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地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探讨

来源 :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ta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地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是广西地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挥文化先行作用的重要举措。国家和广西发展的需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是广西地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的时代要求。广西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及其与东南亚文化的相似性、留学生对广西地域文化的学习需求等是有利条件。教学实践中,文化项目的选择,融入教学的路径设计和教学保障等要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和现实的条件逐步推进。
其他文献
自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设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学界、培养单位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区域特征,G大学构建了以自身为主体、以地州师范院校为纽带、以地州中小学为基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U-C-S”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整合要素资源,优化运行机制,强化内涵建设,实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U-C-S”联合培养模式的协同效应。
“问题+专题+课题”链式教学实施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树立裸面共识,以问题导向作为链式教学起始点;第二是建立深度共识,以专题讲授为链式教学的着力点;第三是建立行动共识,以课题研究为链式教学的关键点;第四是建立开放共识,以成果展示作为链式教学的落脚点。
后疫情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与国内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我们的教学环境也随之变化,后疫情时期带来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毛概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继而直接关系到能否办好思政课,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出符合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以后疫情时期的教学变化为研究对象,结合毛概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从挑战和机遇两个角度分析如何提升毛概课程教学质量,从教学方式、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这三个主要方面提出后疫情时期提升毛概课程教学质量的现实方式,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丰富高校毛概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法学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于法学课程教学。在实施中,要求德法兼修、与思政教育天然共通、职业导向、追求公平正义等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既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条件,也导致以下难点:(1)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目标有别、融合不易;(2)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思政知识欠缺,执行不易;(3)协同育人机制只初步具备,尚不配套。要提升实效,应按照以下路径来实施:首先,以德法兼修实现目标融合;其次,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弥补教师思政意识、思政知识的不足;再次,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健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