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设计及应用微课教学评价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r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高中教学中微课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满堂灌输”的教学观念,有效利用网络化技术及信息化优势,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本文将探讨微课的教学优势特点、微课的设计及教学评估,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微课设计;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0-125-1
  “互联网 ”时代,教学媒体在变,教学环境在变,学习方式在变,教师少讲多引导,学生少“填鸭式”被灌输而多思考,倡导教学优化,自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这种教育背景改革之下,微课应运而生,被在线教育界人士广泛应用,逐渐渗透到学校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已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微课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做好微课的设计呢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对微课设计和微课应用教学评估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1.微课的概念
  微课就是以更好地解释某一个实验现象或者阐述和解决某一个知识难点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载体,以教学应用或者自主学习为目的的一种微视频。
  2.微课的特点
  (1)“短小精悍”,方便使用。
  (2)资源多样,情景真实。
  (3)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
  (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3]。
  二、微课的设计
  微课设计理念应做到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可分为4步:分析、设计、制作和应用[4]。
  1.分析主要是指对教材分析,选择适宜微课讲授的章节,尽量选择高考热门的考点,确定重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点”作为制作微课的主题知识点,微课作为一种媒体,要巧妙合理的选择内容,精细精心的设计,否则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使教学效果不佳,同时令微课教学平庸无奇,令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而微课选题要选择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宜于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制作声色兼有的视频,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对知识的追求心。
  2.设计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制定策略、确定讲课顺序及主次、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视频设计时要考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设计[5],追求题目言简意赅,语言精炼;新课程导入内容生动有趣,新颖、力求创新;讲授内容线索鲜明,务实求效,图文并茂;总结部分高度凝练,梳理思路,亮点耀眼,切实做到能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3.制作实用的微课教学课件,包括设计脚本、准备素材、选择录制或者制作工具,创作PPT,课程录制、播放试音,后期剪辑加工,最终完成微视频。课件的准备是制作的首要任务,制作好的PPT是微课成功的一半,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有悬念性、有反思性。整个制作完成的视频要语言流畅,逻辑严谨,动静结合,具有美感和艺术感。
  4.应用就是将制作好的微视频或者录制的视频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去,结合传统讲授模式,在恰当的时间播放微课,将疑难问题消化在课堂时间,而对于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将微课程发给他们,让课后再挤出时间自己反复观看和温习,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将制作成功的微课可以上传到网上资源库,作为共享微课。
  三、应用微课教学评价
  我们对从未使用微课教学高二班级(2个)和合理应用微课教学班级(2个)的4个班级(生物考试水平相当)进行课后访问和阶段性的成绩调查,其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高中生物很抽象,难懂难理解,兴趣不浓,缺乏学习动力,课堂效率低,开展微课教学之后,访问结果表明,81%的学生喜欢用微课教学,認为微课新颖,上课就跟看电影一样,精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显著提高,1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9%的学生反应还是听不懂,没有明显改变。对不同班级成绩分析表明,传统板书授课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的人数比例仅占19.2%,60分以上人数占47.6%,而同水平的班级,合理利用微课教学,成绩提高较为显著,70分以上人数比例占26.5%,增加7.3%,高分成绩增加比例虽然不大,但是60分以上人数占比为68.3%,增加了20.7%,说明对60-70分中上成绩的学生而言,利用微课教学,提高成绩的空间非常大,同时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因此,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化技术、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育资源,进行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55,A1-A13.
  [2] 王颖. 乘坐微课之舟徜徉生物之海 ——浅析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中学), 2017,3.
其他文献
摘要:美术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它的应用能够反映儿童美术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美术档案袋和其他评价方法相比,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从美术档案袋的初建、使用和评价三个环节进行了管理策略的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美术;档案袋;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41-1  美术档案袋主要是用
摘要: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创造思维意识;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打破思维顺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思维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思维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23-1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
摘要: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学生应拥有的职业核心素养,并从课堂教学出发,探讨了如何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符合企业用人要求,顺利过渡到岗位。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71-2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起点,掌
摘要:智障儿童在听、说、读、写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迟滞,难以完全适应普通学校的语文课程。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语文智障教学中,如何使用“小步子”教学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步子”;智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3-059-1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中强调注重开发培智学生的潜能,
摘要:历史评价是指把所评价人或事放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趋势,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重在考察其较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历史评论能力不仅是历史研究者需要具备的能力,而且广大历史学习者也需要具备历史评论得到能力。虽然在中学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提出历史评论能力方面的要求,但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都蕴含着对历史评论能力的要求。  关键
摘要:学生的犯错误,家长袒护,孩子觉得自己受委屈,家长指责老师,对待这样的家长,我曾经是一筹莫展,在挫折中,我悟到了家校配合教育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委屈;护短;实事求是;不卑不亢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127-1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曾遇到一个让我很头疼的学生,上课睡觉,作业不做,以捉弄同学为乐趣、面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家长
摘要: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前瞻性地紧扣世界所关注的焦点——环境与环境问题,在学生中广泛地、创造性地深入开展各种环境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深具影响。二十年来,学校在传承这一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教育”作為学校办学特色的主题。这也是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国理念相契合的。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教育实施为生长点的办学目标和规划设计,确立了文化立校、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简单认识中入手,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积极心理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62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如今互联网已经遍布了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我们每位物理教师所努力的方向,为了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如今的物理课堂再也不只是讲授式的教学,而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大数据的分析使其更加的高效和丰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关键词:大数据;减负增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摘要:“德育首位”,是指我们必须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其核心就是德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本文论述了只有从情感入手,回归生活,才能追求德育的本真。只有重视学生的体验,才能促进个体发展,才能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68-1  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以德治国”理念,学校也把德育工作放到了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