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进生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初中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探讨了转化后进生的一些教育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后进生 心理特点 转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216-01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明显,成绩较差,各方面综合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校和家长都非常头疼的棘手问题,而且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作[1~3]。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后进生的出现绝大部分是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方法等各种因素夹杂的结果,而这种落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认真分析,找出症结所在,采用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可以转化的。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计策在于如何爱护学生”。[4]在教育史上,从来不乏后进生最后转化为优等生的成功案例。
1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育实践中,后进生除了具有同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通常可以把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屡次失败后的自暴自弃。初中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面临重大转折的阶段,学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个别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小学的一段时期内处于优势,但毕竟小学的学习内容简单,竞争强度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必然会遭遇失败。他们虽然经过了主观努力但成绩仍然不见起色。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对接踵而来的失败束手无策,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面对屡次的失败,他们开始自暴自弃,消极地对待学习,甚至是采取放弃的态度。
第二类是不断责骂下的自我封闭。个别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思维不活跃,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空间就更加狭窄。由于各方面的表现都较为平庸,在学校受到同学嘲笑,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不适当,给他们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回家后父母的责骂甚至体罚,容易使他们产生疑惧心理。这些孩子敏感、有戒心,他们怕老师批评,怕班主任家访,怕父母打骂。他们总以为同学和老师看不起自己,家长不信任自己,总是找自己的“麻烦”,因而对同学、老师和家长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把自己从集体中隔离出来,自我封闭,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和同学请教,害怕老师的提问,畏惧和家长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
第三类是养尊处优里的放任懒散。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从小溺爱,纵容,他们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不能承受学习的辛苦,部分学生更是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他们平时在课堂上也是懒于做笔记,学习程中又疏于思考,满足于一知半解。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信心不足缺乏吃苦精神,只好选择“捷径”—— 放弃或逃避思考问题、解决问的努力。学习毕竟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当他们无法自我解决的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时,他们性格上的依赖和软弱就让他们也陷进了“后进生”的行列。
第四类是内心不满中的消极对抗。个别学生性格外向,聪明好动,表现欲较强,在课堂上总想以独特的方式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成为了班级里的另类,老师常常用警告、责备和怀疑的目光注视他们,这令他们感到反感甚至产生逆反的情绪,但是对抗老师,对抗家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的却认为这种行为能体现自我的风格,他们极度享受这种所谓的“自豪感”。其实他们的心理常处于矛盾状态,表现得傲慢粗野、蛮横无理,对所犯错误看似不在乎,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强烈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他们不甘心落后,愿意进步,有改好的愿望,但是没有勇气把真实的思想表达出来。
2 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有的教育专家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多,二忌”的教育方法[5]。无论什么转化教育方法,第一步都必须深入分析后进生的思想根源所在。然后,对不同问题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转化教育方法。最后,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给他们表现自己和认识自己的进步的机会。在转化教育后进生的教育实践中,以下几种方法都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转化后进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带着真诚和爱走进属于他们的内心世界。现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作为班主任,工作量非常大,优秀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和表现上都是最棒的,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喜欢,然而,实际上每个班级里最应该得到老师关注和关心的应该是后进生。后进生往往既得不到同学的认同,也得不到老师的喜欢,更有甚者连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也非常的粗暴。简单的用说教的方法,不可能对他们产生触动。只有采用迂回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用真诚和爱去打开他们的心结,才能展开转化教育。
第二,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被赏识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一种追求。后进生虽然存在诸多缺点,但他们身上肯定有一些闪光点的。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表达真诚欣赏之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之精神振奋,它不仅为后进生指引了航道,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希望之火,这些星星之火也是足以燎原的。
第三,课堂教育要为善于照顾后进生,把它们吸引到课堂中。后进生一般的学习成绩都是不如人意的,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非常害怕老师的提问,因为这就是他们感觉最彷徨和无助的时刻,更有甚者,他们会以为这是老师有意为难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叛逆感。从孩子的一个心理角度来看,他们也很希望像优秀学生一样口齿清晰,条理分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希望得到同学们赞扬的眼光,只是他们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的行动,结果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像在接受审判。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备课时创设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例如在课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的,或者让他们来复述问题、复述答案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师的工作中,后进生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标。这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努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古人也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真诚地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付出一片真挚的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坚信一定可以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开松.后进生典型心理特性与教育[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报,2006,4(2):71~73.
[2] 冯婷婷.中小学后进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教育研究[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7~61.
[3] 邓汉珍.浅谈后进生的积极心理和引导方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4] 俞国良.美国学者的差生问题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5.
[5] 张保军.后进生转化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06.
关键词:后进生 心理特点 转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c)-0216-01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明显,成绩较差,各方面综合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后进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校和家长都非常头疼的棘手问题,而且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作[1~3]。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后进生的出现绝大部分是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方法等各种因素夹杂的结果,而这种落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认真分析,找出症结所在,采用有效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可以转化的。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计策在于如何爱护学生”。[4]在教育史上,从来不乏后进生最后转化为优等生的成功案例。
1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育实践中,后进生除了具有同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通常可以把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屡次失败后的自暴自弃。初中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面临重大转折的阶段,学生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个别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小学的一段时期内处于优势,但毕竟小学的学习内容简单,竞争强度小,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必然会遭遇失败。他们虽然经过了主观努力但成绩仍然不见起色。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对接踵而来的失败束手无策,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面对屡次的失败,他们开始自暴自弃,消极地对待学习,甚至是采取放弃的态度。
第二类是不断责骂下的自我封闭。个别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其中一部分由于思维不活跃,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空间就更加狭窄。由于各方面的表现都较为平庸,在学校受到同学嘲笑,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不适当,给他们的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回家后父母的责骂甚至体罚,容易使他们产生疑惧心理。这些孩子敏感、有戒心,他们怕老师批评,怕班主任家访,怕父母打骂。他们总以为同学和老师看不起自己,家长不信任自己,总是找自己的“麻烦”,因而对同学、老师和家长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把自己从集体中隔离出来,自我封闭,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和同学请教,害怕老师的提问,畏惧和家长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
第三类是养尊处优里的放任懒散。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从小溺爱,纵容,他们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不能承受学习的辛苦,部分学生更是沉迷在游戏中不能自拔。他们平时在课堂上也是懒于做笔记,学习程中又疏于思考,满足于一知半解。日久天长,就形成了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自信心不足缺乏吃苦精神,只好选择“捷径”—— 放弃或逃避思考问题、解决问的努力。学习毕竟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当他们无法自我解决的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时,他们性格上的依赖和软弱就让他们也陷进了“后进生”的行列。
第四类是内心不满中的消极对抗。个别学生性格外向,聪明好动,表现欲较强,在课堂上总想以独特的方式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成为了班级里的另类,老师常常用警告、责备和怀疑的目光注视他们,这令他们感到反感甚至产生逆反的情绪,但是对抗老师,对抗家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的却认为这种行为能体现自我的风格,他们极度享受这种所谓的“自豪感”。其实他们的心理常处于矛盾状态,表现得傲慢粗野、蛮横无理,对所犯错误看似不在乎,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强烈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他们不甘心落后,愿意进步,有改好的愿望,但是没有勇气把真实的思想表达出来。
2 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有的教育专家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多,二忌”的教育方法[5]。无论什么转化教育方法,第一步都必须深入分析后进生的思想根源所在。然后,对不同问题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转化教育方法。最后,他们真正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给他们表现自己和认识自己的进步的机会。在转化教育后进生的教育实践中,以下几种方法都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转化后进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带着真诚和爱走进属于他们的内心世界。现在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作为班主任,工作量非常大,优秀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和表现上都是最棒的,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喜欢,然而,实际上每个班级里最应该得到老师关注和关心的应该是后进生。后进生往往既得不到同学的认同,也得不到老师的喜欢,更有甚者连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也非常的粗暴。简单的用说教的方法,不可能对他们产生触动。只有采用迂回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用真诚和爱去打开他们的心结,才能展开转化教育。
第二,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创造机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被赏识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一种追求。后进生虽然存在诸多缺点,但他们身上肯定有一些闪光点的。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地表达真诚欣赏之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之精神振奋,它不仅为后进生指引了航道,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希望之火,这些星星之火也是足以燎原的。
第三,课堂教育要为善于照顾后进生,把它们吸引到课堂中。后进生一般的学习成绩都是不如人意的,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非常害怕老师的提问,因为这就是他们感觉最彷徨和无助的时刻,更有甚者,他们会以为这是老师有意为难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叛逆感。从孩子的一个心理角度来看,他们也很希望像优秀学生一样口齿清晰,条理分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希望得到同学们赞扬的眼光,只是他们的知识水平限制了他们的行动,结果站起来回答问题就像在接受审判。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备课时创设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例如在课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的,或者让他们来复述问题、复述答案等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师的工作中,后进生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标。这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去努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古人也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真诚地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付出一片真挚的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坚信一定可以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开松.后进生典型心理特性与教育[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报,2006,4(2):71~73.
[2] 冯婷婷.中小学后进生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教育研究[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7~61.
[3] 邓汉珍.浅谈后进生的积极心理和引导方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4] 俞国良.美国学者的差生问题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1995.
[5] 张保军.后进生转化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