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兴趣、意志与智力等因素决定学生数学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需求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一、有效“回看复习”,弱化记忆干扰
一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由于记忆得不到强化或是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减弱的结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回看复习”尤为重要。复习中的旧知识可以是新知识学习的根基或是新知识的导入。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比较大小”这一内容时,可先复习“一次函数比较大小”的相关内容,从比较简单的一次函数入手,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又如,在教学“正方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可先复习“平行四边形、菱形和矩形性质”的相关内容。归根结底,教师应适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类比,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互贯通,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结构。由此可见,“回看复习”既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又可找出与旧知识的差别和联系;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
二、把握“有意注意”,重视“无意注意”
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数学课上,“有意注意”占据很大比重。“有意注意”即明确目标的注意。通过实践可知,目标越明确,注意越持久。因此,教师应自教学开始时,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既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关注,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自觉而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内容时,在引入阶段就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与辨别“K为何值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因为有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动力。等教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学生回过头解决引入阶段的例题,既有豁然开朗之感,又有更多的学习热情。“有意注意”的关键在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研究表明:“有意注意”需要付出较大精力,较易疲劳;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较难集中。因此,在“有意注意”之外,有效把握易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不易疲劳的“无意注意”尤为重要。在利用学生“无意注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调的把握、板书的颜色和课堂教具的使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教具亲自动手将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180°,进而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该方法形象直观,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课堂学习更加轻松与活泼。
三、利用“最近发展区”,制造“登门槛效应”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理论上讲,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或过小,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都不理想。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小,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也会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只有所解决问题的难度适中,并逐步递增难度,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才较好。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两个实验。实验一:随机寻找一组家庭妇女,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窗户上,结果这些家庭主妇欣然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要求这些家庭主妇将一个较大且不美观的招牌放在自家庭院里,结果有超过50%的家庭主妇同意。实验二:随机寻找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要求她们将较大且不美观的招牌放在自家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这就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从中可知:凡事要成功,就要一步步递进地进行,就好像登门槛时一级级地登上台阶。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科学设计精讲和精练的例题与练习。
从理论上看,一个人似乎只要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复习,就能掌握足够的知识。其实,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艾宾浩斯研究时所选用的是毫无意义的音节,它们之间互不关联。然而,对于数学课堂而言,新知识必定与旧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虽各具特色,但皆有规律可循。因此,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心理机制的诸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负担,使学生乐学与好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
(责任编辑:梁金)
一、有效“回看复习”,弱化记忆干扰
一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由于记忆得不到强化或是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减弱的结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回看复习”尤为重要。复习中的旧知识可以是新知识学习的根基或是新知识的导入。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比较大小”这一内容时,可先复习“一次函数比较大小”的相关内容,从比较简单的一次函数入手,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又如,在教学“正方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可先复习“平行四边形、菱形和矩形性质”的相关内容。归根结底,教师应适时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作类比,将新知识和旧知识相互贯通,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结构。由此可见,“回看复习”既可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又可找出与旧知识的差别和联系;既巩固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搭建桥梁。
二、把握“有意注意”,重视“无意注意”
从心理学角度看,记忆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数学课上,“有意注意”占据很大比重。“有意注意”即明确目标的注意。通过实践可知,目标越明确,注意越持久。因此,教师应自教学开始时,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既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关注,又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自觉而主动地思考和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内容时,在引入阶段就出示问题,让学生讨论与辨别“K为何值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因为有问题,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动力。等教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后,学生回过头解决引入阶段的例题,既有豁然开朗之感,又有更多的学习热情。“有意注意”的关键在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研究表明:“有意注意”需要付出较大精力,较易疲劳;长时间的“有意注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较难集中。因此,在“有意注意”之外,有效把握易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不易疲劳的“无意注意”尤为重要。在利用学生“无意注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语调的把握、板书的颜色和课堂教具的使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内容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教具亲自动手将平行四边形绕中心旋转180°,进而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该方法形象直观,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课堂学习更加轻松与活泼。
三、利用“最近发展区”,制造“登门槛效应”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从理论上讲,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或过小,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都不理想。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大,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所解决问题的难度过小,学生会感到单调、枯燥,也会导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只有所解决问题的难度适中,并逐步递增难度,学生注意集中的程度才较好。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力,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两个实验。实验一:随机寻找一组家庭妇女,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窗户上,结果这些家庭主妇欣然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要求这些家庭主妇将一个较大且不美观的招牌放在自家庭院里,结果有超过50%的家庭主妇同意。实验二:随机寻找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要求她们将较大且不美观的招牌放在自家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这就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从中可知:凡事要成功,就要一步步递进地进行,就好像登门槛时一级级地登上台阶。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科学设计精讲和精练的例题与练习。
从理论上看,一个人似乎只要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复习,就能掌握足够的知识。其实,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艾宾浩斯研究时所选用的是毫无意义的音节,它们之间互不关联。然而,对于数学课堂而言,新知识必定与旧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必须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虽各具特色,但皆有规律可循。因此,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计,重视学生心理机制的诸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负担,使学生乐学与好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