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maa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天津科技大学制定了“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计划”,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以“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为主线,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个性化培养,为保障行业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强(1985-),男,山东泰安人,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研究实习员;王怡(1971-),男,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教授。(天津 300457)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课题编号:125z008)、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资助类-高等教育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HEYP5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21-02
  随着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和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以来,天津科技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在有工科背景的学院部分专业中先行试点,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通过高考直招和校内选拔的形式,组成“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通过对“实验班”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进改革和创新,构建以“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为主线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创新管理机制,实行荣誉教育
  学校成立“卓越人才培养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机构,负责全校“卓越计划”的协调与实施,并将“实验班”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纳入“管理中心”内,创新管理模式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1.“辅导员+导师制”管理模式
  “实验班”实行大类单独编班,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为学生配备学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按每7~8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国际交流水平等方面的指导,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在现场实践期间进行指导,通常由企业工程师担任。大一配备校内班导师,加强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大二、大三配备专业导师,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四配备企业工程导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执行学分制管理和滚动机制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行“自愿选择、适时分流、适量增补”的进入、转出的滚动机制。“实验班”学生进入二年级后,根据一年级的平均学分绩点,适当突出主干类课程成绩(课程权重系数大于1)进行第一次滚动;进入三年级后,根据前两年平均学分绩点,适当突出主干类课程成绩进行第二次滚动;进入四年级后实行个别滚动。动态滚动坚持“严进严出”的原则,注意保持“实验班”人数的相对稳定。滚动的人数比例根据学分绩点和综合测评确定。
  3.实行“实验班”荣誉证书制度
  设立实验班“卓越人才”专项奖助学金,奖励和资助德行高尚、成绩优异,在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或科研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在学生毕业时,除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外,还颁发荣誉证书。通过实行奖励制度、加强宣传渗透等方式,以荣誉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优良学风,为全校学生做表率。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国家(市)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注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政策支持,保障教学改革
  制定配套政策办法,组建教学专家团队,改革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形式。学院建立了院级督导听课制度、教师同行评教制度、多层次教学研讨制度、青年导师协议制度等。教学团队建设,如3~4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资深教授讲授理论,科研强的青年教师以及从企业聘请的专家讲授案例和实践性课程,让各个教师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实验班实行分流增补滚动机制、拓展学分和推优政策等。
  2.循序渐进,开放式教学改革
  实行小班式授课,推行启发式、研究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式教学,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开展合作式、情景式教学,强化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将企业项目纳入课程教学,强调理论的应用和与实际的结合;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
  3.以教改项目为契机,促进教学改革
  组织完成“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包装工程品牌专业建设”、“探索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深入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基于印刷包装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构建综合实验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等四项天津市“十二五”规划教改项目,“包装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示范性建设研究与实践”、“包装工程型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基于印刷包装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三项校级教改项目。在专业内涵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
  4.以学生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积极参加教育部、中国包装联合会、济丰公司、澳大利亚AMCOR软包装公司等举办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包装之星”、“中国包装创意大赛”、“济丰”杯、AMCOR包装创意设计等专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灵活性,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将精品课程视频上网;加强知识的串联,通过拍摄视频和引进录像展示现代生产技术,在一个产品或一个生产单元中综合演示多个原理和技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校企创新合作,搭建培养体系
  探索“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利用校外基地资源,聘用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搭建“双导师制”教学管理平台
  校企专家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团队由具有高级职称且工程能力强的教师和企业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担任。导师团队负责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合作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具体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锻炼等。
  2.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创新训练平台
  通过在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申请、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研究素养的培养。如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节能减排”、“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或社会实践,与行业企业合作组织专业类竞赛或实验室项目申请等。另外,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将班导师选聘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分配相结合,学生利用四年级一学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工程实践中心等,每名学生以1~2个企业为主,并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及导师共同商议确定在每个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如建立“食品与发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引入企业运行模式,采用校企联合的“3+1”培养模式。在做好教学培养的同时,学校利用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或科研支持,从而形成校企产学研的共赢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6/23/content_1635114.htm.
  [2]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7-21.
  [3]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4]王怡,吴倩,陈强.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行业卓越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2013,(5):76-78.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