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世界排名第三大经济体数百年来一直在欧洲以及世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秩序、严谨、认真、果断、进取等文化精髓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其特质体现在他们尖端的科技以及精密的制造,随着宝马奔驰享誉世界,更化身为足球以团结、进取、开拓、拼搏的精神让世人折服。身体和精神质素绝对不是凭空而来,从娃娃抓起是必须的途径,日前有幸随南京市幼儿教育赴德考察团对德国的幼儿教育进行了考察,通过近距离的探访以及与幼教同行的交流,让我感觉颇有心得。
亲近自然 崇尚自然
在一所由SOS儿童村协会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参观时,发现幼儿园是建立在树林旁,园舍不多,远看近看都像是一户人家。教室用地毯、玩具架等自然分割成了生活区、建构区、娃娃家等区域,相比较中国幼儿园来说室内没有电视机、DVD等用于教学的电器,也没有主题墙。桌面上、玻璃上、窗台、空间都用一些树叶、栗子等自然物作了装饰。教室门口有两个大板块,一块是家长对孩子近期发展的记录,一块是幼儿园近期教授的内容(记录教过的歌曲、故事),板块下方挂着幼儿的美术作品。教室外的长廊用稻草、树根、树枝等自然材料进行了装饰,不仅增加了美感,而且彰显了自然的魅力。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环境朴素而自然。园内大面积的绿地、沙地、树林、小土坡等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真实而自然,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荡秋千、攀爬、追逐、玩沙、躲迷藏、捉小虫。户外玩具如秋千、组合大型玩具等都是原木做成的,活动场地上放置了许多任由孩子们搬动的废旧材料和自然物,如旧轮胎、木板、树棍等,孩子们在敲敲打打、跳上蹦下中锻炼了体格,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室内布置处处洋溢着一种纯朴自然的清新感和家一样舒适的温馨感:简简单单的原木家具,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树根、干草、落叶、枯枝等编制而成的艺术造型,屋顶上悬挂的、墙上贴的、桌上放的幼儿自己的作品,虽感零乱但不失亲切。德国的森林很多,很多幼儿园会带着孩子走进森林,树枝、泥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他们捡落叶、石头,观察昆虫、植物,完全投身于自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年是四季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德国人热爱自然,应该与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亲近自然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参观考察途中所到的华德福私立幼儿园、两所教会主办的幼儿园以及拜仁州的小镇幼儿园无不体现出类似的特点。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或许少了太多,或者说可以再多一点。
混龄编班以童为本
SOS儿童村幼儿园园长介绍这所幼儿园共有3个班,57名孩子,每个班有两位教师,一位实习教师,实施混龄教育。幼儿最早6:00就可以来到这里,8:45进行教学活动,有时对全班3~6岁幼儿实施同一内容的教学(要求不一样),有时分年龄段教学,有时将三个班同一年龄幼儿分在一起教学。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要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这点与我们国内的小班中班概念不一样,应该多考虑混班活动游戏内容,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融入感。
在每个所到的幼儿园老师都向我们展示了幼儿的作品,例如在卡纸上均匀的图上红色,他们对幼儿画画并不作太多要求,不强调构图,可以是对颜色的认识,可以画上自己要表达的事。在华德福幼儿园,老师还特意向我们介绍了幼儿园的小花园,所谓的小花园,其实就是屋后的一小块空地,装上两扇矮门,里面用砖头垒砌一个花坛,老师强调这是和孩子们一起垒的。
在华德福私立幼儿园没有食堂,但每个班都有一套简易灶具,这是为幼儿上生活课服务的,比如烤面包,将整个过程展示给幼儿看,也可以热一热幼儿带来的早餐。我们还见到了一个中国妈妈,中国妈妈介绍她感触最深的是这里更讲自由,家长和老师不约束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当问到她是否担心孩子的安全时,她说不担心,家长会鼓励孩子去挑战。园长补充说研究表明这一年龄的孩子爱挑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危险的事。成人试图阻止他们反而会增加事故的发生,应该让他们学习规则。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讲的疏与堵的艺术。
在德国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并不注重分科教学,注重的是兴趣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总之,以童心为出发点,以童趣为本。
父母为主家园互补
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德国大部分的幼儿园只提供半天班,其目的是让孩子更多的与父母相处,让父母更多的体会到亲子之乐。德国的幼教界都非常强调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无法通过幼儿园来取代的。因此,在德国除了个别幼儿园为单亲家庭或者双亲都是大学生的家长提供下午服务之外,其他的都是半天制。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重视,但凡家中有0-3岁幼儿的家长可以向单位申请长达三年的教育假,3-6岁的孩童父母一方只上半天班,以保障孩子的家庭教育和抚育。德国幼教的特色就是把父母定位为幼儿教育的主人,而不象我们国内的家长,把孩子“拖”到入院年龄,往幼儿园一丢,长舒了一口气,赶快轻松起来。更有甚者,将孩子大多数的时间托付给爷爷奶奶,自己落得个轻松。隔代教育弊端多多,如此这般那才叫真正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调研数据表明,德国八成以上的孩子对父母印象良好,尊重有加。几乎所有人都感激父母亲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们在回顾和总结父母时,几乎都会提到他们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特质是勤奋、认真、按计划行事和诚实守信。而这些几乎是成功者必备的特质真的不是完全指望靠教育得来的,而是生活中靠父母言行的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烙印出来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童心无差,同样的天真烂漫,就看我们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描画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德国的幼教考察中或可借鉴到不少,如若能在我们的幼教体系中加以吸收运用,那么我们的孩子生性之中也许能多出那么一份日耳曼雄鹰的桀骜与坚强,中华民族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亲近自然 崇尚自然
在一所由SOS儿童村协会主办的私立幼儿园参观时,发现幼儿园是建立在树林旁,园舍不多,远看近看都像是一户人家。教室用地毯、玩具架等自然分割成了生活区、建构区、娃娃家等区域,相比较中国幼儿园来说室内没有电视机、DVD等用于教学的电器,也没有主题墙。桌面上、玻璃上、窗台、空间都用一些树叶、栗子等自然物作了装饰。教室门口有两个大板块,一块是家长对孩子近期发展的记录,一块是幼儿园近期教授的内容(记录教过的歌曲、故事),板块下方挂着幼儿的美术作品。教室外的长廊用稻草、树根、树枝等自然材料进行了装饰,不仅增加了美感,而且彰显了自然的魅力。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环境朴素而自然。园内大面积的绿地、沙地、树林、小土坡等基本上都是原生态的,真实而自然,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荡秋千、攀爬、追逐、玩沙、躲迷藏、捉小虫。户外玩具如秋千、组合大型玩具等都是原木做成的,活动场地上放置了许多任由孩子们搬动的废旧材料和自然物,如旧轮胎、木板、树棍等,孩子们在敲敲打打、跳上蹦下中锻炼了体格,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室内布置处处洋溢着一种纯朴自然的清新感和家一样舒适的温馨感:简简单单的原木家具,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树根、干草、落叶、枯枝等编制而成的艺术造型,屋顶上悬挂的、墙上贴的、桌上放的幼儿自己的作品,虽感零乱但不失亲切。德国的森林很多,很多幼儿园会带着孩子走进森林,树枝、泥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他们捡落叶、石头,观察昆虫、植物,完全投身于自然,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年是四季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德国人热爱自然,应该与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亲近自然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参观考察途中所到的华德福私立幼儿园、两所教会主办的幼儿园以及拜仁州的小镇幼儿园无不体现出类似的特点。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或许少了太多,或者说可以再多一点。
混龄编班以童为本
SOS儿童村幼儿园园长介绍这所幼儿园共有3个班,57名孩子,每个班有两位教师,一位实习教师,实施混龄教育。幼儿最早6:00就可以来到这里,8:45进行教学活动,有时对全班3~6岁幼儿实施同一内容的教学(要求不一样),有时分年龄段教学,有时将三个班同一年龄幼儿分在一起教学。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要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这点与我们国内的小班中班概念不一样,应该多考虑混班活动游戏内容,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融入感。
在每个所到的幼儿园老师都向我们展示了幼儿的作品,例如在卡纸上均匀的图上红色,他们对幼儿画画并不作太多要求,不强调构图,可以是对颜色的认识,可以画上自己要表达的事。在华德福幼儿园,老师还特意向我们介绍了幼儿园的小花园,所谓的小花园,其实就是屋后的一小块空地,装上两扇矮门,里面用砖头垒砌一个花坛,老师强调这是和孩子们一起垒的。
在华德福私立幼儿园没有食堂,但每个班都有一套简易灶具,这是为幼儿上生活课服务的,比如烤面包,将整个过程展示给幼儿看,也可以热一热幼儿带来的早餐。我们还见到了一个中国妈妈,中国妈妈介绍她感触最深的是这里更讲自由,家长和老师不约束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当问到她是否担心孩子的安全时,她说不担心,家长会鼓励孩子去挑战。园长补充说研究表明这一年龄的孩子爱挑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危险的事。成人试图阻止他们反而会增加事故的发生,应该让他们学习规则。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讲的疏与堵的艺术。
在德国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并不注重分科教学,注重的是兴趣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总之,以童心为出发点,以童趣为本。
父母为主家园互补
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德国大部分的幼儿园只提供半天班,其目的是让孩子更多的与父母相处,让父母更多的体会到亲子之乐。德国的幼教界都非常强调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无法通过幼儿园来取代的。因此,在德国除了个别幼儿园为单亲家庭或者双亲都是大学生的家长提供下午服务之外,其他的都是半天制。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重视,但凡家中有0-3岁幼儿的家长可以向单位申请长达三年的教育假,3-6岁的孩童父母一方只上半天班,以保障孩子的家庭教育和抚育。德国幼教的特色就是把父母定位为幼儿教育的主人,而不象我们国内的家长,把孩子“拖”到入院年龄,往幼儿园一丢,长舒了一口气,赶快轻松起来。更有甚者,将孩子大多数的时间托付给爷爷奶奶,自己落得个轻松。隔代教育弊端多多,如此这般那才叫真正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调研数据表明,德国八成以上的孩子对父母印象良好,尊重有加。几乎所有人都感激父母亲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们在回顾和总结父母时,几乎都会提到他们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特质是勤奋、认真、按计划行事和诚实守信。而这些几乎是成功者必备的特质真的不是完全指望靠教育得来的,而是生活中靠父母言行的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地烙印出来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童心无差,同样的天真烂漫,就看我们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描画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德国的幼教考察中或可借鉴到不少,如若能在我们的幼教体系中加以吸收运用,那么我们的孩子生性之中也许能多出那么一份日耳曼雄鹰的桀骜与坚强,中华民族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