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hor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物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经验,探讨初中生物实驗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学;创新能力
  1.生物教学预习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预习是学好初中生物的前提,通常情况下,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以阅读课本、明确目的、了解实验步骤的顺序进行,尽管这种常规方法对推动实验课的开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出于其中的学生往往会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逐渐形成被动的学习状态,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无异。要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就要通过预习阶段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探究中将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主动。问题往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才有更多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动力。
  比如,预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相关内容时,如果以学生的日常经验及课本的提示,不少学生会认为“水分、温度与空气是种子萌芽必备的生存条件”,也有的学生会提出质疑。针对在预习环节不同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需要主动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探究性实验。那么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多上网查找资料,以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跳出课本,创设具有对照意义的新实验,分别探究阳光、营养对种子萌芽过程产生的影响。另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准备营养液、蚕豆种子等供其选择,不断完善实验的资源,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1]。
  2.实验过程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大多教师都会采用先演示,后模仿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发现错误和教师的纠错工作,最终得出的结果往往都是课本已有的实验结果,严重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能力。在全新的生物实验课堂上,教师应该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实验形式,秉承“课本实验步骤不是唯一”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深入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比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需要用到洋葱的内表皮,但因其薄而无色难以观察,所以很多学生会取出浅紫色的外表皮。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少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外表皮还是内表皮,用镊子撕下的操作通常都会导致表皮连叶肉,影响后续实验的观察。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想出其他方法取代这个环节与步骤,如将鳞片叶从内部向外部扭出,连着表皮后斜着撕开等,这样必然能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且这些知识无法从课本实验的指导中学习。
  3.结论分析的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不可忽视的步骤是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操作完成后发现的知识点,并再一次回顾和思考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进行“观察蚯蚓”的实验时,结合课本中的理论“蚯蚓的运动靠肌肉与刚毛的配合,如果在光滑玻璃上运动刚毛则扎不进去,因此蚯蚓很难在玻璃上前进”。而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却发现,在光滑的玻璃上蚯蚓前进的速度比在粗糙纸板上更快,得出的是与课本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时,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找出问题所在,即玻璃板上存在水分的原因。于是,在“观察蚯蚓”的原有实验中,教师就能实现延伸教学内容的目的,学生从原有实验的过程发现实验知识外的问题,探讨借助水的润滑让蚯蚓在玻璃上爬得更快的道理,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其创新,又对学生日后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进行了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初中生必学习发展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培养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性,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善于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探究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竹青.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2015(20).
  [2]丁振武.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6(2):14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辅助学生学习语言能力、增强学习效率等方面远远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优势。文章从实践出发,与大学生英语网络教学改革相结合,分析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大学英语;“学习者自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
摘 要:文章经分析社会转型期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的原因,指出地方院校心理学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复合人才的内涵、特征与构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并着重研究了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方法,以期为地方院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心理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  一、引言  當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正逐步为以知识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所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大众化进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最直观的体现。因此我国把提升高校教学质量视为提高本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实现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教学质量评价也成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管理、建设、改革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出发,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则和体系,采取有效措
摘 要:“纺织针织染色工”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主要任务是染色打样,该课程设置与工厂化验室打样员岗位相接,是与工厂生产联系实际的纽带。通过企业调研、课程设置、教学多样化、教学反馈、工匠精神运用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培养出了首岗能胜任的优秀技术技能性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纺织针织染色工”;教学模式  一、“纺织针织染色工”课程介绍  “纺织针织染色工”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是学生在学习
摘 要:文章简析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三个隔离”现象,文章作者对此提出了几条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办法,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与人的品德和素质是密切
摘 要: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建设新型工业化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过程中,具有推动两化融合的优势,因此应该加以利用,采取各项措施,做好两化融合工作。  关键词:辽宁;新型工业化;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简单地说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和本质要求。新型工业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为此,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信息化和工业化要在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衍生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