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道歉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班,泪目。对不起宝贝,没有时间回复你,愿你今晚好梦。”钱贤峰医生深感愧疚,她把儿子的留言截图,然后发在了朋友圈。
  10月1日,人们正沉浸在欢度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气氛中,江苏某医院消化内科的钱贤峰医生迎来了一个六天一轮值的夜班。
  傍晚6点,钱医生和儿子一起吃完晚饭,又叮嘱了几句,便匆匆地来到了医院。她刚一接班,就收治了一名75岁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当时患者呕血量已达1000ml,由于失血过多处于休克状态,万幸,三个多小时的全力救治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渐趋平稳,出血止住了。
  “钱医生,急诊科一名急腹症病人等你去会诊。”刚坐下喘口气,钱医生又接到急诊来电,准备收治又一个消化道出血患者。凭临床经验判断,钱医生估算患者消化道内出血量至少达到500ml,随时有大出血、休克甚至生命危险。不容犹豫,她又投入了一场新的“战斗”。
  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中,病区墙上的时钟已悄然指向了晚上11点。而当天晚上10点多,钱贤峰9岁的儿子打她的电话却始终没人接听,随后又连续发了十几条消息,但妈妈依然没有回复,最后孩子在难过和等待中睡着了。
  将近凌晨,病房里恢复了安静。稍稍喘了口气的钱医生突然看到手机上儿子发来的信息,她的眼眶顿时红了。“妈妈,我失眠了,打你电话你也不接。”“人呢?妈妈,我相信你会回的。”“妈妈,您为什么不回我信息呀!我给爸爸打,他也不回。”“妈妈,我好难过。”
  钱医生的儿子平时很懂事很独立,妈妈值夜班时,他从不会打扰,这晚上10点多又是打电话又是发短信,一定是思前想后,有着他小小年纪不得已的困难吧!
   “夜班,淚目。对不起宝贝,没有时间回复你,愿你今晚好梦。”钱贤峰医生深感愧疚,她把儿子的留言截图,然后发在了朋友圈。此刻,忙碌一夜之后的医生妈妈,正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柔软和牵挂,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向已经入睡的儿子道歉。没想到,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大家纷纷点赞并留言感叹。
   “辛苦了。冒昧地问一句,孩子爸爸去哪里了?”“明天到家好好抱抱他。”“看了你这条朋友圈的信息,突然觉得很感动也很难过,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做医生不容易,而做你们的孩子更不容易。”“医生也是普通人,有长辈有孩子,但常常顾工作顾不了家。”
  “平常很少在朋友圈发消息的,这一次,实在是忍不住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理解……”“我们消化内科也是医院里比较繁忙的科室,重症病人常年不断,而每次遇到抢救病人,我们科的医生、护士都会不约而同地以工作为重。孩子爸爸是警察,国庆节这段时间更是忙,不能请假,顾不上家庭和孩子是常有的事。但是这里是‘大家’,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虽然苦一点、累一点,却很开心很幸福。”
  下班后,看到留言的钱医生,这样回复大家。
  (责编
其他文献
冯纽曼说:“数学方法渗透并支配着一切自然科学的理论分支,它逐渐成为衡量科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他的这一观点,很好地诠释了数学对学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呢?  小学生学数学存在的问题  理解能力不够。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解题目。从目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不理解教材或者题目的
期刊
养孩子不能靠一己之力,家长要学会借力。  “我丈夫特别见不得孩子玩,一看到孩子放下课本心里就长草,孩子在外面多玩一会儿他就着急。”生活中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把玩耍看作学习的对立面,还有的家长知道玩耍对孩子很重要,也愿意陪孩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陪孩子玩。  玩耍是学习的基础  不同时代的童年有不同的玩法,也有不一样的收获。回忆起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玩耍场景,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恽梅最难忘的是和
期刊
通过一点一滴的爱心行动教育,唤起孩子对残疾人有爱之心。  那天,我带儿子去看了一部温馨感人的电影《小Q》。影片讲述了聪明伶俐的拉布拉多猎犬小Q从出生到训练成导盲犬,终其一生为人类服务的故事。导盲犬小Q所在寄养家庭的第一个主人是小女孩陈芷乔,她把小Q当成自己的好姐妹,不愿让小Q当导盲犬,只想和小Q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陈芷乔总是“处心积虑”破坏小Q的训练,希望它在评审中失败,这样就可
期刊
女儿今年12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就是有点贪玩儿,不怎么爱学习.最近她总是喋喋不休: “妈妈,我想快点儿长大,你们大人多好啊,不用上辅导班、不用背英语单词,下班以后想干什
期刊
女儿点点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内向、乖巧懂事的孩子。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画画和做手工。亲戚朋友看到后常夸她听话。大一些时,我开始意识到太“听话”的孩子不一定好,她在自我表现方面非常不自信,如不会主动与人交流、上课发言不大胆、自己的想法不能大胆表达、受到一点委屈就哭,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表现自己。  孩子的这些表现让我着急。我开始反思,觉得这与我平时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系,管得太细、太严,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