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的肝损害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88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抗癫痫药物(AED)都在肝脏发生生物转化,因而肝脏容易受到损害。表现为三种类型:肝细胞型、肝细胞胆管型及胆汁郁积型。
  
  致肝损害的抗癫痫药物
  
  丙戍酸:含丙戍酸钠、丙戍酸镁、丙戍酸胺、德巴金等,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丙戍酸导致的肝脏损害分一般性肝损害和致死性暴发性肝坏死。一般性肝损害是指在用药半年内,约有20%左右的病人出现轻度谷丙转氨酸(ALT或GPT)、谷草转氨酶(AST或GST)增高等肝功能异常,伴有或不伴有临床症状。这种轻度肝损害与用药剂量偏大有关,而且多数情况下同时服用了其他酶诱导药物,如丙戍酸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轻度肝损害只要减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甚至停药,肝酶即可恢复正常。致死性暴发性肝坏死是一种与剂量无关的罕见的特异质反应。其发生率很低,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幼儿患者。大多数病人发生在丙戍酸开始使用的前3个月内,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嗜睡、黄疸、腹痛、水肿、易出血等,提示肝坏死的发生,应高度警惕。
  卡马西平:是一种肝药酶诱导剂,肝脏病理损害为胆汁郁积型,肝细胞毒性反应极为罕见。卡马西平所致肝细胞毒性反应可能是特异性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开始的30天以内,撤药后即可改善。
  苯妥英钠:长期应用苯妥英钠可引起无症状性血清谷丙转氨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肝脏肿大。个别病人于开始治疗的6周内,突然表现为发热、皮疹、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有的出现黄疸、血清转氨酶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病情重,病死率高,应立即予以救治。
  苯巴比妥:苯巴比妥引致的肝损害少见,多伴有皮疹,提示与过敏反应有关。部分病人血清转氨酶升高,可能是肝酶诱导所致,并非肝脏损害。
  非氨酯:非氨酯为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部分性发作及继发性全身性发作。对失张力发作、非典型失神发作也有效。据观察,服用非氨酯后有5.9%的病人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的病人出现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升高,其中个别病人发展成急性肝功能衰竭。有肝损害病史和用药前已有肝功能异常者,更易发生这种致命性肝功能损害。这种药物还有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警告要慎用,并建议每1-2周做一次全血及肝功能测定。
  
  抗癫痫药物肝损害的防治
  
  对抗癫痫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只要提高警惕,仔细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一般不难诊断。
  1 当确诊或怀疑AED所致肝损害时,应减量或停用对肝脏有损害或可疑有损害药物;
  2 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B、维生素C及其他护肝药物;
  3 明显淤胆者可试用强地松治疗;
  4 明显黄疸者可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必要时可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一是在服用抗癫痫药物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与胆红素,以便早划发现;二是对以往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时应特别注意;三是对对肝、肾病患者,新生儿及老年人,药物的使用与剂量应慎重考虑;四是对有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人,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其他文献
18岁女工柳某,头巾被碾米机的传动带卷入,身体被拉倒,脖子被勒住。幸亏同事立即拉闸停电,才将其救出。当时喉咙疼痛,声嘶,咯血少许,因皮肤无破裂,喉外形正常,未做治疗。几天
抵货运动是近代中国时常发生的一种民众运动,发生之时就有人评价。不过,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学者雷麦(C.F.Remer)就开始对1905—1933年历次较大规模的抵货运动进行了系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的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门诊诊治的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93例分成两组,给予参照组46例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治疗组47例患者实施
工业化是世界近代经济史上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与重要成果,被认为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它成为近代以来每一个国家与地区致力追求的目标。因而,关于工业化的话题与研究,弥久而
摘 要:安全文化作为煤矿企业的重要工程,煤矿企业职工的福利,煤矿企业保持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十分重要,它还能够使企业安全管理得到大幅度上升,作为必经之路,使企业的本质安全得以视线。因此,煤炭行业会产生的革命就是对于煤矿新时期安全文化的探索以及研究。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员工能够保障安全文化的实施,且建设和实施安全文化建设的本质是人,于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