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关”,把握作业高效的命脉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4-01
  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已经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共识,但作为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课堂或课后的作业练习,同样也应该保持高效,否则有效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真正的实效。那么如何提高作业练习的有效性?我觉得过“五关”,就可以准确把握作业高效的命脉。
  第一关:时间关
  时间就是效率。任何一次练习,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观念,作业时悠哉悠哉,随心所欲,那是不可能有效果的。因此每一次练习,我都会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严格控制完成练习的时间。课堂练习,限时完成已经成为我们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共识。课后练习操作起来可能相对困难些,但是每一次布置练习,我都会规定一个时间范围,让学生回家在规定时间内,安静下来一气呵成,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出的时间就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尽情地玩一玩,学生自然乐意接受。自觉控制时间,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行动,当然这个过程是要不断训练完成的,训练中如果家长能积极地配合督促,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班上有个孩子从小做作业就没有时间观念,磨磨蹭蹭。以至于进入六年级,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一份完整的试卷,自己急得直掉眼泪。发现问题后,我便和她的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当得知平时作业磨蹭是关键因素后,我建议她的家长采用“限时完成”的措施,有效控制时间,所有练习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训练一个月左右,孩子终于有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做作业时再也不磨蹭了,作业效果明显变高,考试完不成的现象也随之消失。因此,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保持作业有效的第一关。
  第二关:书写关
  态度决定一切,它自然也深深地影响着作业的效果。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作业态度优劣?最直观的,就是看他的书写。一个书写认真的孩子,说明他作业时是安静的,认真的;而一个书写马虎,通篇作业凌乱潦草,说明他作业时不够用心,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大家都会发现,同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完成同一份练习,其结果一定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其态度的差异。如何提高学生书写质量?除了习字课上专门的练习,那就是要求学生作业能静下心,不是忙于赶作业。这样就需要一定的监管力量。那么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家长不可能有能力检查辅导孩子的作业。甚至有的家长说,孩子的题目我们也不会!我告诉他们,不需要辅导孩子,也不用关注孩子做得对与不对,因为有错老师会讲解,你只要关注他写得好不好,这关系到一个孩子作业的态度,而态度直接影响其作业的质量高低。如果一个书写认真的孩子作业中存在错误,实属正常现象,而教学的着力点也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把好书写关,就可以基本保证一次练习的质量了,因此需要花大力气长期坚持训练,尤其要取得家长的认可、配合才会达到理想地效果。
  第三关:独立思考关
  每一次练习,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练习,我们都应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学习的品质,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其实惰性人人都会有,抄袭别人作业,省时省力,不动脑,谁不乐意?但这样的练习实属无效劳动。因此,每一次练习我们都要严守独立思考关。为此,长期以来我训练学生养成使用两色笔完成作业习惯。对于自己有把握的习题一气呵成,使用主色调——黑色或蓝色;对于有难度或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用铅笔写,不管对错,只要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就行了。这样在老师讲解题目时,自己就会格外关注另一色笔写的内容,提高注意力,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这样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对待作业态度,就不再是单纯的完成就行了,而是自觉地努力去提高作业质量了。因此教师良好的导向,可以改变孩子的态度,让他认识到作业的意义何在。
  第四关:协调发展关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这一目标应该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练习自然也承载着这一神圣的使命。因此,有效地练习还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我是这样实施的,每一次练习中,大部分的题目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过后都可以顺利解决,而对于少部分的题目,我们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来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一般解决的方法有查资料和向别人请教两种方式。如果采用前者,那么就需要掌握查阅的方法,到书本上查找,要求学生学会按目录检索,到网上搜寻,则要求他熟练运用搜索引擎,这样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不仅找到了正确答案,同时也提高了运用现代工具的能力;如果采用后者,则训练了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是否讲礼貌,能否准确把握问题要领在很短时间内听明白别人的讲解,这些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训练。这样通过完成一次练习,能够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关:整合检查关
  一次有效的作业绝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经过前面几关,最后的“整合检查关”,也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极有可能,让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此,每一次练习后我都会特别重视整合检查。方法其实很容易操作,那就是“带着答案读题目”。当然这需要训练学生默读,因为默读有利于思考。在又一次的思考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审视题意,明确自己答案的准确性,这样经常反复训练直至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习惯,那么作业的有效性也便是自然的事了。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作业练习的高效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能在每一次练习中,切实过好以上“五关”,我们也就把握住了作业高效的命脉,那么语文教学的有效也不再是一种理想,一种令人期待的状态,而是真真切切的教学行为!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0-01  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题量少(12道),但分值重4分/题。如果错上三道,相当于一道主观问答题白做。所以文综政治取胜的前提是选择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尽量多得分少失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总分取胜。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学生基础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题方法的有效运
3月19日,中盐集团召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加快改革发展视频会议,围绕中盐集团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对当前抓好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出工作要求.中盐集团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如何用好多媒体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能滥用,要用得恰当、得体。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容量不可太大,板书不能没有。要恰当选择素材,合理选用、精心制作课件。制作时注意支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在生物教学中,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多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2-01  2011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回顾过去一年的教学,既有使人感到欣慰的经验之作、也有令人遗憾的不足之处,现归纳总结如下,以便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复课经验  1.明确《考试大纲》,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  《考试大纲》下发后,对其进行认真研读,明确其变与不变之处,对其每一个考点都做到心中
【摘要】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动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包括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开放实验室,以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完成课程论文等。结果表明:学生在经过动物学专题研究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实现了教研相长。最后,对在动物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动物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5-02  资源整合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优化与重组现有资源。应该说,没有开发,资源就得不到及时的数量补充和内容的更新,就有枯竭之虞;而没有整合,资源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和发挥效益,就有浪费之弊。因此,从辩证的观点出发,资源开发和资源整合是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一、教材资源——合
【基金项目】该论文属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编号:FJCGJJ11-197,课题名称:网络环境下教学教学备课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1-02  数学作为高中一门必修课程,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备课,查阅资料,这繁琐而庞大的工作会消耗许多时间。但随着网络的出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0-01  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方式。两千多年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千变万化,唯独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式,从讲授四书五
【摘要】从生源情况和专科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专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方法要调整,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要强化,教学的评价体系要改革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数学教学 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校级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11-7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3-02  近些年,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和生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