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有听说过这句话吗?其实这是地坑的真实写照,地坑院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刘寺村就是典型的地坑院村,它始建于汉代,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南依甘山,北临黄河,东眺崤陵,西指函谷,属黄土台地及山地。最早是姓刘的定居在这个地方,后来又有其他姓氏相继迁入。
在这一片黄土台地上,屈指一数,大概地坑院有20多个,它们都排列有序。如果上世纪80年代来到这个村子,会发现那时的人们全在地坑院里住,地面上房瓦皆无。
顺坡拾阶而下会看到一些窑洞,有些黑暗,通风也不是很好,可为什么现在仍有许多村民愿意居住呢?“住窑洞,冬暖夏凉,主要好处是住在这里很静,外边再吵,风再大,这里也听不到。”地坑院的很多村民都这样认为。许多人从出嫁开始便一直在地坑院住,已住了60多年,早已习惯窑洞的生活,大多对窑洞有太多的乡土情结。
刘寺村地坑院民居,目前有200多座,连片分布,保存基本完好。刘寺村地坑院民居的形成与建造,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其特点为就地取土挖穴建宅,省工、省料,经济实惠,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院落一般深为6米、长方形,大小规格有8孔、10孔、12孔3种院落。确定坐向,要求正窑“后有靠山,前不登孔”。
窑按功能分有主窑、客窑、厨窑、居住窑、牛羊窑、杂物窑、茅厕窑、门洞窑,门洞旁栽槐,有“千年松柏,万年古槐”的意思,寓意家庭幸福长久,生活安康,绿化方面遵循“前梨树,后榆树,中间一颗石榴树”,寓意顺利、富贵、多子多福。
沿着拐弯坡道下去,看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8个大字颇有气势。穿过一段黝黑的走廊,迈过大门槛就进入了地坑院,迈进住人的窑洞,感觉一股暖意包围全身,窑洞里还套着小窑洞,小窑洞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1944年日本鬼子来村里进行大屠杀,就有人藏在小窑洞里,没被鬼子发现,躲过一劫。
除了住人的窑洞外,另外几个窑洞当厨房、喂牲口房、茅坑房用。厨房里边有排烟管通到地面。在院子中间还有一眼窨井。当地老乡说,窨井一般挖有6米多深,下雨时,院里的水都流进窨井里,就不会往窑洞里倒灌了,相当于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挖地坑院先要挖天井,再挖窑洞,每家挖地坑院时,都是众乡亲齐上阵,挖窑洞5个人最短5天就能挖出一孔窑。但挖窑洞不能一下子挖完,那样容易塌,必须先挖一面的一个窑洞,再挖其他面的,最多一次在四周挖3个窑洞,挖完后,让挖好的窑洞干燥干燥,等上一两年后,再挖其他窑洞,一个地坑院完全挖好,往往要四五年时间。每逢雨雪天过后,还要通过圆柱形的石碾碾压地坑院上面,以防止坍塌。
古树与古井的巧妙搭配也是传统古村落保持永久生命力的象征。“唯有闻声不见村,风送炊烟缭绕飞。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形象地概括了村庄古槐翠绿遮阴,地坑院设计精妙,村民享乐无穷的生活方式。
刘寺村共有古槐4棵,其中村中有一棵千年古槐,旁边古井也在800年左右,村南两棵古槐也有三四百年的树龄,村东北一棵古槐约有三四百年的树龄,古槐长势强劲,枝叶茂密挺拔,人们称为“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长久,生活安康。
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是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这正是对窑洞建筑准确的概括。
编辑:黄映凤
刘寺村就是典型的地坑院村,它始建于汉代,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南依甘山,北临黄河,东眺崤陵,西指函谷,属黄土台地及山地。最早是姓刘的定居在这个地方,后来又有其他姓氏相继迁入。
在这一片黄土台地上,屈指一数,大概地坑院有20多个,它们都排列有序。如果上世纪80年代来到这个村子,会发现那时的人们全在地坑院里住,地面上房瓦皆无。
顺坡拾阶而下会看到一些窑洞,有些黑暗,通风也不是很好,可为什么现在仍有许多村民愿意居住呢?“住窑洞,冬暖夏凉,主要好处是住在这里很静,外边再吵,风再大,这里也听不到。”地坑院的很多村民都这样认为。许多人从出嫁开始便一直在地坑院住,已住了60多年,早已习惯窑洞的生活,大多对窑洞有太多的乡土情结。
刘寺村地坑院民居,目前有200多座,连片分布,保存基本完好。刘寺村地坑院民居的形成与建造,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其特点为就地取土挖穴建宅,省工、省料,经济实惠,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院落一般深为6米、长方形,大小规格有8孔、10孔、12孔3种院落。确定坐向,要求正窑“后有靠山,前不登孔”。
窑按功能分有主窑、客窑、厨窑、居住窑、牛羊窑、杂物窑、茅厕窑、门洞窑,门洞旁栽槐,有“千年松柏,万年古槐”的意思,寓意家庭幸福长久,生活安康,绿化方面遵循“前梨树,后榆树,中间一颗石榴树”,寓意顺利、富贵、多子多福。
沿着拐弯坡道下去,看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8个大字颇有气势。穿过一段黝黑的走廊,迈过大门槛就进入了地坑院,迈进住人的窑洞,感觉一股暖意包围全身,窑洞里还套着小窑洞,小窑洞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1944年日本鬼子来村里进行大屠杀,就有人藏在小窑洞里,没被鬼子发现,躲过一劫。
除了住人的窑洞外,另外几个窑洞当厨房、喂牲口房、茅坑房用。厨房里边有排烟管通到地面。在院子中间还有一眼窨井。当地老乡说,窨井一般挖有6米多深,下雨时,院里的水都流进窨井里,就不会往窑洞里倒灌了,相当于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挖地坑院先要挖天井,再挖窑洞,每家挖地坑院时,都是众乡亲齐上阵,挖窑洞5个人最短5天就能挖出一孔窑。但挖窑洞不能一下子挖完,那样容易塌,必须先挖一面的一个窑洞,再挖其他面的,最多一次在四周挖3个窑洞,挖完后,让挖好的窑洞干燥干燥,等上一两年后,再挖其他窑洞,一个地坑院完全挖好,往往要四五年时间。每逢雨雪天过后,还要通过圆柱形的石碾碾压地坑院上面,以防止坍塌。
古树与古井的巧妙搭配也是传统古村落保持永久生命力的象征。“唯有闻声不见村,风送炊烟缭绕飞。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形象地概括了村庄古槐翠绿遮阴,地坑院设计精妙,村民享乐无穷的生活方式。
刘寺村共有古槐4棵,其中村中有一棵千年古槐,旁边古井也在800年左右,村南两棵古槐也有三四百年的树龄,村东北一棵古槐约有三四百年的树龄,古槐长势强劲,枝叶茂密挺拔,人们称为“千年松柏,万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长久,生活安康。
地坑院千百年来受到黄河岸边豫西山区人们的喜爱,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是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德国人鲁道夫斯基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这正是对窑洞建筑准确的概括。
编辑:黄映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