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群才情各具的高中女教师。
她们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宁愿默默地做一名朴实而勤勉的园丁。
A化学教师,牛仔装,短发,干练。教师迷。旗帜鲜明地宣称,我喜欢当教师,考大学时所有志愿都报的是师范。1979年考上大学,1983年工作。当时的大学生是稀缺资源,出路很广,天地很宽,进机关的,进报社的,不乏其人。但自己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校园。转眼间30多年过去,同学中当领导的不少,发财的也有,当老师,相对而言还是清贫。
她说,尽管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身份也卑微,但始终有个平台给自己,可以影响未成年的孩子,给孩子们以正能量,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她说,现在的教育太注重教知识,没有告诉孩子们“人为什么而活”,没有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分数压倒一切。这是不正常的。有些教师要求孩子“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是非常不人道的。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根本的,知识学习只是一个手段,不能变成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她说,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自己曾经勉励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想不到后来自己的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让她感到欣慰。
这是一位很有见地,很有责任心,信念坚定,经验丰富的女老师。
B历史老师,温柔的面容,和善的表情,温婉的表达,不失浪漫。她说,自己喜爱当老师,喜欢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与领悟传达给学生,尽管自己的声音很小很小,个体的力量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很无力,但从学生的回馈中,自己感受到一种满足和回报。因为世界太复杂,变化太快速,而校园始终是清静的,是安宁的。同事间关系好,学生们很聪明,和成长中的孩子在一起,自己也不断在成长,不断在更新,心态可以很年轻。
她说,自己是教历史的,而历史是近年来变化最大争议最多的一门学科,作为老师,尽管没法带领孩子们达到真相,但有责任让孩子们无限接近真相。就同一个事实,她会告诉孩子,简体字如何记录,繁体字如何记载,英文甚至日文又是如何说的。尽可能让学生们接触多元的评判,让他们思维开放,而不要简单固化,要提供材料,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现成的结论并满足于背诵结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经常组织一些专题如“民国名人”“历史上的今天”,和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很欢迎。
她认为,历史是昨天的,更是今天和未来的。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人文价值,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仅仅考高分的木头人机器人。
这是一位非常有爱心,文静淡泊,视野开阔,真正为孩子长远计的女老师!
C物理老师,利落的短发,明快的语言,运动装束,理性平和。她最难过的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厌学,恨死学习;最纠结的是,家长不够负责,把孩子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最感同身受的是孩子们读书压力太大,负担过重,乐趣太少;最无奈的是教材间不配套,物理学上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如斜率,数学还没教。同样的,生物课上用到的化学知识,化学还没教,进度不同步,教材不协调,老师很为难。
她说,独生子女教育是个大难题。自己教书几十年,对孩子们的变化是感动身受。她说,现行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男孩子在学业竞争中过早被淘汰出局。孩子们的挫败感太重,成就感体验太少。她常对学生说,你们只有一个高三,但老师有很多届高三,所以当老师的,能理解你们,也会为你们尽心尽力。但你们自己一定要挺得住。有时候,有同学解出一道很难的题目,她会说,不错,鼓掌奖励下,全班立马活跃起来。
这是一位很有爱心,很体贴学生,善于换位思考的女老师。
D语文老师,高高的个子,大方的神态,从容的表情,理智的述说,时尚的装束。她说,教书看上去简单,教材改变不大,其实年年学生在变,形势在变,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真正是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还不够,自己要有个大大的蓄水池,可以随时给学生供水,最好有一个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她说,现在仅仅是教知识不够,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的知识水平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和学生有感情。记得自己刚毕业时带过一届学生,那时自己的教学并不成熟,但全情投入,很负责,跟学生的感情很好。后来自己要调走,并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学生。不知学生如何得到消息,集体赶到自己住的宾馆,让她意外又感动。孩子们还去车站送她,当火车慢慢开动时,孩子们追着她坐的火车跑,为她送行。这一幕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当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感情时,学生们是感受得到,并会给老师以最热烈的回馈的。
她说,现在的孩子很孤独,缺少同龄伙伴间的自然交流。孩子无快乐,睡眠不够,倦惫是常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缺少幸福感。而学习本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让学习异化了?
这是一位懂感情,有学识,负责任,独立思考的女老师。
女老师们都认为,现在的教育太短视,太急功近利了,没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气度,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评价标准太单一。高考政策变动太快,高一不知高三考什么,如何考。考试政策的调整要慎重,更要具周期性,不能等到孩子高二高三了,政策突然变向了,让学校和学生难以适从,政策要有稳定的预期。
她们认为,尽管自己是女教师,但是在工作上,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事业与家庭的平衡还是把握得比较好,尤其在做了母亲后,看学生的眼光更温柔了,更能理解孩子们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能发现一点小苗头就及时纠正,这也算是一个专业优势吧!
她们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宁愿默默地做一名朴实而勤勉的园丁。
A化学教师,牛仔装,短发,干练。教师迷。旗帜鲜明地宣称,我喜欢当教师,考大学时所有志愿都报的是师范。1979年考上大学,1983年工作。当时的大学生是稀缺资源,出路很广,天地很宽,进机关的,进报社的,不乏其人。但自己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校园。转眼间30多年过去,同学中当领导的不少,发财的也有,当老师,相对而言还是清贫。
她说,尽管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身份也卑微,但始终有个平台给自己,可以影响未成年的孩子,给孩子们以正能量,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她说,现在的教育太注重教知识,没有告诉孩子们“人为什么而活”,没有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分数压倒一切。这是不正常的。有些教师要求孩子“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是非常不人道的。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根本的,知识学习只是一个手段,不能变成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她说,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自己曾经勉励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想不到后来自己的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让她感到欣慰。
这是一位很有见地,很有责任心,信念坚定,经验丰富的女老师。
B历史老师,温柔的面容,和善的表情,温婉的表达,不失浪漫。她说,自己喜爱当老师,喜欢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与领悟传达给学生,尽管自己的声音很小很小,个体的力量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很无力,但从学生的回馈中,自己感受到一种满足和回报。因为世界太复杂,变化太快速,而校园始终是清静的,是安宁的。同事间关系好,学生们很聪明,和成长中的孩子在一起,自己也不断在成长,不断在更新,心态可以很年轻。
她说,自己是教历史的,而历史是近年来变化最大争议最多的一门学科,作为老师,尽管没法带领孩子们达到真相,但有责任让孩子们无限接近真相。就同一个事实,她会告诉孩子,简体字如何记录,繁体字如何记载,英文甚至日文又是如何说的。尽可能让学生们接触多元的评判,让他们思维开放,而不要简单固化,要提供材料,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现成的结论并满足于背诵结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经常组织一些专题如“民国名人”“历史上的今天”,和学生共同探讨,学生很欢迎。
她认为,历史是昨天的,更是今天和未来的。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人文价值,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仅仅考高分的木头人机器人。
这是一位非常有爱心,文静淡泊,视野开阔,真正为孩子长远计的女老师!
C物理老师,利落的短发,明快的语言,运动装束,理性平和。她最难过的是,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厌学,恨死学习;最纠结的是,家长不够负责,把孩子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最感同身受的是孩子们读书压力太大,负担过重,乐趣太少;最无奈的是教材间不配套,物理学上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如斜率,数学还没教。同样的,生物课上用到的化学知识,化学还没教,进度不同步,教材不协调,老师很为难。
她说,独生子女教育是个大难题。自己教书几十年,对孩子们的变化是感动身受。她说,现行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男孩子在学业竞争中过早被淘汰出局。孩子们的挫败感太重,成就感体验太少。她常对学生说,你们只有一个高三,但老师有很多届高三,所以当老师的,能理解你们,也会为你们尽心尽力。但你们自己一定要挺得住。有时候,有同学解出一道很难的题目,她会说,不错,鼓掌奖励下,全班立马活跃起来。
这是一位很有爱心,很体贴学生,善于换位思考的女老师。
D语文老师,高高的个子,大方的神态,从容的表情,理智的述说,时尚的装束。她说,教书看上去简单,教材改变不大,其实年年学生在变,形势在变,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真正是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还不够,自己要有个大大的蓄水池,可以随时给学生供水,最好有一个源头活水,永不枯竭。
她说,现在仅仅是教知识不够,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的知识水平固然重要,最重要的是和学生有感情。记得自己刚毕业时带过一届学生,那时自己的教学并不成熟,但全情投入,很负责,跟学生的感情很好。后来自己要调走,并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学生。不知学生如何得到消息,集体赶到自己住的宾馆,让她意外又感动。孩子们还去车站送她,当火车慢慢开动时,孩子们追着她坐的火车跑,为她送行。这一幕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当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感情时,学生们是感受得到,并会给老师以最热烈的回馈的。
她说,现在的孩子很孤独,缺少同龄伙伴间的自然交流。孩子无快乐,睡眠不够,倦惫是常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缺少幸福感。而学习本应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是什么让学习异化了?
这是一位懂感情,有学识,负责任,独立思考的女老师。
女老师们都认为,现在的教育太短视,太急功近利了,没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气度,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评价标准太单一。高考政策变动太快,高一不知高三考什么,如何考。考试政策的调整要慎重,更要具周期性,不能等到孩子高二高三了,政策突然变向了,让学校和学生难以适从,政策要有稳定的预期。
她们认为,尽管自己是女教师,但是在工作上,并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事业与家庭的平衡还是把握得比较好,尤其在做了母亲后,看学生的眼光更温柔了,更能理解孩子们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能发现一点小苗头就及时纠正,这也算是一个专业优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