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柏拉图认为和谐就是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教师应创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语文的美,在实践中打造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确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信任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即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和谐教育的前提。和谐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尊重、理解和支持学生,这是和谐教育的原则。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沟通的意识,注意沟通的方法,把握沟通的机会,交往要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心理接触,表现出热情、坦率、正直、宽容、形成和谐的主旋律,使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之间的“友爱”交融在一起,根据心理互动的原则,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关系,主体与主导有机地结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亲近的关系就会带来积极情感和合作支持、营造融洽的情绪氛围,都将促进语文课堂的优化。
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才会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积极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产生消极的情感。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进入课堂,就和学生拉开了距离,必然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如果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学习积极性高,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成为情绪的调控者和管理者。教师要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同时是对学生的鼓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去爱学生,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出爱,从而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激情的火焰在语文课堂中燃烧。
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语言角度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始终都有情感存在,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不仅包含语文知识,而且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热爱。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我曾听一个老师讲析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老师不断地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上激不起学生的热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读进文本,语言平白,情感淡漠。这样的课文,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相反,教这首诗时,教师只要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最后大家一起流泪,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应给学生讲语文,也不应带着学生学语文,而应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当然,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在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作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互动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中碰撞。
陶行知曾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个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教师要用自己热爱事业、严谨工作的风格影响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实现和谐教育的原则,必须激发人的主动性。第斯多惠集中论述了教育如何激发人的主动性问题,以真正实现发展全面而谐调的人格这个教育的一般目的。第斯多惠说,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据他的解释,人的主动性的涵义,落实在人生观上,就是人要秉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现世的一切抱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自己来探求奋斗和行动的合理理由。
因此,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上课。进入课堂,教师就应该情绪高昂、充满激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情感的投入感化学生,学生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青少年是未成年人,他们好奇好胜,但意志力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教师不仅要有饱满的激情,而且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学习。为此,教师讲课要有艺术性,要有乐趣,时而用幽默的语言,时而用严谨的语言,使整个课堂丰富多彩。
总之,和谐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感受人性的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一、确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信任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即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和谐教育的前提。和谐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尊重、理解和支持学生,这是和谐教育的原则。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沟通的意识,注意沟通的方法,把握沟通的机会,交往要在同一个水平上进行心理接触,表现出热情、坦率、正直、宽容、形成和谐的主旋律,使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学生之间的“友爱”交融在一起,根据心理互动的原则,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关系,主体与主导有机地结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亲近的关系就会带来积极情感和合作支持、营造融洽的情绪氛围,都将促进语文课堂的优化。
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才会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积极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绪产生消极的情感。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进入课堂,就和学生拉开了距离,必然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如果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感情融洽,学习积极性高,就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成为情绪的调控者和管理者。教师要把微笑引入课堂。微笑是一种美,同时是对学生的鼓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去爱学生,只有通过爱,才能培养出爱,从而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激情的火焰在语文课堂中燃烧。
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传递,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从语言角度看,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这一点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始终都有情感存在,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不仅包含语文知识,而且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我们说,语文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们说,语文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可是忘了追加一句: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的课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热爱。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学生所想,始终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我曾听一个老师讲析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老师不断地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其效果可想而知。课堂上激不起学生的热情,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没有读进文本,语言平白,情感淡漠。这样的课文,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相反,教这首诗时,教师只要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一起感悟,最后大家一起流泪,一起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应给学生讲语文,也不应带着学生学语文,而应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讲《背影》,他就是朱自清;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当然,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形式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在中学课本中,一些教师的形象都是充满激情的典范,我们不妨借鉴: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作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互动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中碰撞。
陶行知曾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个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教师要用自己热爱事业、严谨工作的风格影响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实现和谐教育的原则,必须激发人的主动性。第斯多惠集中论述了教育如何激发人的主动性问题,以真正实现发展全面而谐调的人格这个教育的一般目的。第斯多惠说,教育不是要人消极不为、无所作为,而是要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自我塑造、自我形成。因此,激发人的主动性,全心全意为真、善、美服务,一直被第斯多惠看作是“最高的教育原理”。根据他的解释,人的主动性的涵义,落实在人生观上,就是人要秉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现世的一切抱积极的态度,用实际行动来完成自身的使命,自己来探求奋斗和行动的合理理由。
因此,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上课。进入课堂,教师就应该情绪高昂、充满激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情感的投入感化学生,学生方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青少年是未成年人,他们好奇好胜,但意志力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教师不仅要有饱满的激情,而且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学习。为此,教师讲课要有艺术性,要有乐趣,时而用幽默的语言,时而用严谨的语言,使整个课堂丰富多彩。
总之,和谐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感受人性的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