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培养了社会需要的生产和服务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质量是中职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一方面取决于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更关键的是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中职学校必须建设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正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但“双师型”教师决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有效融合。“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以下简称“我校”)非常重视对“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制定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案,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使我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得到迅速发展。
1.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1)学校每年都要选送一批教师到相关院校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安排骨干老师参加出国培训,我校有8名专业课教师先后到德国、新加坡进修、锻炼,提高了业务理念与教学方法,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今后的一系列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改革的出台与制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2)利用学校资源,在校内组织教师培训。首先,在学校领导组织下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和青年专业教师结成师徒,通过名师的传、帮、导,使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实践能力又上新的台阶。其次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进行实践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接受技能训练。
(3)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俗话说“院子里是驯不出千里马的”,企业生产一线是广阔的赛马场,只有在那里,好马才能真正找到腾飞的感觉。我校和很多大型企业建立了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专业教师带着问题、带着项目到企业去,并从中获得课堂教学所需的校本教材,同时学校制定了培训的方法,形成考核制度,从2002~2010年共有30多名教师到市机械厂、修理厂、富士康、服装厂、酒店等企业顶岗锻炼。
2.聘请校外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
作兼职教师
学校每年从社会上引进或聘请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使得本校专业课老师有机会学习到他们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促使学校老师向“双师型”型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
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技能比赛,并制订了奖励的方法,通过技能比赛加强了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便于找出与其他兄弟学校的差距,更让教师得到了锻炼了,如在省市技能大赛中我校老师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完善有关“双师型”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适应中职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出国进修、工资待遇、评优评先等环节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无论从教师还是学校的角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都是非常困难,主要有两个因素:①教学或科研过重,没时间和精力成为“双师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体现不出“双师型”教师的优势;②缺乏相应的规定和激励措施,教师认为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他们目前工资、待遇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成为“双师型”教师缺乏兴趣和动力。
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双师
型”教师队伍的成长
对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首先保证他们能定期下企业培训,优先参加各类进修,要让他们的实践水平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双师型”教师与职称评定、奖金、福利等挂钩,中职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迅速向“双师型”发展。
3.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考虑龙头专业的需要,从现有教师的学历、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批培养。学校鼓励文化课教师改上相近专业课,培养文化课教师一专多能,对专业课教师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更是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珍.关于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2]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概念解读(下)[J].职教通讯,2008(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
一、正确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但“双师型”教师决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有效融合。“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以下简称“我校”)非常重视对“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制定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案,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使我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得到迅速发展。
1.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1)学校每年都要选送一批教师到相关院校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安排骨干老师参加出国培训,我校有8名专业课教师先后到德国、新加坡进修、锻炼,提高了业务理念与教学方法,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理念,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今后的一系列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改革的出台与制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2)利用学校资源,在校内组织教师培训。首先,在学校领导组织下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和青年专业教师结成师徒,通过名师的传、帮、导,使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实践能力又上新的台阶。其次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进行实践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接受技能训练。
(3)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俗话说“院子里是驯不出千里马的”,企业生产一线是广阔的赛马场,只有在那里,好马才能真正找到腾飞的感觉。我校和很多大型企业建立了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专业教师带着问题、带着项目到企业去,并从中获得课堂教学所需的校本教材,同时学校制定了培训的方法,形成考核制度,从2002~2010年共有30多名教师到市机械厂、修理厂、富士康、服装厂、酒店等企业顶岗锻炼。
2.聘请校外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
作兼职教师
学校每年从社会上引进或聘请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使得本校专业课老师有机会学习到他们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促使学校老师向“双师型”型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
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技能比赛,并制订了奖励的方法,通过技能比赛加强了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便于找出与其他兄弟学校的差距,更让教师得到了锻炼了,如在省市技能大赛中我校老师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完善有关“双师型”管理的规章制度
建立一套适应中职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在“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出国进修、工资待遇、评优评先等环节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无论从教师还是学校的角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都是非常困难,主要有两个因素:①教学或科研过重,没时间和精力成为“双师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体现不出“双师型”教师的优势;②缺乏相应的规定和激励措施,教师认为能否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他们目前工资、待遇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成为“双师型”教师缺乏兴趣和动力。
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双师
型”教师队伍的成长
对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首先保证他们能定期下企业培训,优先参加各类进修,要让他们的实践水平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双师型”教师与职称评定、奖金、福利等挂钩,中职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迅速向“双师型”发展。
3.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考虑龙头专业的需要,从现有教师的学历、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考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批培养。学校鼓励文化课教师改上相近专业课,培养文化课教师一专多能,对专业课教师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更是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珍.关于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看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2]贺文瑾.“双师型”职教教师概念解读(下)[J].职教通讯,2008(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