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效率 掌握阅读技巧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e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被提到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对此作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教学实践作了充分论述。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 学习方法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语),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文仅就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朗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读为本,中国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也靠读,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一篇范文,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去涵咏,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课堂阅读教学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快速阅读,提取信息,可用默读;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场合,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效果更明显。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作为语文教师,设计了朗读这一教学程序,这只体现了教法,而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培养朗读的兴趣,如何由朗读去领会课文的内容,则是学法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领读,齐读;分段落读,分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在指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体现对学生读的方法的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诵读去领会、鉴赏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质疑是学习方法的深入
  
  在掌握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技巧,具体的说,就是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它是在朗读基础上的深入。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疑的方法有求异质疑法,即从相反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的方法;发散质疑法,即从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或经验,运用以上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以此为例子,指出善于质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教给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质疑,辅以教师的点拨,就能达到“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的境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创新是学习方法的目的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往往碰到这样的矛盾:学生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同,但并不是不对。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语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学生的答案完全是合理的,怎么办?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答案,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干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各抒己见呢?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对于提问,也总是运用“你喜欢哪句话”、“你欣赏哪一段”、“你对哪个人物感兴趣”等方式来提问,暗示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仅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更着眼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有效的进行学习。
  作者简介:钟春林,青海省祁连县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尽管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主要定格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上,但大部分的学生仍不知道如何驾御,笔者以一段命题材料作切入点,对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话题作文 作文立意 命题材料    【作文构想】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话题作文被推到了作文的前沿。而近年来高考作文主要定格在“话题作文”这一形式上,使得话题风呈现越演越烈之势,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盖世英雄的之风。话题作文的话题,其
一、通过开创性的研究,应对复杂的社会挑战  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请您先为我们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艾奥瓦州立大学,作为一所赠地大学,学校是如何实现其引领世界,使科学、技术和人类创造得以发挥作用这一理念的?  温特斯汀:艾奥瓦州立大学是一所国际公认的顶尖研究型大学。同时,作为一所赠地大学,艾奥瓦州立大学肩负提供教育、开展研究、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等使命。为更好地实现上述使命,艾奥瓦州立大学正在培
【摘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给人一种清闲之美,尤其是一场秋雨过后,斜桥影里,桥头树底的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更给清秋增添了无限的韵致。  【关键词】《故都的秋》;清秋闲人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出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对这里的“清”字尤其要理解到位,这个“清”绝对不能理解成“凄清”,否则就和“悲凉”语意重复;根据文章的内容这个“清”必须理解成“纯净”、“清爽”之意,也就是“秋高气爽
【摘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用真情与爱铸成的文章。教师在讲授读文章时,应注重师生互动,只有师生之间拥有心灵沟通的桥梁,才能深刻地去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课堂可采用真情朗诵、细节赏析、真情告白等方式,令气氛热烈而温馨。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师生互动;母爱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难得的,值得人们反复咏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围绕
【摘 要】本文针对部分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毫无章法的现象,通过对近三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的认真分析,提出要从诗题、作者、注释、关键句、意象、重点字词等六个方面去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见解,并以近几年各地高考题为例,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诗歌鉴赏题似乎都是一个难点。的确,古诗鉴赏属于文学鉴赏部分,能力层级为E,对于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的学
【摘要】《变形记》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它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变形记》是一个现代寓言,我们能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它的深刻寓意。  【关键词】《变形记》;寓言;阅读方法    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对读者是一种智力、情感上的挑战,因为它是文学上的一個变数,很陌生,用传统的阅读方法很难解读。在《变形记》的开头,作者没交代任何原因,简直是祸从天降:“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
[摘要]本文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阅读体会出发,探讨了如何解读诗歌的方法问题,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性的阅读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去进入诗歌的文本解读。  [关键词]阅读经验 阅读方法 诗歌解读 语文教学    一、梦入芙蓉浦    北宋词人周帮彦的名篇《苏幕遮-燎沉香》中有这么一句诗:“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从家乡朋友的角度,虚构梦境尽道自己思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我借用来
【摘 要】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学生普遍对此兴趣不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    高一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意味着新生的第一节课就是诗歌课,于是我深感诗歌教学在高中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份量。上第一节课我就问学生:喜欢诗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喜欢”。原因是读不懂。那么读
【摘要】2008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早已尘埃落定,但留给广大师生的思考却颇多:近三分之一的考生在作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就广大考生思路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2008年湖北高考    一、2008年湖北高考考生作文思路现状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即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据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官网2019年12月3日消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结果。  据测试结果,就日本在OECD 37个成员国中的排名来看,日本数学素养居首位(527分);科学素养排名第2位(529分);阅读素养排名第11位(504分),高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487分),但比2015年在排名及得分上均有下降(2015年排名第6位,5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