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早已成为当下各学科最热门的话题。而在各学科课程标准化方案提出并逐步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后,便迅速掀起了其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思考。就初中历史学科史料实证而言,通过不断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尝试,我认为有效问题链的巧妙设计在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有效问题链;核心素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有效问题链”,是泛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围绕具体教学知识或某个主题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逻辑关系结构而进行设计的一连串有效教学问题。一般需要学生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解读材料;二是能够符合材料知识间内在的合理逻辑联系;三是能够符合培养学生对史料解读的认知运用能力。有效问题链的设计不仅可以把控使课堂节奏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探究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效问题链”的设计价值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认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1]。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建构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学情,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巧妙设计有效问题链,连续地释疑解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好知识体系。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若课堂教学仅展示解决简单而孤立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将高涨的情绪持续化。”[2]因此,把课堂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成一个完全具有主题性和线索的课堂活动链和情景化的问题链,则利于调动广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由喜欢热闹转而进入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究。
二、如何创设“有效问题链”
比利时罗日叶认为:“问题是一个障碍、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有待联结的信息。”[3]因此,在进行问题链的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找准学生问题的痛点、关键点,立足关注学生的基本认知心理,关注学生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从而让整个问题链的设计更有效。
(一)创设激活兴趣点的问题情境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我们设计这个问题时候尽可能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运用学生猎奇的兴趣心理,增加一些新的逸聞趣事。因此在正确设计课堂问题链时,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地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对话,增加课堂师生互动,从而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渐进式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
采用渐进式提问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每个问题的分层次以及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渐进式问题设计,使整体设计比较符合当前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水平,问题链的设计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具体现象到事物本质,从而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具体史料、文本抽象史料和认识图片文本史料的不同基础上,逐步通由虚到实地揭示某一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充分引发学生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更深层的理性思考。
(三)针对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
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我们会遇到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资源储备少,迁移应用能力欠缺,如何有效突破这些"重难点"便已经成为教师在历史备课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立足学情,根据每个学生现有的历史认知能力水平,把解决问题的难点、疑点精细地转化成“问题链”。引导全体学生从现代史料中所提供各种情境性和信息出发层层探索,逐步突破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4]因此在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上应该是多角度、开放性的,要尽量避免无效问题,如"是什么?是吗?"等问题,而要多一些"为什么?怎么办?你认为?"的教学问题,要达到让广大学生在课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深入思考,或者是结合鲜活的时政事件加以分析、综合,从而达到充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广大学生的创造力,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培养广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有效问题链对核心素养养成的再思考
一堂好的历史课总会涉及到历史与现实的多维度史料,总是需要在对材料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问题"永远是历史教学的中心。因此,设置具有价值的有效问题链是一堂课的"课魂"。有效问题链的设计和实践情况关系到学生思维进行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有效进行课堂教学中对问题链的整合创新与重组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来真正地实现对教材的有效整合与创新重组,促成了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课堂教学工作效益高,培养了全体学生真正地学会了如何发现实际问题、提出实际问题、探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良性的学习过程,最终可以促使我们全体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方式、创新思维意识、实践活动能力都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邓思:《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谢明等译.北
[2]周云华:《问题串的设计艺术-以初中历史为例》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第3期
[3]刘徽:《整合情境引发深度学习》 现代教学,2017年4A刊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页
关键词:有效问题链;核心素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有效问题链”,是泛指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围绕具体教学知识或某个主题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逻辑关系结构而进行设计的一连串有效教学问题。一般需要学生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围绕一个历史主题解读材料;二是能够符合材料知识间内在的合理逻辑联系;三是能够符合培养学生对史料解读的认知运用能力。有效问题链的设计不仅可以把控使课堂节奏化,而且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探究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效问题链”的设计价值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认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1]。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建构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立足学情,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巧妙设计有效问题链,连续地释疑解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构建好知识体系。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若课堂教学仅展示解决简单而孤立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将高涨的情绪持续化。”[2]因此,把课堂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成一个完全具有主题性和线索的课堂活动链和情景化的问题链,则利于调动广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由喜欢热闹转而进入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探究。
二、如何创设“有效问题链”
比利时罗日叶认为:“问题是一个障碍、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有待联结的信息。”[3]因此,在进行问题链的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找准学生问题的痛点、关键点,立足关注学生的基本认知心理,关注学生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从而让整个问题链的设计更有效。
(一)创设激活兴趣点的问题情境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我们设计这个问题时候尽可能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运用学生猎奇的兴趣心理,增加一些新的逸聞趣事。因此在正确设计课堂问题链时,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地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对话,增加课堂师生互动,从而最大化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渐进式问题链引发学生思考
采用渐进式提问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每个问题的分层次以及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渐进式问题设计,使整体设计比较符合当前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水平,问题链的设计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具体现象到事物本质,从而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具体史料、文本抽象史料和认识图片文本史料的不同基础上,逐步通由虚到实地揭示某一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充分引发学生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更深层的理性思考。
(三)针对重难点进行问题设计
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我们会遇到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的重难点,由于学生的历史知识资源储备少,迁移应用能力欠缺,如何有效突破这些"重难点"便已经成为教师在历史备课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立足学情,根据每个学生现有的历史认知能力水平,把解决问题的难点、疑点精细地转化成“问题链”。引导全体学生从现代史料中所提供各种情境性和信息出发层层探索,逐步突破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的面前出现疑问。[4]因此在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问题设计上应该是多角度、开放性的,要尽量避免无效问题,如"是什么?是吗?"等问题,而要多一些"为什么?怎么办?你认为?"的教学问题,要达到让广大学生在课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实际情况加以深入思考,或者是结合鲜活的时政事件加以分析、综合,从而达到充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广大学生的创造力,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培养广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有效问题链对核心素养养成的再思考
一堂好的历史课总会涉及到历史与现实的多维度史料,总是需要在对材料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问题"永远是历史教学的中心。因此,设置具有价值的有效问题链是一堂课的"课魂"。有效问题链的设计和实践情况关系到学生思维进行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慢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有效进行课堂教学中对问题链的整合创新与重组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来真正地实现对教材的有效整合与创新重组,促成了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课堂教学工作效益高,培养了全体学生真正地学会了如何发现实际问题、提出实际问题、探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良性的学习过程,最终可以促使我们全体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方式、创新思维意识、实践活动能力都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邓思:《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谢明等译.北
[2]周云华:《问题串的设计艺术-以初中历史为例》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第3期
[3]刘徽:《整合情境引发深度学习》 现代教学,2017年4A刊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