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怕死客”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kaijie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是“怕死客”
  风骨子
  作为生存主义者,首先,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十足的怕死客,一个颠狂的怕死客,一个地道的怕死客。为什么我更愿意将自己称作怕死客而不愿意叫生存狂,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自打我记事起,就十分害怕灾难的到来,也盼望灾难的到来。我曾经经历过一次地震。那是在80年代初的上海,一个夏天。我当时住在上海的弄堂老式的石库门房子里。那天发生地震的时候,好多人都从家里涌到了街上,因为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传说中的地震,也许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留在大家心里的阴影还未消退,大家非常害怕。在这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晚都将自己的衣服行李整理好放进书包,放在床头,以便地震来了能随时拎起书包逃命。到了早上,我又换进课本背着上学去。
  互联网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东西,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叫“浪漫烛光”生存论坛,在论坛里,我看到了生存主义这个词眼,知道了EDC、PSK、BOB,也认识了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原来,我不是孤独的。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上网和他们~起讨论各类生存工具的使用,制作,到处寻找各类求生装备,浏览国内国外各个和生存主义有关的网站,论坛,然后到处寻找渠道购买、测试,改装,买不到的自己DIY。玩装备就是瞎折腾,到最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很多别人口中的高级装备不一定适合你,只有经过自己的实战检验,才能找到合适你的生存工具,工具不是万能的,只有懂得利用工具,利用一切周围可以利用的东西,创造自己所需要的工具。比如,目前非常流行的净水器,一般户外爱好者及生存狂们都会配备一个,但是当这个装置完全失效以后,你将如何净化水?这就要学习水的净化原理,然后制作一个简易净水装置。
  其实,生存主义就是保存自己的生命。无论是灾难、战争,恐惧、疾病等情况,想尽一切办法保存生命。所以,哪怕是退缩、躲避,先生存下来。第二,就是保存体力,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三,掌握必要的技能。在大脑中准备好一套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平时演练 下。其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这种求生意识,这是一个生存狂必须具备的。生存狂不一定是在户外、在荒野,在极地等等。
  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 “怕死”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有“怕死”的人才知道怎么样生存,才知道生存之道,才会去研究生存。
  OUTDOOR:聊聊国内生存主义者的现状?
  风骨子:目前,国内有很多的生存爱好者,基本全国各地都有。他们大都聚集在网上联系探讨,偶尔也有一些小团体自发组织一下野外生存体验,一般都以户外的形式开展,当然也有一些生存高人,长期研究生存工具、生存技能等等。绝大多数生存狂爱好者还处于对工具的狂热状态,也就是说,喜欢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生存工具。
  OUTDOOR:生存主义者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风骨子:生存是一个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有生存意识,只是有些人想的比别人多点而已。但是真正要做到对生存主义的认识首先要有一种危机感,如何在危机中逃脱是一门学问。其实生存不是一种素质而是一种技能,首先,要具备比常人更高的敏感度,也就是说会判断,只有会判断才会正确处理。第二。应该懂得一些急救、求生、工具的使用制造等等,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就地取材。所以说,任何知识都是生存主义所需要学习的,因为任何灾难都是不可预见的,任何危机都是突发的,知识掌握得越多,你获得生存的概率就越高,这是成正比的。
  OUTDOOR:在拥挤的公共场所比如地铁站、体育场你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风骨子:公共场所由于人群聚集,一旦发生意外,最容易产生群死群伤的事故,所以,对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应急预案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说:火灾,地震、大面积食物中毒,恐怖袭击等等。作为一名生存主义者来说一般都会远离这类场所,非万不得以,一般不会涉足这类场所。人员聚集场所发生的灾难,有一大部分都会发生恶性踩踏事故,因为人有一种求生的本能,当灾难发生了,第一反应就是逃离,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正确的逃离方式,陷入恐慌之中,所以恶性踩踏事故常有发生。当处于这类事故场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恐慌,并切记不可盲目跟随。进入这类区域的时候,第一要做的就是在周围寻找好两个以上的应急出口。
其他文献
2007年10月21日,Valeri Babaov 和Sergey Kofanov完成了一次纯粹的阿尔卑斯的风格的攀登,首登贾奴西侧柱状山体路线,全长3000米的路线难度达VI/W14 /80。冰壁/M5,结合了高海拔、冰岩混合及轻装快速等多重元素的漂亮攀登。我们试图通过访问不仅能更多了解那面高大的岩壁,还有伟大的俄罗斯登山者Babanov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攀登的动力源泉。    《户外探险》:首先
阅读上海弄堂    从张爱玲苏青到程乃姗王安忆,上海籍的作家总爱把笔端对准上海的弄堂,她们觉得这里是大上海一个抹不掉的底色。弄堂是上海的特产,是专属于上海人的。如果你是位想洞察上海最深层底蕴的行者,那么请你走进它。  《上海,叩响石库门》的摄影作品出自摄影师马良之手。谈到“邮差”系列的创作过程他说:“春节吃饭时候,托在邮局工作的亲戚在上海邮政博物馆借了老式的邮差服装 由于很贵重,于是按照它的样子
风雪天气你的冲锋衣够保暖吗?    在户外服装领域,防水、防风、透气这三项功能已经成为一件功能性外套的基本要求。市面上常见的产品大多也只具有这几项功能而已,但是在极限的寒冷条件下,一件卓越的功能性服装还应具备保暖的功能,传统的功能性服装为满足透气度的需要,不得不抛弃了保暖这一重要功能,而以不断创新而闻名的德国薄膜制造商——新保适(sympatex)又推出了一项最新技术一REFLEXION,率先提出
我几乎是变态地迷恋着夏天的桑拿天,我喜欢奔跑、骑行在这样的天气里,只有汗水淋漓才让我觉得夏天才像个夏天。    《跑步者的世界》RuNNER’S World    夏日,灿烂的阳光,速度是七十迈,心是自由自在。你想一次比一次跑得更快吗?《挑战上半场》讲述38岁的全职家庭主妇Deborah、45岁的医生Hoboken、38岁的学校教师Kate,这三位程度不同,目标也不一样的跑步爱好者,是如何在Run
郁达夫曾经在尚贤坊邂逅王映霞,惊为天人,近代史上一段浪漫爱情故事在这里展开。里弄有很多故事,但世人传诵的也只是他们愿意记得的那部分。如今,新上海的拥有者们正在为一个个古老的石库门书写着新的故事,他们活跃于坊间的小小场地。踏着自行车、蹬着轮滑鞋、手持马球杆以及运用一切‘上海”化了的运动工具。我们身后的弄堂,等待着新的邂逅。    巴黎街头,一群年轻人从brooklyn店走出,他们入时的打扮中有个共同
六月的舞蹈 胡悦薏    民族:藏族  节日旅行日期:农历六月十六至二十五  节日旅行看点:六月会的藏族舞蹈    民族节日  藏族的雪顿节、赛马节已经声名远播,而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和附近村庄每年夏天所举行的热贡六月会(热贡是藏语中对黄南州一带的总称),当地藏族称为“竹巴勒仁”的活动,对世人来说,似乎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六月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到二十五举行,这时正是高原地区一年
我们最初的计划是从桑龙西山谷接近央莫龙山峰并从东侧攀登。但进入桑  龙西山谷后,恶劣的天气挡住了我们的脚步,此时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取  消行程返回成都择日再战j第二个选择是从冲坝山谷进入攀登,但是那样我们只能到达央莫龙南面。  央莫龙南壁难度非常大,并且可能没有一条可行的路线登顶。最终我们选择第二方案——在冲坝山谷徒步两天后,我们  到达亚莫根错湖边设立了大本营。从这里开始攀登将由两部
远在几千年前 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通向北万和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其中最大的一条叫蜀身毒道蜀身毒道是汉代时的称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称大量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公元前四世纪之前蜀身毒道便已开通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经贸通道中最早的一条。印度的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证明巴蜀先民与南万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蜀身毒道由贯通四川和云南的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博南道、永昌道和缅印道连接而成在中国境内长约三
纪录  英国70岁老翁横渡英吉利海峡  据外媒近日报道,英国退休的外科医生罗杰艾索普在70岁高龄时横渡英吉利海峡,同时他也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人中最老的一位。  艾索普今年七十岁零四个月,是三个孩子的爷爷。之前的纪录保持者是七十岁零四天的美国退休机长乔治布伦斯塔德。因为天气原因艾索普已经推迟了好几天,直到近日才顺利下水。早晨8点,艾索普从英国肯特郡的莎士比亚海滩出发,经过17
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源于藏语的音译,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的含意与空间有关,表示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布上,既可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画一尊佛。“卡”有点像魔术,指的是空白被填补。藏族唐卡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有横轴拴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的轴头,画面上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