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可以从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空间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这两大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70-01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性目标之一。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的自主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呢?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空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探索的价值,包容他们小小的“越轨”行为。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的真切感受,我们的学生才能张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带给我们一连串的惊喜。课堂上的孩子不该是小心翼翼,为琢磨老师的意图而无所适从的,他们应该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主体。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读出商品的标价,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观察和讨论,“这些数的特征是什么?”、“这些数叫什么数?”等问题,让学习小数成为学生自身需要,在引课阶段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在教学“9加几”时,我说:“小猴子今天过生日,为了招待它的朋友们,小猴子一大早就去水果店买桃子,老板的水果摊上有一个盒子里装了9个桃,旁边还有4个桃,老板让小猴子算算共有多少个桃?算对了,就把桃子送给小猴子当生日礼物。小猴子想不出非常着急,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小猴子吗?”“愿意”声此起彼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这一引课的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产生共鸣,被学生接受,引发他们的主动参与。
2.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情境本身提供的是现实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这种内部驱动产生的热情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索的“助推剂”,主动参与有别于被动参与的关键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解决的方法,要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收集情境提供的信息,是否主动提出问题,是否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并尝试解决。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时,我首先出示书上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图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当学生把列的式子说出后,我就板书在黑板上,45 30=?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算一算,有的学生在摆小棒,有的学生在用笔计算……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烈。在教学进位加法“85 143=?”时,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算出结果,有的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十位上8加4得12,怎么办?”我有意地把问题推向学生,“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这就是进位加法的关键,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3.崇尚民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人,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把椅子,他家也有8把椅子,一共有16把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人参加比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数学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探索的乐园。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70-01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性目标之一。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的自主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呢?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空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充分肯定他们的发现、探索的价值,包容他们小小的“越轨”行为。有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的真切感受,我们的学生才能张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带给我们一连串的惊喜。课堂上的孩子不该是小心翼翼,为琢磨老师的意图而无所适从的,他们应该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主体。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读出商品的标价,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观察和讨论,“这些数的特征是什么?”、“这些数叫什么数?”等问题,让学习小数成为学生自身需要,在引课阶段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在教学“9加几”时,我说:“小猴子今天过生日,为了招待它的朋友们,小猴子一大早就去水果店买桃子,老板的水果摊上有一个盒子里装了9个桃,旁边还有4个桃,老板让小猴子算算共有多少个桃?算对了,就把桃子送给小猴子当生日礼物。小猴子想不出非常着急,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小猴子吗?”“愿意”声此起彼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这一引课的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产生共鸣,被学生接受,引发他们的主动参与。
2.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情境本身提供的是现实生活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这种内部驱动产生的热情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索的“助推剂”,主动参与有别于被动参与的关键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解决的方法,要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收集情境提供的信息,是否主动提出问题,是否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并尝试解决。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时,我首先出示书上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图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当学生把列的式子说出后,我就板书在黑板上,45 30=?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算一算,有的学生在摆小棒,有的学生在用笔计算……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烈。在教学进位加法“85 143=?”时,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算出结果,有的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十位上8加4得12,怎么办?”我有意地把问题推向学生,“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这就是进位加法的关键,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3.崇尚民主,凸显练习的“民主自由”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主练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人,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
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把椅子,他家也有8把椅子,一共有16把椅子,算式是8×2=16。”“二(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人参加比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数学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探索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