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社会各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更是以实践、创新为主要特点的一门课程,更应让学生拓展思维。
【关键词】计算机;创造性;问题意识;兴趣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思维活动中最有价值和最积极的形式,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有效手段。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总是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社会各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中职计算机课程更是以实践、创新为主要知识点的一门课程,因此,更应注意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1.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变革。教师应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学会和学生“共同学习”,对学生的教学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灌堂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有的先进教学设备,把握教学的双向互动效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引导启发而不是灌輸,激励鼓舞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照顾到主体的积极性、表现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学习网络设计应用软件时,首先让学生面对计算机熟悉软件界面,了解各菜单的功能,有许多应用软件的一些功能界面都是类似的,教师此时不要急于解释各个选项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像工具栏、“帮助”菜单等来自由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再帮助学生熟练使用软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试验,提供可行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体系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知识体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适当的给每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能力的延伸,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当引导学生拓展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得更多的知识,也能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造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造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创造力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造的教育环境。如可以要各年级组织不同层次的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校园网上展示交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创造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常有的崇尚创造、尊重创造人才的氛围。
三、配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这位老师却往往让我们找的很辛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爱好找到兴趣点。例如在图文混排的课程中,可以让热爱体育的学生来制作足球入场赛的门票,让热爱音乐的学生来制作精美的演出节目单。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董丞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6(1).
[2]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5(12).
【关键词】计算机;创造性;问题意识;兴趣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思维活动中最有价值和最积极的形式,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有效手段。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学习和工作中,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总是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社会各行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中职计算机课程更是以实践、创新为主要知识点的一门课程,因此,更应注意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1.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变革。教师应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来学会和学生“共同学习”,对学生的教学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灌堂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有的先进教学设备,把握教学的双向互动效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引导启发而不是灌輸,激励鼓舞学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照顾到主体的积极性、表现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学习网络设计应用软件时,首先让学生面对计算机熟悉软件界面,了解各菜单的功能,有许多应用软件的一些功能界面都是类似的,教师此时不要急于解释各个选项的作用,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像工具栏、“帮助”菜单等来自由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再帮助学生熟练使用软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试验,提供可行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体系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知识体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适当的给每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能力的延伸,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适当引导学生拓展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得更多的知识,也能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造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造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之间创造力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造的教育环境。如可以要各年级组织不同层次的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校园网上展示交流。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创造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常有的崇尚创造、尊重创造人才的氛围。
三、配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这位老师却往往让我们找的很辛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爱好找到兴趣点。例如在图文混排的课程中,可以让热爱体育的学生来制作足球入场赛的门票,让热爱音乐的学生来制作精美的演出节目单。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董丞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6(1).
[2]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