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微效的原因剖析与突围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_l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育大业,德育为先,德育甚至关涉整个教育的成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的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困境,或者育而无效,或者无从施育……这里固然有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但也存在老问题旧思维方面的影响。本专栏的开设,从梳理德育的常见问题入手,剖析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试图在德育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为德育的突围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专栏力图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德育同行们在提取智慧的同时找到操作的路径。
  【摘 要】德育重要,但在德育实践中我们的德育行为往往无效。因为,现行德育存在片状化的问题。这就需要德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深入现象的背后,从德育思维入手,探讨德育微效甚至无效的原因。而在此基础上分析有效德育的必然特征与现行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继而构建德育场,是当下教育情境中的必然选择,可以为创新德育途径的探索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育场;片状化;有效德育;心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64-03
  【作者简介】梅洪建,蘇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000)教师,一级教师,“培育-发展”教育理念首倡者与践行者,知名班主任工作研究者。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南中提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其实,在各级各类教育文献中,我们发现德育都是被放在了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我们很难说我们的德育取得了和经济、社会文化等一样大的进步。因为教育的现实是,学校德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这让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德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育实际:德育的片状化
  因为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些许思考,几乎每天都会有一线教师向我询问类似的问题——
  “我班有个孩子心理问题严重,总是处于自卑的状态之中,我该怎么办?”
  “学生不爱学习,一点进取心都没有,该如何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呢?”
  “我班纪律散漫,没有凝聚力,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
  这是一种典型的片状化思考。我给他们的答案往往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某位教师说他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恕我不敢相信。”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解决的,也非简单的找寻心理咨询师等方式可以解决,何况找心理咨询师还会使得寻求帮助的人被他人贴上“某某有心理疾病”的标签。这不是讳疾忌医的问题,而是负向标签对人的负向暗示作用的问题。负向暗示是教育的大敌。这种片状化思考的实质是遇到问题就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教师被班级带着走,而不是主动带班。
  另一种片状化表现是各个教育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存在,构不成有效德育的必需。我仅提供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是不是小学低年级的班会主题和中、高年级的班会主题基本一样?我相信,您不会否认,因为这就是教育的客观存在。那么,我再来追问:为什么这么多年的班会主题基本一致?诚然,不少教师会说,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基础品质所需要的,如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等等。那假设一年级时的德育目标(如遵守纪律)得到了很好的落实,那么二年级及以后,班主任还用得着召开以“遵守纪律”为主题的班会吗?我想部分教师们的答案是:不需要。而客观的现实是,以后仍然需要,而且会延续很多年。到此,问题就显而易见了——我们的班会课主题之所以会年年重复,是因为班会课年年都微效甚或无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各个教育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存在,是片状的存在。
  因此,上述德育的片状存在是目前国内教育的常态,甚至是全部形态的概括,也是造成当下德育效果甚微的原因所在。
  二、片状德育无效的原因分析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后发思维。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沿着问题的方向往前走。例如,当班级里有学生谈恋爱了,很多班主任总是会找学生谈话,进行所谓的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等,甚或找寻很多解决恋爱问题的秘籍。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恋爱问题面前,我们“这一个”班主任往往有些有心无力,因为结局往往是解决不了的,还会因为教师的阻止加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肆无忌惮地去恋爱。这种“找方法”的思维就是往前走,是后发。如果我们思考:恋爱为什么会发生?诚然,这可以用人性来解释。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基础教育阶段,恋爱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学习,还是尽量不要让学生们沉醉于花前月下。人生紧要的几步,还是要走好的。将思维的目光转向之前,就是逆向思维,或者叫前置性思维。前置性思维将解决问题的发生因素作为研究点,规避发生的根源性可能,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那么,片状德育无效的根源是什么呢?
  曾任职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旅美华人高德写过一本书——《信仰》,书的副标题是“洗脑术终极课程”。很多教师们可能会疑问:信仰和洗脑术之间是什么关系?因为一提“洗脑”,人们脑海中往往出现的是“传销”“邪教”等贬义词,这怎么可能和“信仰”有关系?在这本书中,高德为我们揭开了“洗脑”的本质,并把“洗脑”还原为中心词。因为读别人的书,我们在被别人洗脑;和学生谈话,我们试图给学生洗脑。任何影响人的思维方向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洗脑。所以,我们不必认为它就是贬义词。只有勇敢而坦诚地承认教育也是一种洗脑行为,我们才可以继续探究如何做有效的教育,当然,包括有效的德育。
  在此,有必要研究下通常我们所认为的“洗脑”的成功秘诀在哪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由内在心理结构和表层心理构成。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在7岁之前基本稳定。也就是说,在7岁之前,人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基本稳定。内在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反调节能力。因为稳定,所以不容易被改变;因为具有较强的反调节能力,所以一次性的心理表层变化就很容易因为反调节而被消解。例如,某位学生犯了错,您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对他进行了教育。彼时,该生可能会流下真诚的泪水,甚或写下忏悔的保证书。但是过不了多久,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于是您就会在事后说:“这个孩子屡教不改!”其实,不仅“这个”学生屡教不改,每个学生都会有“屡教不改”的时候,因为您的“这一次”谈话,只是对他的心理表层做了一次暂时的调节而已,过不了多久,内在心理结构的反调节能力会使这一次的教育效果被消解掉。   再以班会课为例。假设这一周召开的班会课主题是“遵守纪律”,也就是说将学生们的心理表层往“遵守纪律”的方向上做了一次调节。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次”的调节是很难影响到内在心理结构的。相反,内在心理结构的反调节能力会使得这一次的调节被消解掉。所以,如果想让“这一次”的教育有效果,就必须在反调节尚未完全发挥作用之前再进行一次或多次同向的心理调节。只有持续不断地往同一个方向上拉伸心理表层,才可能最终影响到内在心理结构的稳定性。遗憾的是,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遵守纪律”,下次班会课的主题就极小可能是“遵守纪律”了,这符合当下很大一部分班主任的班會课安排。也就是说,无论这次“遵守纪律”主题班会开得有多么精彩,因为没有后续的持续心理调节,因此它的教育效果依然会被消解掉。
  这就是片状德育的无效原因所在。无论是主题教育还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无非是心理的表层调节而已,它起不到“有效”的作用。
  三、场域化:有效德育的必然选择
  有效的德育必然要走“长程”路线,也就是说我们要拉长德育过程的时间,将“一次性”的心理表层调节转化为持续不断对心理表层施加影响,直至改变学生的内在心理为止。
  诚然,这里一定有不少班主任问:要持续多久才可以改变人的内在心理呢?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连续21天重复同一种行为能形成一种习惯。当然,我们都知道习惯是会反复的,如果要形成稳定的习惯,要连续至少90天重复同一种行为。90天,就是改变人内在心理的时间底线。
  但此刻,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教育目标和教育时间的矛盾。根据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初中学段的德育目标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这是国家教育方面的“大文件”。也就是说,这并非是细微操作层面的指南,而是方向性的定位。细微起来会有更多条目,即使是方向性定位,“指南”中也提出了15条。如果落实一条用90天,也就是3个月,这15条下来,就是45个月。而学生们初中三年的在校时间(去除假期)只有27个月。27个月的现实与45个月的需要之间,距离很远。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采取“长程”策略来逐一落实这些德育目标。但是不采取“长程”措施又会导致德育微效甚或无效。为此,我们需要探寻一条“兼美”路线,寻找一条既可以照顾德育目标的丰富性又兼顾“长程性”的道路。综合上述文字,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条“兼美”路线是现行教育情境中的必然选择。
  这条道路就是构建德育场。
  这里的“场”是借自物理学术语。它原指在某种空间区域,物体及物体性质之间能产生一种相互作用的力量,这种相互作用的力量的集合,就是场。所谓德育场,就是构建一种以灵魂影响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相互作用空间,而不是将综合性的成长片状化处理。这样就使得教育对象成长所需的所有目标作为立体推进,从而在时间推移的同时可以带动所有目标前进,解决了“目标多样”与“过程长程”之间的矛盾。只有在环境中,人才能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濡染,心理表层才能持续不断地被改变,从而达到改变人内在心理结构的目的。环境,才是改变人的最为核心的因素。
  前文我们提到过教育的“前置性”思维,教育,不应该是被动的行为,而应该是主动构建。基于德育场的德育思维,就是要让教育主动起来,主动构建一种符合学生需要和国家教育目标的“场”,让主动的力量引领全体学生成长,让整体的良好氛围带动部分尚未达到“优秀”的学生实现改变。
其他文献
<正>我在参加江苏省第十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颁奖活动中,获得一本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新作《致教师》,在阅读中,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活动中,朱教授现场给大
【编者按】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理论学习、需要经验积累,更需要对教育实践的記录和反思。我们期望通过开设专栏呈现一线普通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反思,倡导班主任关注教育实践,及时整理、记录自身的实践感悟,实现理论提升和情感升华。  【关键词】机会;自律;反省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67-02  【作者简介】吴鸽,江苏省南通市师范
津花2010选育单位: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早熟西瓜品种。植株生长势中等,易坐果,果实从开花到成熟需30d(天),全生育期91d(天)。
个性化网络印刷平台涂书网关闭,当然早已不是新闻了。<br>  也许人们还会记得去年11月30日,那封悲壮的告别信,“两年的辛苦,只换来生日也是忌日的结果。两年的热忱,只面临草率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