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乾隆时期补子的艺术特色——以百幅补子图像为证

来源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服制度严格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因此,补子的图案相对程式化.然而,乾隆时期的补子却精致、华美、富有韵律,令人耳目一新.文章以乾隆时期的百余幅补子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详实的统计数据,以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主体纹样和辅助纹样两方面提炼总结出乾隆时期补子的构图特征,总结出乾隆时期的补子具有求多、求变的设计思想,山水田园的主题特色,潇洒奔放、中西合璧、华丽繁复的艺术风格,有力论证了该时期补子的独特性以及高超的艺术性,为补子断代和研究乾隆时期纺织品纹样特色提供佐证和参考.
其他文献
碑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器物.作为书写记录的媒介载体,碑刻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礼乐文明,而且是"器以藏礼"的重要表征.以曲阜汉碑为例,从"器以藏礼"这一礼制造物的视域来探究汉碑作为礼器生成的观念,揭示汉碑作为儒家的象征物——礼器在公共空间里所蕴含的儒家德政、孝悌、忠诚等观念,从而昭示出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追求、伦理观念、生命智慧与美学理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的品德胚胎于家庭之中,家庭德育是整个德育体系的根基.面对家庭德育处于被淡化、弱化、边缘化的现实状况,本文阐述了家庭德育的责任使命、主要任务,家庭在孩子品德教育上的独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提出了增强家庭德育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旨在补齐家庭德育短板,为孩子长远发展立德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造就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加强我国新时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保障制度.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关系百姓就业的民生工程,也关系到我国技能人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国家层面、长期性、系统性的重大人才工程.文章对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义、推进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为促进全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司法调解以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为其正当化基础,是在实事求是精神基础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司法裁判因民主原则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兼容.实事求是精神蕴含的司法理性使得改革需立足于对调解规律和调审关系的客观认识.运用系统思维全景式地从理论上考察我国现行司法调解制度,会发现调审结合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审级制度、价值、民事诉讼法体系相抵触.树立司法调解实事求是的精神,建构调审彻底分离、兼顾调解所代表的非讼体系和裁判代表的诉讼体系的衔接程序是未来的改革趋势.
西方治理理论是西方传统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危机的产物,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目标,本质上服务于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从西方治理理论中借用了一些内容,但又与其有本质区别,是对西方治理理论的批判和超越,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为民”的和“民主”的治理.我们正处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新的传播媒介对传统国家治理形成挑战,也对其提出现代化要求.媒介不仅决定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也决定国家治理的结构和模式.互联网传播和信息数字化催生数字政府.数字政府本身具有的特性决定其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