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入素材的充分挖掘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ethe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特级教师于漪一语道破了导入的作用。在广大思品教师的刻苦钻研下,我们创造出了多种导入素材,如故事、歌曲、小品、复习旧知识(温故知新)等。
  然而,相当多的教师在导入完成之后,便将导入素材丢弃一边,不再提及了。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呢?笔者以为不然,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导入素材,使之发挥最大作用。
  一、理论探究
  1.违背了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学校教育中时常发生。如果教师不充分利用导入素材,势必要运用新的素材。过多的同类素材会使孩子从新鲜有趣到审美疲劳到不耐烦乃至反感厌恶。这样,不仅实现不了预期目标,还会事与愿违,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不符合学科特点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素材情境多了,广度大了,深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约性影响。所以对导入素材的利用,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其了解、接触的层面,还要引导学生对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加工和提炼;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
  3.违背注意规律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所谓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初中生具有好动、好奇、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比较抽象。
  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主观努力,持续太久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上课之初,教师应利用无意注意,通过导入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当讲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不能停留于表面;结束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有点疲劳,此时要利用有意注意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利用无意注意,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巩固所学。
  二、解决途径
  1.寓于主体,贯穿全程
  导入的素材,同样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角度。在导入环节,仅仅涉及其中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在教授新课内容过程中分析其他角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享受教育的权利》(苏人版七年级第11课第1课时)时,可用照片《我要上学》(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苏明娟)导入课题,然后可以充分挖掘这一素材:“教育的作用”中,分析“苏明娟通过接受教育考上安徽大学金融管理系然后到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得出“教育改变个人命运”;而后,引导出“她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外界的帮助——希望工程的资助,但最根本的要靠个人的努力”,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最后还可以结合这一事例,得出“我国对教育权利的保障措施有国家倡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2.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精彩亮丽、引人注目,说明了开头的重要;同样,好的结尾,能够为一堂精彩的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起压轴作用。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助产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如果不想在新课过程中分析导入素材,我们不妨先在导入时设疑,最后在结尾处回应,从而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如果教师在课前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让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师生围绕问题探讨,最终得到解答。如在学习《我们的姓名和名誉》(苏人版七年级第4课第1课时)时,可用课本第31页事例导入课题,并设疑:我们应怎样对待这种情况?最后回应这一问题。学完了全部内容,问题必然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联系到实际生活,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可谓“一石三鸟”。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评课是学校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业务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真正实现有效评课,关键要抓好"评教"与"评学"这两个环节。在评课教研中如何做好"评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