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互联网元素,不仅能够将抽象化的知识具象化,还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学习的畏惧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以便于帮助学生以更加简便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带来教学内容,能构建一个积极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但在现阶段数学课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全面地了解,并及时地进行解决,才能发挥出互联网教学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互联网+”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
(一)大数据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大数据的出现,给教师带来了便利,使得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学生的基本信息,帮助教师抓住了学生的特点。教师使用大数据的时候,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来汇总学生的信息,从中筛选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然后围绕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与教师进行良性沟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尽快掌握数学知识点。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使用大数据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二)设计微课视频,深度剖析数学知识点
微课视频,对于理解知识速度慢的学生来说,是较为有优势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微课视频更加重视碎片化知识的教学,能够在广度和深度上丰富知识的营养成分,提高知识的价值。教师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围绕学生进行微课视频引导,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技巧,减少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阻力,使学生由浅层次的学习迈入到深层次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学生经过微课视频学习,会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哪些是课堂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做到有计划地学习。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设计微课视频,深度剖析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相关内容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知道怎样使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三角形问题,加深学生课堂学习印象,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6分钟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先是为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展示了“赵爽弦图”以及“毕达哥拉斯”是如何探究勾股定理的。接着,笔者在微课视频中对学生进行提问:“视频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可以转化得到什么?三角形三边在数量上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到课堂学习中,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内容,结合现实案例对勾股定理展开了剖析,理解了勾股定理的内容,经过自己的探索找出了问题的答案。
(三)云课件辅助学生讨论,活跃学生的数学头脑
云课件的存在可以弥补教师教学上的不足,使学生经过云课件学习之后,留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自己学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数学课堂中,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云课件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质疑意识,使学生在怀疑的过程中,自动投身到问题思考中,了解知识背后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讨论中会形成分享的意识,懂得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找到与自己思想一致的朋友,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云课件辅助学生讨论,活跃学生的数学头脑。
(四)思维可视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可视化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使不可视的内容可视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吸收数学的养分。教师将思维可视化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思维品质,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思维扩散,促使学生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思维锻炼中会熟悉数学学习的特点,知道怎样围绕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填充,拓宽思维框架。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思维可视化,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點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够科学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框架,在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软件,打开思维导图,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剖析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笔者先是借助动画向学生展示了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交际变化,接着让学生判断,点和圆、直线和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笔者将学生的答案整理后融入到思维导图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学生经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能够抓住数学学习的脉络,完善知识框架,懂得依据直线和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
(五)与学生实践相衔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实践出真知。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是为了更好地优化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实践的时候,要充分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发挥学生的优势。学生实践,赢得了参与的乐趣,学会了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加快了知识的吸收进度。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与学生实践相衔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例如,在学习“画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为学生设置了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绘制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会进行巡逻,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实践动手之后,会借助信息技术点评学生,分析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把握,总结课堂作业完成效率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指导提供依据。教师在考查学生的时候,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
结语
学生在数学课堂探索中,了解了数学知识特点,知道了怎样借助互联网的帮助来打开自己看世界的窗口,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积累,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学习心态,掌握数学学习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玫.基于“互联网+”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60):90.
[2]许俊.“互联网+”信息反馈教学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30.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互联网为学生带来教学内容,能构建一个积极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教学中来。但在现阶段数学课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全面地了解,并及时地进行解决,才能发挥出互联网教学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互联网+”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
(一)大数据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大数据的出现,给教师带来了便利,使得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学生的基本信息,帮助教师抓住了学生的特点。教师使用大数据的时候,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来汇总学生的信息,从中筛选对教学有帮助的内容,然后围绕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生与教师进行良性沟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尽快掌握数学知识点。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使用大数据采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二)设计微课视频,深度剖析数学知识点
微课视频,对于理解知识速度慢的学生来说,是较为有优势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微课视频更加重视碎片化知识的教学,能够在广度和深度上丰富知识的营养成分,提高知识的价值。教师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围绕学生进行微课视频引导,让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技巧,减少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阻力,使学生由浅层次的学习迈入到深层次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学生经过微课视频学习,会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知道哪些是课堂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做到有计划地学习。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设计微课视频,深度剖析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相关内容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知道怎样使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三角形问题,加深学生课堂学习印象,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6分钟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先是为学生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历史,展示了“赵爽弦图”以及“毕达哥拉斯”是如何探究勾股定理的。接着,笔者在微课视频中对学生进行提问:“视频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可以转化得到什么?三角形三边在数量上有着怎样的关系?是否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到课堂学习中,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内容,结合现实案例对勾股定理展开了剖析,理解了勾股定理的内容,经过自己的探索找出了问题的答案。
(三)云课件辅助学生讨论,活跃学生的数学头脑
云课件的存在可以弥补教师教学上的不足,使学生经过云课件学习之后,留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自己学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数学课堂中,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云课件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质疑意识,使学生在怀疑的过程中,自动投身到问题思考中,了解知识背后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讨论中会形成分享的意识,懂得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找到与自己思想一致的朋友,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云课件辅助学生讨论,活跃学生的数学头脑。
(四)思维可视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可视化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使不可视的内容可视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吸收数学的养分。教师将思维可视化融入到数学课堂中,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思维品质,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思维扩散,促使学生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思维锻炼中会熟悉数学学习的特点,知道怎样围绕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填充,拓宽思维框架。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思维可视化,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點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够科学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完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框架,在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软件,打开思维导图,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剖析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笔者先是借助动画向学生展示了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交际变化,接着让学生判断,点和圆、直线和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笔者将学生的答案整理后融入到思维导图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学生经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能够抓住数学学习的脉络,完善知识框架,懂得依据直线和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
(五)与学生实践相衔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实践出真知。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是为了更好地优化学生学习,让学生了解怎样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在学生实践的时候,要充分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发挥学生的优势。学生实践,赢得了参与的乐趣,学会了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加快了知识的吸收进度。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应懂得与学生实践相衔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例如,在学习“画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为学生设置了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绘制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会进行巡逻,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实践动手之后,会借助信息技术点评学生,分析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把握,总结课堂作业完成效率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指导提供依据。教师在考查学生的时候,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
结语
学生在数学课堂探索中,了解了数学知识特点,知道了怎样借助互联网的帮助来打开自己看世界的窗口,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积累,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学习心态,掌握数学学习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玫.基于“互联网+”的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60):90.
[2]许俊.“互联网+”信息反馈教学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