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随着科研兴教和科研兴校理念以及研究型教师培养理念的不断深入,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引领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积极手段,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行实践创新的有效方式。我社“十五”期间组织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全国有200多所大中小学和研究单位参与,山西阳泉教育学院是其中之一。该院课题组多次获得总课题组表彰,他们不仅能够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做到积极认真对待、深入细致研究,而且在结题之后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热忱,继续对课题研究和教育现状问题进行着更深层次的反思和追问探讨。为使得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影响和推广应用,他们还进行了积极主动的科技查新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权威查新机构的认定。本栏目将分期连续介绍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以供开展课题研究的学校和单位借鉴。
《网络教育学习观与传统教育学习观优势互补研究》是我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的子课题,于2002年8月立项,2002年12月26日开题,在学院内外和阳泉市内外的大中小学校的近40名教师的参与下,于2006年7月通过由总课题组组织的专家鉴定,圆满结题。现就对此课题的研究做一简单回顾。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经过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的认真分析,我们认识到了进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粗放教育”和“粗放评价”概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人的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和养成才是教育的真谛。并认为教育评价要倡导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评价——“人文评价”。
指导理论及研究的方案、方法
指导理论: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育教学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的方案与方法:首先成立包括课题领导组、课题指导组、课题组和课题顾问组的课题组织机构。由学院党政领导担任课题顾问和课题领导组的组长,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组的成员和指导组组长,具有一定研究经验的领导和教师担任课题组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汇报和讨论。课题组成员本着“我要研究”的原则,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设计专题、潜心研究,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寻找问题,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对收集的大量关于网络教育的和传统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教育教学的现状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分析和反思,对整个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分析。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院教育教学的特点,我们重点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观”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对网络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研究分析之后,提出了虚践学习观(隐性学习观)与实践学习观(显性学习观),即务虚学习与务实学习应互补优化的观点,并提出了“学习观是天下第一观”的观点。
研究的主要过程设计
讨论了如何运用当前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及设备的应用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教师如何运用网络的思想和技术,学生如何把握网络的思想和技术。
1.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设计
整合学习(B-learning)即混合式或结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
学会发现,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即要将网络作为我们创新的平台,去尝试和探索“异步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异步设计,即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性和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学习设计,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同一模式、同一方法和同一进程,从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学习速度等方面进行的个性化设计。
同步激励,即评价激励要一致。使得每个独特的个体在异步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同步的激励和评价、指导和促进,保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发展,即科学发展和人文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人的优化学习观为指导。
2.课堂“3-1/3”和“2-1/2”探索研究
课堂“3-1/3”具有两层含义。第一,课堂结构划分三个1/3:1/3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3 教师让学生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内容,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总结归纳;1/3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第二,对学习群体设计三层目标,使得每层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2-1/2”也具有两层含义。第一,课堂结构划分两个1/2:1/2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2 教师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组织个性化学习。第二,根据学习群体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二步目标,分别进行不同的指导。
“n-1/n”是动态建构概念,是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异步课堂完全是由教师自主建构的,可以拓展为多步甚至n步,根据学生个性、学科特点、学科内容的不同进行自主设计。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家中拥有接入了互联网的电脑的学生和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组成了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和课下的动态学习实验小组,利用网络学习和传统模式进行整合学习,实现课下积累“量”,课上提高“质”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在课下大量地积累资料、知识、方法和思想;充分发挥异步设计的作用,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提高学习质量。
3.“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的教学评价与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从学生首先是一个发展着的、有差异的人这样的一个前提假设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评价倡导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以了解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与训练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的特点,采取了异步训练的方法,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训练题目,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以致达到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与应试方面,我们同样采用了异步的评价、测试、考核或考试,尝试运用“3<1/3”、“2<1/2”乃至“n<1/n”的思想,用三张试卷或二张试卷乃至n 张试卷考核检查不同的学生。“n<1/n”就是面对n 个1/n的考核或考试的学习效果优于面对整体n的考核或考试。比如,针对分数评价,我们设计了基本分数,保证及格;力争优秀,鼓励探索;多做多奖,高不封顶的考核考试新模式,鼓励学生多学精学。
《网络教育学习观与传统教育学习观优势互补研究》是我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的子课题,于2002年8月立项,2002年12月26日开题,在学院内外和阳泉市内外的大中小学校的近40名教师的参与下,于2006年7月通过由总课题组组织的专家鉴定,圆满结题。现就对此课题的研究做一简单回顾。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经过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的认真分析,我们认识到了进行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应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深入反思和对现实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粗放教育”和“粗放评价”概念,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人的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和养成才是教育的真谛。并认为教育评价要倡导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评价——“人文评价”。
指导理论及研究的方案、方法
指导理论: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育教学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研究的方案与方法:首先成立包括课题领导组、课题指导组、课题组和课题顾问组的课题组织机构。由学院党政领导担任课题顾问和课题领导组的组长,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组的成员和指导组组长,具有一定研究经验的领导和教师担任课题组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汇报和讨论。课题组成员本着“我要研究”的原则,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设计专题、潜心研究,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寻找问题,从问题入手进行研究。具体对收集的大量关于网络教育的和传统教育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教育教学的现状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分析和反思,对整个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分析。
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院教育教学的特点,我们重点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观”研究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对网络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研究分析之后,提出了虚践学习观(隐性学习观)与实践学习观(显性学习观),即务虚学习与务实学习应互补优化的观点,并提出了“学习观是天下第一观”的观点。
研究的主要过程设计
讨论了如何运用当前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及设备的应用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教师如何运用网络的思想和技术,学生如何把握网络的思想和技术。
1.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设计
整合学习(B-learning)即混合式或结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
学会发现,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即要将网络作为我们创新的平台,去尝试和探索“异步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异步设计,即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性和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学习设计,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同一模式、同一方法和同一进程,从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学习速度等方面进行的个性化设计。
同步激励,即评价激励要一致。使得每个独特的个体在异步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同步的激励和评价、指导和促进,保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发展,即科学发展和人文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以人的优化学习观为指导。
2.课堂“3-1/3”和“2-1/2”探索研究
课堂“3-1/3”具有两层含义。第一,课堂结构划分三个1/3:1/3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3 教师让学生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内容,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总结归纳;1/3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或分组讨论。第二,对学习群体设计三层目标,使得每层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2-1/2”也具有两层含义。第一,课堂结构划分两个1/2:1/2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引导或总结;1/2 教师联系网络学习的资料组织个性化学习。第二,根据学习群体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二步目标,分别进行不同的指导。
“n-1/n”是动态建构概念,是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异步课堂完全是由教师自主建构的,可以拓展为多步甚至n步,根据学生个性、学科特点、学科内容的不同进行自主设计。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家中拥有接入了互联网的电脑的学生和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组成了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和课下的动态学习实验小组,利用网络学习和传统模式进行整合学习,实现课下积累“量”,课上提高“质”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共享资源,在课下大量地积累资料、知识、方法和思想;充分发挥异步设计的作用,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提高学习质量。
3.“整合学习、学会发现、异步设计、同步激励、优化发展”的教学评价与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从学生首先是一个发展着的、有差异的人这样的一个前提假设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评价倡导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以了解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与训练方面,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的特点,采取了异步训练的方法,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训练题目,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以致达到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与应试方面,我们同样采用了异步的评价、测试、考核或考试,尝试运用“3<1/3”、“2<1/2”乃至“n<1/n”的思想,用三张试卷或二张试卷乃至n 张试卷考核检查不同的学生。“n<1/n”就是面对n 个1/n的考核或考试的学习效果优于面对整体n的考核或考试。比如,针对分数评价,我们设计了基本分数,保证及格;力争优秀,鼓励探索;多做多奖,高不封顶的考核考试新模式,鼓励学生多学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