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尼巴藏寨乡土文化振兴分析

来源 :南方农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mgx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介绍尼巴藏寨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基因基础上,针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主体缺失、地域特色文化标识模糊等后乡土社会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适应性变迁及创新传承策略,以期对尼巴藏寨及同类村寨的全面振兴起到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乡土文化;振兴;尼巴藏寨
  中图分类号:D422.6;G249.2 文献标志码:C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1.062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激发本地居民内生动力,促进乡土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行为规范,也是乡村经济实现跨越式、生态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乡土文化传承面临主体、客体、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复合影响及传承方式全面商业化等困境。乡土文化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筑牢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尼巴村概况
  尼巴村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车巴沟内的尼巴乡。“尼巴”的藏语意思为“阳坡”,尼巴古藏寨就位于车巴沟内一条支流——车巴河以北的阳坡上。2013年,尼巴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尼巴村入選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1 自然地理环境
  尼巴乡与迭部县、碌曲县和四川省若盖县接壤,距州府合作市98 km,距县城83 km,距扎古录镇30 km,尼巴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方1.2 km处,是卓尼县第一大牧业村,辖7个村民小组378户2 000余人,是以牧业为主的纯藏族聚居区。
  尼巴村所在的车巴沟是卓尼县的林牧区,村域内地质地貌类型及牧草资源丰富,森林以针叶林和松林为主。
  1.2 文化价值
  尼巴藏寨牧民由当时的戍边将士定居演变而来,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百年藏寨有中国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双重身份,是卓尼县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藏族传统民居村寨。藏寨至今格局保存完整,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是在安多藏区及历史演变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乡村聚落群体,其建筑、环境、社会、信仰及人与人的互动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传承传统文化并发挥出一定的社会功能。
  村寨的选址及格局充分体现了对风水理论的尊重;村寨民居体现了藏族民居“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突出特点,这些建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建筑格调迥异,且保存非常完整;村寨至尽仍保留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宗教活动的规模和气势颇为壮观;这里生活的百岁老人并不少见;村寨有独特的婚俗等民俗;村寨堪称“安多第一村”,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其传承及保存的乡村生活状态,是人们了解藏族乡村文化的宝库。
  2 尼巴村文化基因梳理
  尼巴藏寨至今保留了非常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物质文化遗存有阳坡木栈道、百年藏寨、桥、玛尼房、白塔和玛尼堆等。
  2.1 物质文化要素
  村寨及其乡土建筑是长期以来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栖居观念是基于文化根源的,乡土建筑的功能、形式等是根植于文化的,它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2]。
  尼巴藏寨的物质文化要素主要有出于军事防御目的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和基于风水观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村寨选址;“之”字状依山就势的内部格局;“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寨屋;玛尼房、白塔等宗教建筑及其公共活动场所;以最少的燃料获得最多热能的“连锅炕”等,都体现出藏族人民高超的生活智慧和出色的创造才能。
  2.2 非物质文化要素
  车巴沟及尼巴村内传统藏族非物质文化要素丰富,有元末明初沿袭至今,且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三格毛”藏族服饰制作;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重要的藏族艺术价值、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的唐卡绘制工艺;僧俗共同参与且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插箭祭山结;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酥油花;还有至少1年1次的赛马会、香浪节等。
  尼巴村独特的藏族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以及独特的藏族生产生活方式,充满了神秘色彩。如今尼巴藏寨文化方面表现出以藏族佛教为特色的多元开放特点,宗教和习俗起到了很大的规范、管理及稳定作用。
  3 尼巴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作为特色传统民族聚落,尼巴藏寨的文化内涵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点,基于传统乡土熟人社会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无疑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所以,文化的振兴就是藏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是尼巴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后续动力”。
  近年来,随着尼巴藏寨的声名远播及民族旅游、乡村旅游的升温,车巴沟及尼巴村的旅游逐渐火了起来,但是给藏寨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如藏族传统文化符号的弱化、藏族居民思想及社会行为模式向所谓的现代转变、功利意识影响价值观念、经济模式等的负面倾向等。
  车巴沟及尼巴藏寨社会多元化转型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这种情况下,尼巴藏寨固有的语言、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节气习俗等文化基因适应、传承并支撑乡村振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3]。
  3.1 物质空间建设问题
  3.1.1 本地居民的“无知行为”导致的问题
  地域建筑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标志及符号,人为的因素造成其内涵理解缺失和工艺传承问题[4]。尼巴藏寨各种形式的 “维修” 或“改造”由于缺乏传统技艺知识,致使建筑风貌消失、甚至造成建筑结构破坏;阳坡上还有部分老宅,由于户主没有经济能力,所以没有维修或新建;事实证明,传统建筑在有些情况下“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
  3.1.2 政府统建统改行为导致的问题   尼巴村阴坡的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为突出,比如近几年在“美丽乡村”等建设过程中,由于现代建筑材料、建筑元素及工业化措施的统一、强制应用等,致使非藏式建筑元素混入其中,建筑自身及其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原有民族文化元素及地域文化元素已少有使用,淳朴的藏式乡村建筑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淡化。“城市文明”對尼巴藏寨带来的影响范围及深度是不可估量的。
  3.2 社会后乡土化问题
  后乡土社会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5]。伴随着尼巴藏寨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原有的乡土社会也快速的发生着变化,即后乡土化。内部社会人群发生的变化对于藏族文化特色的冲击是最大的。
  1)社会异质性增强。尼巴藏寨的“后乡土性”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入侵,导致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呈现出的社会特征,其短期外来流动人口、离土不离乡及离土离乡的原住居民等都在增多,异质性开
  始增强。
  2)主人翁意识淡化。尼巴藏寨原有的宗族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归属感、自豪感、凝聚力等逐渐减弱,乡土社会原有的整体性会逐渐减弱,部分藏寨居民主人翁意识淡化,对待很多事物都是无所谓的态度。
  3)价值观认知模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尼巴村内的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外来文化对本地社会生活的冲击、“崇洋媚外”的“开放思想”使本地居民在价值观上陷入迷途,给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塑造造成很大的困难。
  4 尼巴藏寨文化振兴策略
  伴随着尼巴藏寨的社会后乡土化,其自身的文化也正在发生着变迁。村寨的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速度,改变了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要引导文化向更广的维度和更深刻的内涵方向变迁,这是藏族乡村文化经久不衰、藏族乡村振兴的重点所在。
  4.1 强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后乡土社会振兴乡村文化,自身文化与外来的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甚至冲突,因此,需要创新保护与传承的模式;积极将法制意识、人文观念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融合;积极促进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精髓相适应并焕发新生机,释放新活力。保护并塑造独特的藏寨乡村文化魅力,促使百年藏寨传统而不
  落后。
  4.2 加强居民文化价值教育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本地居民是最活跃、最重要的主体。通过完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加强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促使藏寨居民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深刻理解现代文化理念及文化的支撑对于尼巴藏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3 挖掘培养传统技艺人才
  为车巴沟及尼巴藏寨的传统建(构)筑物匠人,服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唐卡等技术人员及艺术工匠建档,从政策层面激励他们通过实践、访谈及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优秀的传承人。通过传统技术智慧与现代知识、技术的整合提升,才能实现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避免“画皮”式的模仿,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
  4.4 重视文化载体活态发展
  对于尼巴藏寨阳坡上的百年藏寨及其文化元素,活态展示利用及发展是最好的办法。通过修缮藏寨传统民居,作为藏家生活体验馆、藏式民居技术展示馆、夜宿客栈等藏族文化的体验空间,还可以作为外来文学创作学者、民族文化研究者、摄影及艺术创作者的工作室及展示馆,多种功能的活态利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既能创新、保护并传承藏寨文化,又能激活藏寨发展的内生动力。
  4.5 坚持村民本位原则
  尼巴藏寨在规划、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应坚持村民本位原则,即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所有的事物、活动应以本地藏族居民为利益基点,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及其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避免对藏寨造成文化风貌的破坏,阻碍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文化是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灵魂、乡村经济发展新业态的核心、乡村人居幸福生活的软实力。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有助于增强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且全面的乡村振兴应从内涵式发展入手,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夯实乡村的文化自信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
  [2] 周烨伟.甘南藏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8.
  [3] 李臣玲,贾伟.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秩序的重构:以河湟地区丹噶尔藏人猫蛊神信仰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61-64.
  [4] 刘奇.中国乡土社会正在发生十大转变[J].管理观察,2019(2):14-15.
  [5] 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J].社会科学研究,2015(1):116-123.
  (责任编辑:刘 昀)
其他文献
摘 要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关系到農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是“十四五”规划中的要求。分析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农村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C DOI: 10.19415/j.cn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水平的逐步提高,加强乡村绿化建设成为推进中国绿化建设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由于乡村缺乏总体规划、绿化布局不合理、树种选择不当和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移推进乡村绿化建设的发展。因此,指出乡村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景观绿化;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C DOI: 10.1
摘 要 发展集体经济是新时期的一项政治任务。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困境,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按照所提出的10条路径,选定适合村情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根据经营管理水平及项目投入情况,确定不同的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以增加集体收入。  关键词 发展集体经济;困境;路径;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j.cnki.1673-8
摘 要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高品质绿色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因此,应加强蔬菜产业合作,推动蔬菜产业升级,建立良好的蔬菜产业生态。提出了蔬菜产业园区总体设想及园区8大主要功能中心规划与设想。  关键词 蔬菜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品牌;标准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以贵州省龙里县奋进社区的农村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发现该群体社会支持网络薄弱,从而在个人网络工作、自助群体网络、及社区工作网络的多元维度框架下,提出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建构本土视角的社会工作作为陪伴者、培育者、支持者角色,塑造扶老志愿服务文化,盘活社区助老组织,推进社区共同体参与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创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部门需要充分坚持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重点强化并落实新农村建设改革工作,并通过推进农村集體产权制度的改革来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基于此,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与探索工作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1.3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在2020年全面脱贫以后,着力破解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逐步实现乡风文明,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天水市麦积区为例,分析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B D
摘 要 2013年以来,四川省筠连县重视并大力发展漆树产业,至2020年底已建成1.3万公顷产业基地,并同步推进漆树产品深加工,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将筠连县建成“中国漆都”奠定了基础。虽然筠连县漆树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针对筠连县漆树产业发展概况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筠连县漆树产业进步。  关键词 漆树;产业发展;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  中图分类号:F
摘 要 绿肥种植是湖北省浠水县发展绿色农业、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举措,可有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认识到发展绿肥的重要性。基于此,分析了浠水县绿肥种植的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生产潜力,提出了强化政策支持、建设新技术开发基地、普及绿肥高产栽培技术的绿肥生产恢复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 绿肥;生产现状;湖北省浠水县  中图分类号:S55 文献标
摘 要 乡村振兴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链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策略。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内山脉众多,当地的环境非常适合种植香杉,因此发展香杉产业是融安县较好的乡村振兴途径。针对融安县香杉种植展开讨论,探索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的相关策略,并提出利用产业链发展振兴乡村的策略。  关键词 香杉;乡村振兴;产业链;广西柳州市融安县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