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的乐器中,冯晓泉对一种叫筚篥的民乐情有独钟,他觉得筚篥的声音有一种穿透人心的魔力。据说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的葬礼上,让手下用筚篥演奏乐曲《雨霖铃》,听完之后,唐玄宗泪流满面,后来每当他想起杨贵妃就叫手下用筚篥演奏这首乐曲。排练的时候,冯晓泉和曾格格常常会想起这个动人的爱情插曲,不由自主地被彼此的音乐打动。
相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冯晓泉和曾格格幸运得多。青梅竹马并缔造出完美婚姻的他们,是在爱情城堡中幸福生活着的乐坛王子和公主。
一、龙管凤笛
2010年3月5日,冯晓泉和曾格格为他们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与中央民族乐团举行的《泉释风格》音乐会而紧张地忙碌着,届时,中央民族乐团维也纳金色大厅的120人乐队加上80人合唱队的阵容为他们协奏。为了这次音乐专场,两人已准备了半年的时间。虽然他们都已说不清这是他们多少次的共同演出,然而,追求完美的曾格格仍然很紧张,为了衣服上的细节和演出时两人如何走台,常常会在半夜里把冯晓泉推醒。
冯晓泉和曾格格有着非常近似的成长背景。生于哈尔滨的冯晓泉6岁起随父冯永兴学习唢呐,10岁便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而曾格格原名曾绍斌,生在北京,6岁起随父曾广诚学习竹笛。也许缘分早已在冥冥中注定,使深爱音乐的他们在同一所学校相遇。
夏日的中午,刚上初一的曾绍斌正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写作业,突然一前一后冲进来两个二年级男生。后面的男生端着滋水枪一路追杀前面落荒而逃的男生,疯狂扫射之后,小女孩儿的书本上已是“弹痕累累”。委屈的曾绍斌拿着书本气愤地到老师那里告了状。第二天上课,她一眼就看见昨天闯了祸的男孩低着头站在她的教室门口。曾绍斌大度地说:“算了,以后注意点就行了。”男孩却斜着眼看了看她:“再告我的状,看我怎么收拾你!”曾绍斌气得直跺脚,他却咧开嘴乐了,从身后抽出一管竹笛塞到她手里就跑走了。看着远去的男孩的背影,曾绍斌忍不住笑了。此后,冯晓泉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1988年秋天,冯晓泉被保送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而第二年高考,曾格格也报了音乐学院,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他们再次相遇。那时,他是阳光帅气的男孩,她则长发披肩,清纯如同陈逸飞画中的仕女。她常去他的音乐室听他吹唢呐,而他则喜欢看她吹笛子的样子,他们走在一起,是校园里人人羡慕的金童玉女。
1992年,冯晓泉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歌舞团。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冯晓泉除了才华一无所有。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对门的哥们儿一起,一个星期合起来只用了11元钱。而曾绍斌的家就在北京,在这位家境优裕的漂亮姑娘周围,还有许多条件很好的追求者。然而,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温柔的女孩,对于自己的爱情,却有着出人意料的坚持。
为了证实自己的才华和赢得美好的爱情,冯晓泉开始踏踏实实地进行创作。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他必须把自己的作品推荐到唱片公司才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当打听到专辑制作要花费5000多元钱的时候,冯晓泉不由得万分沮丧,刚参加工作的他所有的积蓄也就2000多块钱。这时,曾绍斌拿出平常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块钱塞到他手中。面对着女孩信赖的目光,一贯大大咧咧的冯晓泉眼睛湿润了,他认真地说:“我一定要成功,你放心吧!”
进入录制阶段,冯晓泉不满意《中华民谣》这首歌,想把这首歌撤下来,而曾绍斌却觉得这首歌不但很清新,很民族,而且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里面有一段她演奏的笛子。她坚持要冯晓泉即使为了自己也要把这首歌录下来。事实证明,她的感觉是准确的。
“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千万莫回头。”《中华民谣》一面世就被大家传唱。谈起这段经历,冯晓泉坦言,他写的歌,妻子是第一个听众,她感觉敏锐,总能听出哪首歌好,听出哪首歌还欠缺些什么,并且能给他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写《冰糖葫芦》,她让他到四合院转转;写《霸王别姬》,她让他到地坛找灵感。而之后的新民乐,更是在她的大力配合之下才渐趋完善。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他不知道他的音乐之路会走向哪里。
在帮助冯晓泉的同时,曾绍斌也没有停止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她把失传千年的玉笛、玉箫搬上舞台,演奏著名的敦煌千年古曲《伊州》、《箫韵》,被海内外观众称为“千年玉笛第一人”。
而随着《中华民谣》、《冰糖葫芦》等歌的火暴,冯晓泉和妻子商量要改良他们的音乐,既要保留民族的特色也要有时尚的元素。那个时候正是《泰坦尼克号》风靡之际,在现代音乐的衬托下苏格兰风笛听起来就像山涧的流水。“我们为什么不能那样?”曾绍斌激动地说。“那就先从你开始,我觉得你得有个叫起来响亮的艺名。”冯晓泉拉着妻子的手说,“我已经为你想好了叫格格。你是正宗的满族人,倒退百十年,没准儿还是个真格格呢。重要的是你是我心里最最尊贵的公主,我想天天叫你公主,可当着人多不好意思啊。你叫了格格,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叫你了。”曾绍斌心里漾满甜蜜,面对着爱人深情的目光,她没有理由拒绝。从那一天起她就正式改名叫曾格格了。
之后,两人夫唱妇随,共同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新民族音乐”,为充分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打开了一个窗口。在舞台上,他们你吹我奏,共同演绎了《爱情360度》、《天上人间》等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完美的爱情和清新的音乐让观众耳目一新,被大家亲昵地称为“龙管凤笛”。
二、永远蜜月
1993年12月,冯晓泉和曾格格简单地举行了婚礼,买不起房子,他们就在外面租了个小屋子,房间很小,除了一张床,就剩下他们最喜欢的乐器了,每到来灵感的时候,两人就趴在床上写词谱曲,他们戏称是蜗牛的家。爱情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冯晓泉写出了《霸王别姬》和《冰糖葫芦》。
很多年后,当两人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创作室时,回忆起这段日子,曾格格仍然万分感慨:如今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曾经的经历更是回忆中的珍宝。回想起当年租住在雍和宫旁边的小平房里,爱情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减色。如今生活比原来富足了,但我们却始终保持着当年质朴的心态和最简单的快乐,当年小平房里手握手相互取暖的一对儿和现在的我们拥有同样多的快乐。幸福是一种状态,它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而“爱”则让我们看见幸福,让我们无论住在哪里,都觉得自己永远丰盈充实。
之后不久,他们搬到了乐团分配的位于亚运村的一套普通的小三居室,一间是冯晓泉的创作室,一间做了客厅,一间就是卧室。家里最值钱的是冯晓泉从国外买回来的昂贵的音响器材和堆成小山样的各类唱片和音乐光盘。虽然物质上不算豪华奢侈,但他们的精神却比任何人都更丰富和幸福。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冯晓泉都会给妻子买些小礼物,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妻子买漂亮衣服,看到打扮得漂亮的妻子,冯晓泉总会得意地笑起来。
虽已结婚多年,两个人的心态依然如大孩子一样简单,感情也依然甜蜜浓郁。在演艺圈这个复杂动荡的圈子里,他们至今没有任何绯闻。多少曾经甜蜜的情侣今天牵手,明天就会互不相识,可是他们却始终双栖双飞。在彼此的眼里,对方仍然如初次相识那样,新鲜而充满激情,令人心动,而这,则和冯晓泉独特的蜜月理论有关。
冯晓泉说:蜜月在婚姻中的位置真是太重要了,两人的情感集中爆发,产生的火花让人难忘,可是等蜜月过去了,这种火花也就慢慢消逝了。如果能够把蜜月的感觉持续下去,那么爱情之花就会不断越开越盛。由于两人既是同行又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以几乎每年都要去国内国外演出很多次。而每次去外地演出,他们都当成蜜月旅行来过。每到一处,演出任务结束后,他们总会找机会单独出去走走。在印度演出时,他们冒着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去淘宝,为找到彼此都满意的硕大宝石戒指而欣喜若狂;在云南的苍山洱海,他们一起泛舟,聆听大自然的美妙音符;在美国小镇的街头,他们则手挽手在街头艺术家的表演前流连忘返;在英格兰,他们被邀请到一个绅士的城堡里演奏《简爱》,炉火熊熊,悠扬的旋律在异国的城堡中回荡,像是回到了远古的中世纪。那一刻,他们凝视着彼此,忘了是在为别人表演,而是用音乐在倾诉他们之间的那份爱……长期的旅行不但让他们处在一个经常变化的环境,而在不同的环境中对方的不同表现,也会让彼此有一种常变常新的感觉。
相比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冯晓泉和曾格格幸运得多。青梅竹马并缔造出完美婚姻的他们,是在爱情城堡中幸福生活着的乐坛王子和公主。
一、龙管凤笛
2010年3月5日,冯晓泉和曾格格为他们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与中央民族乐团举行的《泉释风格》音乐会而紧张地忙碌着,届时,中央民族乐团维也纳金色大厅的120人乐队加上80人合唱队的阵容为他们协奏。为了这次音乐专场,两人已准备了半年的时间。虽然他们都已说不清这是他们多少次的共同演出,然而,追求完美的曾格格仍然很紧张,为了衣服上的细节和演出时两人如何走台,常常会在半夜里把冯晓泉推醒。
冯晓泉和曾格格有着非常近似的成长背景。生于哈尔滨的冯晓泉6岁起随父冯永兴学习唢呐,10岁便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而曾格格原名曾绍斌,生在北京,6岁起随父曾广诚学习竹笛。也许缘分早已在冥冥中注定,使深爱音乐的他们在同一所学校相遇。
夏日的中午,刚上初一的曾绍斌正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写作业,突然一前一后冲进来两个二年级男生。后面的男生端着滋水枪一路追杀前面落荒而逃的男生,疯狂扫射之后,小女孩儿的书本上已是“弹痕累累”。委屈的曾绍斌拿着书本气愤地到老师那里告了状。第二天上课,她一眼就看见昨天闯了祸的男孩低着头站在她的教室门口。曾绍斌大度地说:“算了,以后注意点就行了。”男孩却斜着眼看了看她:“再告我的状,看我怎么收拾你!”曾绍斌气得直跺脚,他却咧开嘴乐了,从身后抽出一管竹笛塞到她手里就跑走了。看着远去的男孩的背影,曾绍斌忍不住笑了。此后,冯晓泉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1988年秋天,冯晓泉被保送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而第二年高考,曾格格也报了音乐学院,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他们再次相遇。那时,他是阳光帅气的男孩,她则长发披肩,清纯如同陈逸飞画中的仕女。她常去他的音乐室听他吹唢呐,而他则喜欢看她吹笛子的样子,他们走在一起,是校园里人人羡慕的金童玉女。
1992年,冯晓泉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歌舞团。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冯晓泉除了才华一无所有。最困难的时候,他和对门的哥们儿一起,一个星期合起来只用了11元钱。而曾绍斌的家就在北京,在这位家境优裕的漂亮姑娘周围,还有许多条件很好的追求者。然而,这个表面上看起来温柔的女孩,对于自己的爱情,却有着出人意料的坚持。
为了证实自己的才华和赢得美好的爱情,冯晓泉开始踏踏实实地进行创作。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他必须把自己的作品推荐到唱片公司才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当打听到专辑制作要花费5000多元钱的时候,冯晓泉不由得万分沮丧,刚参加工作的他所有的积蓄也就2000多块钱。这时,曾绍斌拿出平常省吃俭用攒下的3000块钱塞到他手中。面对着女孩信赖的目光,一贯大大咧咧的冯晓泉眼睛湿润了,他认真地说:“我一定要成功,你放心吧!”
进入录制阶段,冯晓泉不满意《中华民谣》这首歌,想把这首歌撤下来,而曾绍斌却觉得这首歌不但很清新,很民族,而且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里面有一段她演奏的笛子。她坚持要冯晓泉即使为了自己也要把这首歌录下来。事实证明,她的感觉是准确的。
“南北的路你要走一走,千万条路千万莫回头。”《中华民谣》一面世就被大家传唱。谈起这段经历,冯晓泉坦言,他写的歌,妻子是第一个听众,她感觉敏锐,总能听出哪首歌好,听出哪首歌还欠缺些什么,并且能给他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写《冰糖葫芦》,她让他到四合院转转;写《霸王别姬》,她让他到地坛找灵感。而之后的新民乐,更是在她的大力配合之下才渐趋完善。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他不知道他的音乐之路会走向哪里。
在帮助冯晓泉的同时,曾绍斌也没有停止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她把失传千年的玉笛、玉箫搬上舞台,演奏著名的敦煌千年古曲《伊州》、《箫韵》,被海内外观众称为“千年玉笛第一人”。
而随着《中华民谣》、《冰糖葫芦》等歌的火暴,冯晓泉和妻子商量要改良他们的音乐,既要保留民族的特色也要有时尚的元素。那个时候正是《泰坦尼克号》风靡之际,在现代音乐的衬托下苏格兰风笛听起来就像山涧的流水。“我们为什么不能那样?”曾绍斌激动地说。“那就先从你开始,我觉得你得有个叫起来响亮的艺名。”冯晓泉拉着妻子的手说,“我已经为你想好了叫格格。你是正宗的满族人,倒退百十年,没准儿还是个真格格呢。重要的是你是我心里最最尊贵的公主,我想天天叫你公主,可当着人多不好意思啊。你叫了格格,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叫你了。”曾绍斌心里漾满甜蜜,面对着爱人深情的目光,她没有理由拒绝。从那一天起她就正式改名叫曾格格了。
之后,两人夫唱妇随,共同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新民族音乐”,为充分展示民族音乐的魅力打开了一个窗口。在舞台上,他们你吹我奏,共同演绎了《爱情360度》、《天上人间》等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完美的爱情和清新的音乐让观众耳目一新,被大家亲昵地称为“龙管凤笛”。
二、永远蜜月
1993年12月,冯晓泉和曾格格简单地举行了婚礼,买不起房子,他们就在外面租了个小屋子,房间很小,除了一张床,就剩下他们最喜欢的乐器了,每到来灵感的时候,两人就趴在床上写词谱曲,他们戏称是蜗牛的家。爱情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冯晓泉写出了《霸王别姬》和《冰糖葫芦》。
很多年后,当两人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和创作室时,回忆起这段日子,曾格格仍然万分感慨:如今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曾经的经历更是回忆中的珍宝。回想起当年租住在雍和宫旁边的小平房里,爱情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减色。如今生活比原来富足了,但我们却始终保持着当年质朴的心态和最简单的快乐,当年小平房里手握手相互取暖的一对儿和现在的我们拥有同样多的快乐。幸福是一种状态,它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而“爱”则让我们看见幸福,让我们无论住在哪里,都觉得自己永远丰盈充实。
之后不久,他们搬到了乐团分配的位于亚运村的一套普通的小三居室,一间是冯晓泉的创作室,一间做了客厅,一间就是卧室。家里最值钱的是冯晓泉从国外买回来的昂贵的音响器材和堆成小山样的各类唱片和音乐光盘。虽然物质上不算豪华奢侈,但他们的精神却比任何人都更丰富和幸福。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冯晓泉都会给妻子买些小礼物,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妻子买漂亮衣服,看到打扮得漂亮的妻子,冯晓泉总会得意地笑起来。
虽已结婚多年,两个人的心态依然如大孩子一样简单,感情也依然甜蜜浓郁。在演艺圈这个复杂动荡的圈子里,他们至今没有任何绯闻。多少曾经甜蜜的情侣今天牵手,明天就会互不相识,可是他们却始终双栖双飞。在彼此的眼里,对方仍然如初次相识那样,新鲜而充满激情,令人心动,而这,则和冯晓泉独特的蜜月理论有关。
冯晓泉说:蜜月在婚姻中的位置真是太重要了,两人的情感集中爆发,产生的火花让人难忘,可是等蜜月过去了,这种火花也就慢慢消逝了。如果能够把蜜月的感觉持续下去,那么爱情之花就会不断越开越盛。由于两人既是同行又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以几乎每年都要去国内国外演出很多次。而每次去外地演出,他们都当成蜜月旅行来过。每到一处,演出任务结束后,他们总会找机会单独出去走走。在印度演出时,他们冒着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去淘宝,为找到彼此都满意的硕大宝石戒指而欣喜若狂;在云南的苍山洱海,他们一起泛舟,聆听大自然的美妙音符;在美国小镇的街头,他们则手挽手在街头艺术家的表演前流连忘返;在英格兰,他们被邀请到一个绅士的城堡里演奏《简爱》,炉火熊熊,悠扬的旋律在异国的城堡中回荡,像是回到了远古的中世纪。那一刻,他们凝视着彼此,忘了是在为别人表演,而是用音乐在倾诉他们之间的那份爱……长期的旅行不但让他们处在一个经常变化的环境,而在不同的环境中对方的不同表现,也会让彼此有一种常变常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