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何谓创新呢?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导求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急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正是因为他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也是他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较好发挥的体现。应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性潜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无法展现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这种潜能,而是因为受到外部条件或内部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开发所致。因此,我们要启发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教师不要怕“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的,要热情、耐心地予以订正、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特别是对一些有开拓性的、价值较高的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获取知识。当然,解决疑难要把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协作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使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狼和小羊》一课时,当我们都沉浸在绘声绘色地分角色朗读时,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找借口呢?”这时,其余学生也纷纷附和着:“是啊是啊,狼吃小羊扑上去就得了,为什么还要找三个理由呢?”于是,我竖起大拇指,先夸奖了那个孩子一番:“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然后就组织全班学生分组讨论。随后的发言更是让我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无穷潜力。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巧用创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作就是指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理想象,运用所具有的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续编。如在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原文,发挥想象,观察图画,然后老师提问:“当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在大树上休息时,狐狸来了……”要求学生续编。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性高涨。通过续编故事,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问银河》一文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银河,将学生带进了无边无际的神秘的银河中,调动了学生充分运用头脑的想像力。学生们用语言、图画、续问等形式呈现出银河在其头脑中的情景,并且在课后,学生们积极查找资料,利用图书、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银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有无创新意识。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胆尝试,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导求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急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正是因为他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也是他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较好发挥的体现。应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创造性潜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无法展现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这种潜能,而是因为受到外部条件或内部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开发所致。因此,我们要启发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性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教师不要怕“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的,要热情、耐心地予以订正、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特别是对一些有开拓性的、价值较高的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获取知识。当然,解决疑难要把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协作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使其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狼和小羊》一课时,当我们都沉浸在绘声绘色地分角色朗读时,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找借口呢?”这时,其余学生也纷纷附和着:“是啊是啊,狼吃小羊扑上去就得了,为什么还要找三个理由呢?”于是,我竖起大拇指,先夸奖了那个孩子一番:“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然后就组织全班学生分组讨论。随后的发言更是让我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无穷潜力。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巧用创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作就是指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理想象,运用所具有的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续编。如在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原文,发挥想象,观察图画,然后老师提问:“当乌鸦又得到一块肉,在大树上休息时,狐狸来了……”要求学生续编。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性高涨。通过续编故事,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问银河》一文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银河,将学生带进了无边无际的神秘的银河中,调动了学生充分运用头脑的想像力。学生们用语言、图画、续问等形式呈现出银河在其头脑中的情景,并且在课后,学生们积极查找资料,利用图书、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银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有无创新意识。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胆尝试,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为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