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首歌,一个时代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根据下列材料,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一些歌曲见证了时代的潮流,也见证了个人的成长。品味歌声中的喜悦或哀愁,感受歌声中的成长或沧桑,总会有一些人生感悟和收获。

题目解析


  在去年的某个综艺节目中出现这样一幕:音乐人张亚东在听到年轻的乐队成员翻唱了20年前自己作曲、朴树作词并演唱的歌曲《New%boy》时,热泪盈眶。我想这个画面足以说明这道作文题的意义与价值。
  一首歌曲的诞生可能是一个偶然事件,甚至单将歌词拎出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歌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作为通俗文艺的一种类型,其具有极广泛的传播性。对大家来说,每个人心中一定都会有一首见证着自己生命故事的歌。所以这道作文题就具有了人人易写作的基础。
  这道作文题没有限定时代的范围以及“个人”的所指,主人公可以是作者本人,亦可以是作者的亲友长辈,一切都是因“歌”而起,贯穿始终。所以,这道作文题考查的是人文关怀,有助于写作者亲近家人、亲近历史。
  材料中有几个关键词:“时代的潮流”“个人的成长”“喜悦或哀愁”“成长或沧桑”。后两个关键词是由前两个关键词延伸开来的,也提示了可以写作的内容范围。作者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选择与思考。
  其实,人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首歌,命题人无法限定具体的写作内容,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1.如果这首歌是要见证时代,那么“我”是否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为之做些准备。
  有的歌曲在创作的时候就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比如《让世界充满爱》《明天会更好》。如果我们能查找一下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就能够更好地明白其与时代的双向作用,使文章更具有深度。
  2.如果这首歌是要承载个人成长的,那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写出这首歌在一个人生命中的意义和價值。
  不能简单地只提及歌名,然后用“好听”“歌词写得好”作为理由搪塞过去,而是要着重发掘这首歌对一个人的行动或思想上产生的意义。例如《真心英雄》和那个在高考考场中的“我”,《阳光总在风雨后》和那个不断失败但永不言弃的“我”。
  3.故事该如何进行叙述?谁来讲这个故事?打算用第几人称来讲这个故事?如何安排写作顺序,使之能承载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
  考虑好这些问题,再下笔才能写出有内容的故事。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妈妈常常为我唱的一首歌———《小草》。
  运用示例
  妈妈常常为我唱《小草》,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几首拿手歌曲之一。她将《小草》定位为一首儿歌。但事实上,自从我听懂里面的歌词大意的那一刻起,我的童年时代就终结了。小小的我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却被这首歌告知:大多数的我们都只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一认知在我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加深,让我有点儿酸涩,我还不愿太早承认自己的平凡,承认自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而且无人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总是易碎的,脑海里的野草给了我太多超过当时承受能力的苍凉,那幻灭般说不清的钝痛感在后来也总是缠绕上我的心头。感觉有风迎面吹垮了我的城堡,我看见世界之大,看见自身的渺小,人最本能的对自然的敬畏在心头震颤着。后来,长大了,我才真正懂得这首歌想要传达的精神———“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原来平凡也是如此可贵,如此隐秘而伟大。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王瑞
  适用素材
  张震岳———《思念是一种病》。
  运用示例
  敲下《思念是一种病》这个歌名的时候,我刚好把这首歌循环播放到第五遍。声音哽咽,旋律颤抖,张震岳吸吸鼻子,说:“献给……献给我们爱过的人。”
  现在的我窝在温暖的被窝儿里听歌敲字,但是经历了离家住宿,体会到了一些表面看是一丁点儿问题但足够一个傻傻的女孩消化良久的孤独,读了一些书,思考了一些人生问题,开始翻山越岭追寻些什么的时候,我真的咂摸出一些少年愁滋味。再听这首歌,脑子会闪过以前百思不得解、只留下发着小小光芒的猜测与期待的那些命题:爱,生命,思念,孤独,乡愁……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顾宸语
  人未老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刘芊语
  还允许放鞭炮的年代,除夕那一天总是热闹的。
  零点钟声刚刚敲响,最大的千响鞭炮就会噼里啪啦响起来,紧随其后的是小鞭炮的沉鸣,而焰火也迫不及待地冲向天际,碎裂成星星点点。小孩子举着烟花棒画出奇怪的图案,父母在一旁拍手称赞。画质还不太清晰的电视机里,主持人扬着嘴角变化着花样地说出一连串新年贺词,一切看起来和谐而欢乐。最后李谷一老师走上舞台,《难忘今宵》的旋律响了起来。于是,孩子们被大人唤回了家,看着五彩缤纷的舞台,仿佛一瞬间整个世界都唱起来。
  “青山在,人未老。”
  听完这首歌,就可以睡觉啦。
  小时候听到《难忘今宵》,只觉得是新年喜气。庆贺着自己又长大了一岁,可以穿新衣,蹦蹦跳跳玩耍,随心所欲吃各种美食,幸福而欣喜。好像只有过年的日子可以丢去所有的烦恼,告别奔忙流离,在外的人赶回到老家,无论名分地位,都是亲人朋友。大锅饭、宰鸡杀鱼,自家囤的粮和菜,一大家子一齐准备年夜饭。擀好饺子皮,围着大圆桌包饺子,包好后一个个下了锅,捞起来蘸上酱油、醋,电视机拍一拍,天线歪斜着寻找让电视画面最清晰的信号,整整齐齐的一家人,谈天说地。春晚热热闹闹,好节目轮番上演,零点钟声敲响,冲去外面放起鞭炮,用冻得通红的手挥舞起烟花棒,玩够了正好听到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难忘今宵》。那是真正的难忘今宵,那时的生活满溢着希望,无论天涯与海角,共祝愿,祖国好。
  可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的记忆也日渐模糊起来。   认认真真看完春晚的日子,好像已经过去很久了。从什么时候开始,除夕夜被手机侵占,春晚成了背景音,小品没有了以前的味道,歌曲也失去了记忆点。抢一个红包比听一首歌似乎更重要,春晚段子的热度超过了春晚本身,期待盼望少了些,无聊乏味多了些。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潮流来了又去,年货街上的大喇叭声销声匿迹,花市的吆喝声不再响起,剩下的只有例行的红包和那首经年不变的《难忘今宵》。春晚的开头永远花哨热闹,结尾的歌曲却始终如一。它提醒着孩子们成长了几分,也提醒着成人年老一岁,它的意义早已超越春晚。孤身在外过年,它若亲人般环绕,让我们留下笑中带泪的痕迹;盛会结尾,它包容每一次人与人的相聚,烘染起一丝希冀。
  “无论新友与故交,明年春来再相邀。”
  人们唱着笑着,感激今日相遇,然后各自奔向未知的天涯。
  团聚的盛景像是巨大的帘幕,虚晃着乱舞,扯开的是曲终人散,然后再相聚,一年又一年。无忧无虑的小孩儿长成担起家庭责任的大人,少时的新年再热闹,不愿长大、不愿老去的愿望再强烈,抵不过的终是年光似水声。
  青山在,人未老。
  人未老……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选择了《难忘今宵》这首经典歌曲,写出了不同时代大家过除夕的景况。景况的变化其实正是时代的变化,这中间有许多情绪,比如感慨,比如沧桑,都在一首歌的背景声中被烘托出来。文章在写法上没有凸显人物,而是用一种抒情的笔调展现了跨越几十年的春节状态,读来饶有余韵。(杨蓉蓉)
  又见炊烟起
  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朱昱旻
  母亲生于20世纪70年代,成长在一个拥有万亩良田、背靠江水的南方村落。改革开放的绚丽火焰从东南沿海点燃,那璀璨的光芒虽稍稍碰触了这个朴实村庄的一角,但这里的大部分原住民仍然靠着农耕维持生计。
  母亲的童年在泥潭与流水中匆匆度过。到了读书的年纪,她就背着包骑着自行车去遥远的乡镇上学了。若父母下地干活儿,全家一天的伙食就得由她负责。最开始做饭那几年,她矮矮的个子够灶台特别吃力,需要把家里自制的矮木凳垫在脚下才行。妹妹在一旁递上调味料,不知好歹的土狗却用湿漉漉的鼻子撞板凳。油烟味和饭菜香味在厨房里交织出生活的气息,只是那时候的她,还未察觉到她亲手创造出的第一缕炊烟已伴着乡间的微风飘向远方。
  一天傍晚,父母回来烧饭,她搬着板凳坐在家门前的空地上,望向远方。余晖紧紧地擁抱着金色的田野,各色云霞眷恋不舍,炊烟一缕缕飞向天空,然后牵着云霞的手,消失在落幕的夕阳背后。
  她第一次发现,炊烟飘得很远,能飘到她父亲提起过的繁华城市。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后来,家里有了卡式录音机,她买的第一盘磁带就是邓丽君的。对这首《又见炊烟》,她有着说不清的喜爱,其实也有着说不出口的情感依赖。
  第一年高考,预料之中的落榜。她心知肚明,过度的期待,过远的未来,再加上一颗沉重的心,是没有办法轻盈地飞出农村的。家人一致同意她再读一年,他们相信,她的孜孜不倦,最终会换来不错的结果。但过程总是艰辛的,第二年,失败又一次让她殷切的期待落空。父母没再说什么,她憋着闷了好几天。乡里亲戚劝她:“走大专也不错,出来也算得上个读书人,还有机会被政府分配工作。大学难考,再说考大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那段时间,她会来到小山坡上,坐在草地上,听着歌,看着夕阳和远方准时升起的炊烟。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
  如今我问她,第二年没考上是什么感受呀。“没什么感受,就是不服。然后我就又读了一年,不就考上了嘛。”岁月会冲淡所有强烈的情感,仅留下回忆让人细细咀嚼。
  “你最喜欢哪首歌呀?”我问。
  “《又见炊烟》。你见过炊烟吗?”她看着我。
  “没有。”
  “我见过最美的炊烟。”

  我没跟她说,其实我觉得我看过炊烟。我喜欢看她骑着车从滚滚风尘中向我驶来,喜欢看她在氤氲的雾气中端出各色佳肴,就如同看到她携着炊烟从遥远的村庄走来。我羡慕她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她最爱的歌曲,这是一种单纯而执着的爱。一如多年前村庄的质朴,一如多年前执着并且捧在手心的梦想,一如那些简单但富有诗意的岁月。
  “我做了个梦,梦里又见炊烟升起。”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讲述了“母亲的故事”。“母亲”年轻时生活在农村,对于未来她有自己的理想与憧憬。《又见炊烟》这首歌成为这段经历的背景音乐。故事的讲述使用了第三人称,这一叙述方式也让倾听者“我”产生了联想与思考,丰富了文章内涵。(杨蓉蓉)
其他文献
世间  喜怒哀乐落梅花  春夏秋冬煮作茶  悲欢离合多少事  素白裂帛点朱砂  和风  突然想起  雪融化后  裸露的土地上  在阳光爬上窗棂时  散发淡淡的青草香气  某个冬日午后  三十楼的天台上  感受阳光的暖意  某個瞬间  和迎面而来的春天撞个满怀  不愿躲开  旅人  我希望某天醒来  眼前不是雪白的天花板  而是晴空、绿树或是其他  一个随着火车颠簸的清晨  那时我的每一步  都是通
题目  在首届科学探索奖的颁奖仪式上,50名获奖科学家集体亮相。科学探索奖旨在褒奖与支持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全职从事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球科学、前沿交叉技术等九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的45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  在评奖过程中,最让人有所触动的是:评奖的内容都是科学家说了算,不是领导、机构、企业说了算,不是出资方说了算。由几千名科学家组成的评委专家库不唯出身、不唯“帽子”,
“戴高帽”是一个俗语,通常把当面奉承人的恭维话叫“戴高帽”,有讽刺意味。  清朝,有个京城的官吏要调到外地做官。临行前,他去跟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不易,你可要谨慎行事。”官吏说:“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应该不会有什么麻烦。”恩师听了这话很生气,训斥他说:“我反复告诫过你,做人要正直,你怎么能這样呢?”官吏说:“请您息怒,这也是没有办
快,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特征越发明显。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在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广泛地对时代现象进行思考。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事物因为科技进步而加快了速度?它们加快了速度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哪些影响是有利的,哪些影响是不利的?我们如何避免快带来的不利影响?当我们将这些问题对应到快时代的生活百态时,我们就是时代的思考者。  从身边的快现象说起。在物
一觉醒来收入几百万元,这种只存在于白日梦中的事却被范丞丞和其粉丝成功实现。范丞丞曾在微博上发了个自拍照,但想要看清原图必须付费60元成为其专属会员,结果一夜间竟有8万人付费。人们纷纷调侃这戏剧般的追星现象,或叱范丞丞,或责粉丝。我认为,此二者皆不知何以为“饭”,又何以为范。  Fans,本泽“粉丝”,在网络中被戏译为“饭”,即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崇拜偶像并没有错,古代如李白,甚爱谢灵运,在梦巾仍“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一席话,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众说纷纭”表述不当,应是“一片质疑”。)我认为,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引领世界潮流,加大阅读量并非一件坏事。因为美好的人生需要靠读书来装点。  读书是提升自己的终南捷径。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处引言与下文论述的内容不一致,不能有效证明论点,引论不当。)古圣先贤的话如黄钟大吕,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青年的时代,因此便有了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求索,有了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呐喊。不唯当时之世,当今时代,仍然需要有活力、有激情、锐意进取的青年人。  文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那么这一点不言而喻:青年敢于向上走,国家才能有希望。  青年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成年人,
过了这么多年,我依旧要问:为什么时光,它总立于不败之地?——题记  铺开一方长长的卷轴,我窥探到纤纤时光掠过的影子。  时光匆匆,带走了往事。它悠悠地流淌,亘古不变。它的存在有何意义,又证明了什么?蓦然回首,但在灯火阑珊处,我并未找到答案。或许答案在风中飘荡吧。时光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在不一样的地方,它留下了不一样的足迹。当有一天这条路走的人多了,答案,会在路的尽头吧?  一、你  当你老了,容
“那个王之涣狂得没办法!他的诗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他登上了鹳雀楼,一看西边傍晚,白日依山尽,一看东边怎么样,黄河人海流。我的天哪!境界阔大,把宇宙都望穿了,他还觉得不过瘾……这就是盛唐,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  最近,华巾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讲解古诗词的视频在抖音上火了,这段30多秒的视频一周的播放量就超过了3000万次,还获得了100多万个赞。在戴教授发布的80多段视频巾,类似这样的“金句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  题目解析  这则作文材料源自我国哲学宗师方东美在评价古代文化与思想时说的一句话,他的原话是:“古人的思想只是古人的,他们有他们的生命,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我们的新生命,我们也自有我们的新问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