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近年来取得成就的新兴经济体,要想消除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分工,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也不例外。
  
  美国次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的乏力,引起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众说纷纭以及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与亚洲
  
  20世纪末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历史现象,表现为全球化以新经济结构、新技术渗透的方式,大规模进行了生产方式的重组与扩张,从而带来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世界成为统一市场。在全球形成统一市场的进程中,发生了许多对世界产生持久而深刻影响的重大事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成功的经济改革等。在这些众多的社会与经济现象后面,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这些现象的出现在不同层次上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形成经济全球化下合作与协调为主的新经济特征。北北之间,如欧盟,国家间的协调性在不断增强,共同应对危机;北南之间,虽然出现地区差距增大的现象,但政策协调始终占据主流,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这种全球化趋势传递到经济影响力日增的亚洲,表现为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南南之间强调尊重国家主权,“双赢”和“多赢”的概念被普遍接受,如中国东盟10+1,讨论中的10+3,10+6等。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下,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是一种长期趋势,但这种竞争可以转化为非零和博弈的状态,而不是非此即彼,不可调和。尤其是主要的经济大国认识到合作和协调是全球化下保持世界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危机结束以来,从亚洲地区继续谋求共同发展,主要大国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发达国家的政要及其学者,大多数是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改变了1648年以来的威斯特发利亚国际体系,担心全球化不仅造成国家间相互依赖性的增加,也造成“权力的东移”。于是他们利用2008年美国次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以及人们心理的巨大变化,鼓吹“许多亚洲国家对中国崛起感到害怕”。如美国《华盛顿邮报》就有不少这方面的报道。显然,这是对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误导。
  
  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
  与Pauline Roseman等西方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导致社会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观念相比,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更注重其多元性和流动性。虽然他们也认为全球化应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总体的全球化,但强调各领域全球化的进程并不完全同步,其中,经济全球化居于领先地位。事实上,全球化在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时,不仅只限于贸易、金融、对外直接投资和生产的全球化,劳动力的跨国流动,特别是人才的跨国流动迅速扩大等也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学者还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地区一体化趋势也在加强,特别是以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遍及全球,将使全球化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中国起着积极的、活跃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系统地提出一套中国自己对于全球化的看法与理论。但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对西方以自己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的概念、观点、理论进行了批判,同时在推进地区经济合作方面,也借鉴了全球化的部分理论并试图从中国的角度来回答经济全球化提出的问题,如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全球化产生的负面影响等。
  
  中国对经济金球化的贡献
  迄今为止,中国以积极应对、全面合作的姿态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在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尝试。中国对全球化采取的积极立场,表现在中国加入WTO相关的一系列政策选择和中国政府制定的、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战略中。“二战”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贸易、货币和金融三大支柱,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导下,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朝规范化的方向发展。WTO的影响和作用要远远大于GATT,它比GATT的组织更严密、规定更严格,解决贸易争端的能力也更大,是新的国际贸易多边体制形成的标志。中国成为WTO成员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2001年两岸以先后时差参加WTO,中国在WTO内,取得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三个独立关税区在内的一国四席地位。这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此后。中国在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典型的例证是2001年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2004年大陆与香港的紧密经贸协定(CEPA)的签署和2010年两岸经贸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国家的模式推动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全球化促进了要素的最佳配置,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但它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一部分国家的主权,威胁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此外,围绕全球化争论的焦点还包括,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是扩大还是缩小了世界的贫富差距?以及全球化引发的环境保护和西方国家“实力东移”等。这些,可以归之为全球化的“双刃剑”问题。
  作为参与者的中国,无疑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看待经济全球化,也感受到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不对等的。但发达国家则试图继续维持这种不对等,他们的逻辑认为,全球化建立在经济实力不对等的基础上,其结果自然是利益的不对等。宣称这种不对等是符合市场规则的交易行为,因此是“公平”、“合理”的。与此同时,他们又对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耿耿于怀,在发达国家内部相互告诫要“正视亚洲”,“警惕中国的崛起”,这是西方国家在全球化问题上面临的悖论。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意义
  从中国看,除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现实外,还应该重视从全球和区域两个层次,把握和抓住全球化的机遇,立足东亚和周边,在地区一体化进程中解决中国自身和亚洲的发展问题。由于中国经济的超大规模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可以说中国认真地解决自己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是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有分析认为,随着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大市场”有可能加速形成,一个有巨大内需支撑的“大中国市场”,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展望前景,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短期内,新兴经济体难以扭转依赖西方最终市场的格局。但由于这场危机的影响,全球分工出现了有利于新兴经济体的变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和实践经验,例如在能源、资源管理和社会方面等领域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例。对于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如果中国能够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比欧美模式更能持续发展的模式,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将为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开辟一条新路径。这也许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钢板严重损伤的修复车身钢板损伤程度的界定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仍然是以损伤部位面积的大小来确定损伤程度,这种判定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对损伤程度进行界定时
弯曲一般的弯曲疲劳损坏主要是由于在过负载或过疲劳的弯曲、直线校准不良情况下连续使用而导致的。汽车行驶在较差的道路条件下,驾驶员操作粗暴,冲击式的使用车辆,最易使齿轮因
摘要:在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广泛运用到社会中的今天,社会各个部门完成在数字环境下的构建工作,是发展中的首要问题。本文就如何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完成图书馆管理文化的构建,分析了数字信息环境对图书馆管理文化的影响和当前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文化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文化;管理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5)12-0046-01  随着数字时
禁忌一:太阳下洗车——伤车漆。很多驾驶员喜欢在太阳下洗车,认为这样洗后很快就能将车身上的水晒干,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做法。在太阳下洗车。水所形成的凸透镜效果会使车漆的最上
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计算机病毒也进行了更新换代,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数据、指令或代码,能够对计算机程序造成结构和功能上的破坏,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这给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叙述,并根据此提供相应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希望能对今后计算机系统病毒防护工作起到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特点  
上市是企业打开资本通道和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企业重要的融资手段,同时也是企业股东实现财富增值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创业板开板三年,共造就了2489位千万富翁、735位亿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工业发展,而工业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使我国水资源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采用机械搅拌致孔法,制备了三种具有多孔结构的海藻酸基海绵,包括海藻酸钙海绵、壳聚糖表面改性海藻酸钙海绵以及海藻酸-壳聚糖共混复合海绵,并对海绵的孔结构、溶胀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