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了《论语》这部著作讨论了儒家文化中孝文化的来源及其重要内容。孝文化的内涵主要从赡养父母和尊敬父母以及规劝父母这三个点上来表现出来的。通过儒家孝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能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如何让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儒家;孝文化;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一直是占核心地位,而儒家又是极其重视“孝”文化的,孝文化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
一、儒家孝文化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了很多的孝道思想,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需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了什么志向,当父亲过世以后表现出了什么行为。如果历时三年还不改变父亲在世时一贯为人处世的作風,就算得上孝顺了。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尊敬长辈的言行,就是孝心的表现。孔子把“仁”作为传统孝道的哲学前提,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更是孝更深层次的内涵。孔子强调要尊敬长辈“孝”应该建立在“敬”的基础之上。做到“孝”,首先要做到“敬”,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让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当然,孔子也强调了孝应该依照礼数去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照礼数来安葬他们。孔子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孝顺不但是心意,还必须在规定的礼数之内。
《孝经》也是儒家的著作之一,是以孝为宗旨,集中阐述了儒家孝文化的伦理学思想。《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孔子为曾子陈孝道”则为《孝经》的实录。《孝经》首先讲述了“孝”是“德”的灵魂,孝是“德”之本,是道德的根源。孔子提倡孝,旨在培养爱心,即所谓“立爱自亲”。《孝经》明确地提出了“博爱”的理念:“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孝具有普世价值,在古代唯一一部系统论述孝道的文献就是《孝经》,从问世就颇受执政者的关注。孔子所谓的“大经大本”中,“大经”主要指《春秋》,“大本”则是指《孝经》。
二、儒家孝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一)赡养父母
子女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也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抚养成人。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就应该反过来照顾、赡养年事己高的父母,尽到子女的责讯。“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子女尽孝,就应该做到这些:寒冷冬天时,让父母得到温暖,炎热夏天时给父母以凉爽的条件,晚上服侍父母睡觉,早上不忘向父母问安康。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健在时,尽量不要远行,即使远行出去也一定要告知父母远行的方向、地点,不让父母担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说父母的年龄一定要记住,一方面要因父母的长寿而高兴、欣喜;一方面更要为父母年迈体弱而担忧,时刻挂念着父母。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提出五类不孝的情况,更加完善了孝的行为标准。
(二)尊敬父母
在儒家孝文化中,赡养父母是其基本内涵要求,而尊敬父母则是更深层次的内涵要求。《礼记·祭义》曰:“养可能也,敬为难。”即赡养父母,给父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很容易做到,要做到尊敬、爱戴父母就困难了。由此可见,尊敬父母是儒家孝文化中的重要内涵要求,要让父母在精神心理上保持愉悦。赡养父母只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建立在尊敬父母的情感上的赡养才是真正的孝道。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例如《二十四孝》里的老莱子,他就做到了内敬外养的孝:七十多岁的老莱子,每天都给年迈的父母准备好软糯的食物,伺候父母吃饭,而且还非常体谅父母的心情,不在年迈的父母面前说自己的年龄,以免引起父母的伤感。
(三)规劝父母
规劝父母能培养人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对待父母的错误行为,勇于指正,实现了对长辈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不盲目追随一些错误的潮流,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子女发现父母在行为规范中有过失时,需要勇于提出,放纵父母也是一种不敬,最终只会让父母陷入不义之地。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己经提出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荀子曾经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荀子的这些话主要强调了,听从长辈意见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以父母的利益为出發点,必要时采取劝谏。有时候子女为了让父母开心,一味地顺从,孝文化也就受到了破坏,不正之风影响了真正的孝文化的意义,谏亲的思想也随之慢慢淡化了。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吕欣蓉(1993—),女,汉族,辽宁丹东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儒家;孝文化;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一直是占核心地位,而儒家又是极其重视“孝”文化的,孝文化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
一、儒家孝文化
在《论语》中,孔子讲到了很多的孝道思想,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需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了什么志向,当父亲过世以后表现出了什么行为。如果历时三年还不改变父亲在世时一贯为人处世的作風,就算得上孝顺了。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尊敬长辈的言行,就是孝心的表现。孔子把“仁”作为传统孝道的哲学前提,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更是孝更深层次的内涵。孔子强调要尊敬长辈“孝”应该建立在“敬”的基础之上。做到“孝”,首先要做到“敬”,真心实意地孝敬父母,让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当然,孔子也强调了孝应该依照礼数去侍奉他们。父母过世后,依照礼数来安葬他们。孔子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孝顺不但是心意,还必须在规定的礼数之内。
《孝经》也是儒家的著作之一,是以孝为宗旨,集中阐述了儒家孝文化的伦理学思想。《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孔子为曾子陈孝道”则为《孝经》的实录。《孝经》首先讲述了“孝”是“德”的灵魂,孝是“德”之本,是道德的根源。孔子提倡孝,旨在培养爱心,即所谓“立爱自亲”。《孝经》明确地提出了“博爱”的理念:“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孝具有普世价值,在古代唯一一部系统论述孝道的文献就是《孝经》,从问世就颇受执政者的关注。孔子所谓的“大经大本”中,“大经”主要指《春秋》,“大本”则是指《孝经》。
二、儒家孝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一)赡养父母
子女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也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将自己抚养成人。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就应该反过来照顾、赡养年事己高的父母,尽到子女的责讯。“故孝之于亲也,生则有义以辅之,死则哀以莅焉,祭祀则莅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子女尽孝,就应该做到这些:寒冷冬天时,让父母得到温暖,炎热夏天时给父母以凉爽的条件,晚上服侍父母睡觉,早上不忘向父母问安康。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健在时,尽量不要远行,即使远行出去也一定要告知父母远行的方向、地点,不让父母担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说父母的年龄一定要记住,一方面要因父母的长寿而高兴、欣喜;一方面更要为父母年迈体弱而担忧,时刻挂念着父母。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提出五类不孝的情况,更加完善了孝的行为标准。
(二)尊敬父母
在儒家孝文化中,赡养父母是其基本内涵要求,而尊敬父母则是更深层次的内涵要求。《礼记·祭义》曰:“养可能也,敬为难。”即赡养父母,给父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很容易做到,要做到尊敬、爱戴父母就困难了。由此可见,尊敬父母是儒家孝文化中的重要内涵要求,要让父母在精神心理上保持愉悦。赡养父母只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建立在尊敬父母的情感上的赡养才是真正的孝道。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例如《二十四孝》里的老莱子,他就做到了内敬外养的孝:七十多岁的老莱子,每天都给年迈的父母准备好软糯的食物,伺候父母吃饭,而且还非常体谅父母的心情,不在年迈的父母面前说自己的年龄,以免引起父母的伤感。
(三)规劝父母
规劝父母能培养人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个有思想的年轻人,对待父母的错误行为,勇于指正,实现了对长辈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不盲目追随一些错误的潮流,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子女发现父母在行为规范中有过失时,需要勇于提出,放纵父母也是一种不敬,最终只会让父母陷入不义之地。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己经提出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荀子曾经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荀子的这些话主要强调了,听从长辈意见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以父母的利益为出發点,必要时采取劝谏。有时候子女为了让父母开心,一味地顺从,孝文化也就受到了破坏,不正之风影响了真正的孝文化的意义,谏亲的思想也随之慢慢淡化了。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吕欣蓉(1993—),女,汉族,辽宁丹东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