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从学生学习的引起、进行、深化和维持等四个过程有效组织教学。通过教与学的有效统一,使数学课成为一堂好课,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成为有效的活动。
一、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其核心是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一系列思考、猜测、实验、验证、概括等活动,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学会学习的意义上讲都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尝试性、探索性。因此,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策略。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步骤,让学生不断尝试:
(1)教师先出示100、99、6428、1000、197、1999、536……然后请学生自主选两个数,写出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并写出得数。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板书:“1000+2000、2000-1000”、“100+99、100-9”、“1000+1999、1999-1000”、“2000+100、2000-100”等。
(3)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所选择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选择整千、整百的数进行计算最方便,可以直接用口算得出得数。有的学生补充:两个数里面如果有一个是整千或整百的,计算也可以简便。
(4)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反馈多种口算方法后,引导观察比较:这些计算有什么地方相同,能概括成一种方法吗?让学生继续思考,发现其实都是把接近整千的数看成一个整千数,再减去多加的数。
(5)再试一试,算算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尝试计算,让学生逐步概括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同时,新课标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请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通过上面“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能够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这样,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义,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如“观察物体”这节课中,关于形体,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有:1个、2个、3个、4个。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用准确的理由说服别人。在学生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从一个角观察时,最多能看到三个角。用这种方法学习,学生对获取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比起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述有效得多。
四、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进行学习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游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1.让学生学会整理学习内容
学生自己整理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主,可以通过“学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原来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异同?”等问题展开,通过整理,帮助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从积极的意义上促进学生巩固学习。
2.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主,总结正反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等这样一类的问题展开。通过学习小结,领悟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个性品质上的不足,促进对自己的认识,改进与同学交往中的问题。
3.让学生自己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自己进行情感体验,是以教师组织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为主,对自身价值进行确定的活动。可以通过“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希望我们怎样上课更好?”等这样一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和答案都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而获取的,教师只是个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信息联络员。每个学生具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和优势,如何将其充分挖掘和发挥,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再次感悟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收获,教师也有收获;学生有发展,教师也得到了发展。
一、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其核心是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一系列思考、猜测、实验、验证、概括等活动,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学会学习的意义上讲都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尝试性、探索性。因此,让学生不断地尝试,是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策略。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步骤,让学生不断尝试:
(1)教师先出示100、99、6428、1000、197、1999、536……然后请学生自主选两个数,写出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并写出得数。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板书:“1000+2000、2000-1000”、“100+99、100-9”、“1000+1999、1999-1000”、“2000+100、2000-100”等。
(3)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所选择的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选择整千、整百的数进行计算最方便,可以直接用口算得出得数。有的学生补充:两个数里面如果有一个是整千或整百的,计算也可以简便。
(4)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反馈多种口算方法后,引导观察比较:这些计算有什么地方相同,能概括成一种方法吗?让学生继续思考,发现其实都是把接近整千的数看成一个整千数,再减去多加的数。
(5)再试一试,算算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尝试计算,让学生逐步概括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进行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同时,新课标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操作:“说一说”,请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和4个角;“量一量,比一比”,是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摆一摆”,请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通过上面“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能够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这样,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益。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义,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如“观察物体”这节课中,关于形体,如果从一个角度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有:1个、2个、3个、4个。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又不能用准确的理由说服别人。在学生举棋不定的情况下,教师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边观察边记录。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们悟出:从一个角观察时,最多能看到三个角。用这种方法学习,学生对获取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比起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述有效得多。
四、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进行学习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游戏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能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巩固与提升
1.让学生学会整理学习内容
学生自己整理学习内容,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主,可以通过“学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里有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与原来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异同?”等问题展开,通过整理,帮助学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从积极的意义上促进学生巩固学习。
2.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
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小结,是以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主,总结正反方面的经验。可以通过“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等这样一类的问题展开。通过学习小结,领悟学习方法,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个性品质上的不足,促进对自己的认识,改进与同学交往中的问题。
3.让学生自己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自己进行情感体验,是以教师组织学生体验学习成功为主,对自身价值进行确定的活动。可以通过“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希望我们怎样上课更好?”等这样一类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和答案都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究而获取的,教师只是个参与学生探究活动的信息联络员。每个学生具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和优势,如何将其充分挖掘和发挥,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再次感悟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收获,教师也有收获;学生有发展,教师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