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饮用水的安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要想保障引用水的安全,就要对其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在对饮用水的水质监控过程中,可以采用化学方法来对水质进行研究,以保障饮用水的质量,从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就水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饮用水安全;化学分析;质量监测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质就是水。饮用水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保障水质的安全是相关供水部门的主要责任。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水质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对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清除,以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1 常用的几种水质监测化学方法
1.1 仪器分析的方法。在对水质进行监测时,主要采用的是仪器分析方法,而化学分析也属于仪器分析方法的范畴之内。仪器分析方法的种类比较多,每种方法都有其獨特的特点,但是这些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其都是建立在物理化学方法之上的。其中在水质监测时,时常应用的方法为流动注射分析法、放射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等。仪器分析方法比较适用于对环境物进行定量和定性测量中,而且能够对水中的各项物质的指标进行有效的判断,另外,仪器分析方法还恩能够对地下水的PH的波动进行长期的监测,对其中所含有的各种化学元素含量进行含量的控制,使得水质满足质量标准。同时,能够对饮用水的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有利于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障人们的用水安全。
1.2 XRF分析法。水质化学分析的对象面很广,包括农业污水水海水等XRF分析法分析精度高,前期处理简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多种元素都精确地分析出来,尤其是XRF分析法在海水分析的过程中,钠盐和氯离子对其分析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日前在水质分析中,XRF法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是广泛应用与分析海水中极微量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3 中子活化分析法。在活化分析中,应用最多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应该是中子活化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分析无机元素超痕量当试样被中子照射,待测元素受到中子轰击时,可吸收其中某此中子后发生核反应,释放出Y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或反应过程发出的Y射线强度,便可对待测元素进行定量,测量射线能量和半衰期使可定性用同样品可进行多种元素的分析。
2 水质化学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力度不够。我国水体分布较为广泛,单单就某个省来说,其水体的划分都有很多的区域。但是我国目前对各个水区域的监测不够全面,很多的水区域没有相应的化学监测方法,对水质的监测标准也无法达到既定的监测标准,因此,小面积的水体区域的水质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饮用水安全堪忧。我国比较注重对重点水区域进行监督,而忽视了对小面积水体区域的监督和监测,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投资金额少,相关的化学监测设备缺乏,化学监测技术手段落后,使得饮用水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很多的饮用水中会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和有毒物质,微生物的量往往超过了标准值,因此,人们在饮用之后,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2.2 水质化学监控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水质化学监测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检测技术上还是监测设备上,都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因此,使得水质化学监控基础性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水质化学监控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水质评估、水资源划分、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监控等。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这些基础性工作在实施的期间,都无法正常的运作。如在进行水资源监测工作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相关的监测人员无法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从而影响到了水环境站网的布设。在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水质监测体系,使得地下水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 加强水质化学监测的重要性
3.1 水环境受污染,水质型缺水显露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逐渐严峻,很多的工业将废水大量的排入到江河湖泊中,使得水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在很多的城市中,由于水污染,使得很多的水体不能转化为饮用水,这就使得部分城市出现了用水紧缺的状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排放,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废料的随意倾倒,造成了中小河流水体污染,水质下降。水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部分河流鱼虾绝迹,地下水减少,许多河道断流等等。
3.2 水质污染受到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水环境污染,其中,淮河水系、海河水系、辽河水系、黄河水系情况非常不乐观,全国总体状况较差。而更让人们难以镇定的是,相关监测部门通过对4555个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源地的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机、有毒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4 提高水质化学分析质量监控的方法
4.1 安装在线仪农加强水质监测。水质在线检测仪全天候对出厂水余氯、浊度自动检测,实时动态地将数据传递给在线监测系统平台汇总整理,使监测数据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生产管理部门通过电脑、手机登陆,随时抽调分析水质变化情况,为水质处理提供准确数据并指导卜艺生产,节约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日的水质在线监测仪农的投入使用能够进步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居民用水安个进步得到保障。
4.2 实施全方位供水水质化学分析检测,确保供水水质安个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建设部《城巾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的要求,严格检测检测项日和频率,4天对原水、出厂水水质进行细菌、耗氧量、浊度等指标13项常规分析;对管网末梢进行细菌、浊度等七项指标监测;4月进行原水、出厂水、管网水个项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指导工艺生产,无论从实效、频率、项日上都严于国标规定一次供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依据《一次供水管理办法》的规定,指导用水单位的一次供水水质管理,杜绝一次污染。
4.3 供水企业要加强与环保、卫生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水质信息要增加水源地水质检测频次和项日,及时掌握低水位取水的原水波动情况,对水质相关指标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及时向相关领导和部门提供水质信息针对水库低水位运行可能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及悬浮物增加风险,要制定应急预案,做好技术、物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要配合卫生部门做一次供水设施的监管,保证一次供水的水质安个各县(市),区供水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及《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个技术规程(CJJ58-2009)》等相关规定,进步加强和规范水质安个管理要求县(市)水厂化验室在今午内达到对原水、出厂水日检9项及管网水月检7项的检测能力,同时增加化验人员并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各县(市)城巾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逐步建立“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水质监督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保障饮用水的质量,从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就目前我国水质化学监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饮用水的安全。因此,要注重采取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力度,不断的提高水质量监测的质量,从而保障水质。
参考文献
[1]杨士建含氯离子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03,(1):114-118.
[2]刘帅霞.邢人来.董晓琳.化学需氧量的二种测定方法比较[J].中国给水排水,2004(1):105-108.
[3]朱洪涛.曾芳.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7):134-136.
关键词:饮用水安全;化学分析;质量监测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物质就是水。饮用水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保障水质的安全是相关供水部门的主要责任。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对水质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对饮用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清除,以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1 常用的几种水质监测化学方法
1.1 仪器分析的方法。在对水质进行监测时,主要采用的是仪器分析方法,而化学分析也属于仪器分析方法的范畴之内。仪器分析方法的种类比较多,每种方法都有其獨特的特点,但是这些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其都是建立在物理化学方法之上的。其中在水质监测时,时常应用的方法为流动注射分析法、放射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等。仪器分析方法比较适用于对环境物进行定量和定性测量中,而且能够对水中的各项物质的指标进行有效的判断,另外,仪器分析方法还恩能够对地下水的PH的波动进行长期的监测,对其中所含有的各种化学元素含量进行含量的控制,使得水质满足质量标准。同时,能够对饮用水的污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从而有利于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障人们的用水安全。
1.2 XRF分析法。水质化学分析的对象面很广,包括农业污水水海水等XRF分析法分析精度高,前期处理简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多种元素都精确地分析出来,尤其是XRF分析法在海水分析的过程中,钠盐和氯离子对其分析影响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日前在水质分析中,XRF法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是广泛应用与分析海水中极微量重金属,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3 中子活化分析法。在活化分析中,应用最多的微量元素分析法应该是中子活化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分析无机元素超痕量当试样被中子照射,待测元素受到中子轰击时,可吸收其中某此中子后发生核反应,释放出Y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或反应过程发出的Y射线强度,便可对待测元素进行定量,测量射线能量和半衰期使可定性用同样品可进行多种元素的分析。
2 水质化学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力度不够。我国水体分布较为广泛,单单就某个省来说,其水体的划分都有很多的区域。但是我国目前对各个水区域的监测不够全面,很多的水区域没有相应的化学监测方法,对水质的监测标准也无法达到既定的监测标准,因此,小面积的水体区域的水质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饮用水安全堪忧。我国比较注重对重点水区域进行监督,而忽视了对小面积水体区域的监督和监测,很长时间以来,由于投资金额少,相关的化学监测设备缺乏,化学监测技术手段落后,使得饮用水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很多的饮用水中会含有一定量的微生物和有毒物质,微生物的量往往超过了标准值,因此,人们在饮用之后,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2.2 水质化学监控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水质化学监测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检测技术上还是监测设备上,都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因此,使得水质化学监控基础性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水质化学监控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水质评估、水资源划分、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监控等。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这些基础性工作在实施的期间,都无法正常的运作。如在进行水资源监测工作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相关的监测人员无法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从而影响到了水环境站网的布设。在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水质监测体系,使得地下水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 加强水质化学监测的重要性
3.1 水环境受污染,水质型缺水显露出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逐渐严峻,很多的工业将废水大量的排入到江河湖泊中,使得水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在很多的城市中,由于水污染,使得很多的水体不能转化为饮用水,这就使得部分城市出现了用水紧缺的状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排放,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废料的随意倾倒,造成了中小河流水体污染,水质下降。水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部分河流鱼虾绝迹,地下水减少,许多河道断流等等。
3.2 水质污染受到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水环境污染,其中,淮河水系、海河水系、辽河水系、黄河水系情况非常不乐观,全国总体状况较差。而更让人们难以镇定的是,相关监测部门通过对4555个集中式城市饮用水源地的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机、有毒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4 提高水质化学分析质量监控的方法
4.1 安装在线仪农加强水质监测。水质在线检测仪全天候对出厂水余氯、浊度自动检测,实时动态地将数据传递给在线监测系统平台汇总整理,使监测数据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生产管理部门通过电脑、手机登陆,随时抽调分析水质变化情况,为水质处理提供准确数据并指导卜艺生产,节约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日的水质在线监测仪农的投入使用能够进步提高水质监测能力,居民用水安个进步得到保障。
4.2 实施全方位供水水质化学分析检测,确保供水水质安个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建设部《城巾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的要求,严格检测检测项日和频率,4天对原水、出厂水水质进行细菌、耗氧量、浊度等指标13项常规分析;对管网末梢进行细菌、浊度等七项指标监测;4月进行原水、出厂水、管网水个项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指导工艺生产,无论从实效、频率、项日上都严于国标规定一次供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依据《一次供水管理办法》的规定,指导用水单位的一次供水水质管理,杜绝一次污染。
4.3 供水企业要加强与环保、卫生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水质信息要增加水源地水质检测频次和项日,及时掌握低水位取水的原水波动情况,对水质相关指标进行变化趋势分析,及时向相关领导和部门提供水质信息针对水库低水位运行可能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及悬浮物增加风险,要制定应急预案,做好技术、物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要配合卫生部门做一次供水设施的监管,保证一次供水的水质安个各县(市),区供水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及《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个技术规程(CJJ58-2009)》等相关规定,进步加强和规范水质安个管理要求县(市)水厂化验室在今午内达到对原水、出厂水日检9项及管网水月检7项的检测能力,同时增加化验人员并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各县(市)城巾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逐步建立“企业自检、行业监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水质监督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保障饮用水的质量,从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就目前我国水质化学监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饮用水的安全。因此,要注重采取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力度,不断的提高水质量监测的质量,从而保障水质。
参考文献
[1]杨士建含氯离子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分析[J].干旱环境监测,2003,(1):114-118.
[2]刘帅霞.邢人来.董晓琳.化学需氧量的二种测定方法比较[J].中国给水排水,2004(1):105-108.
[3]朱洪涛.曾芳.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7):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