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色腊叶标本制作的简易方法

来源 :怀化师专自然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植物腊叶标本在植物分类和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按传统方法压制的腊叶标本,往往失去原色而难以辨认,而保色腊叶标本则可避免这方面的缺点而极受欢迎。腊叶标本在传统方法压制过程中,由于植物的呼吸仍维持相当长的时期,所产生的热促进叶肉发酵,使叶绿素受到破坏而产生植物黑素,故制成的标本呈黄褐色或黑褐色。叶子含水分越多,发酵时间就越长,变色也越厉害。因此,要使腊叶标本少变色或不变色,必须使其迅速干燥,这样叶子未经发酵,叶绿素破坏少而可达到预期的目的。据有关文献介绍,植
其他文献
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这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评价要求。然而,有的语文老师评价学生作文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一天,我在办公室批改学生零距离作文时,读到一篇作文时觉得特别有意思,就读给了正在侃大山的几位语文老师。他们没有听完,就达成一致意见:“这是啥作文,狗肉上不得台面!”言外之意,这篇作文写的啥也不是,不值一提。这篇作文是这样的:  
课程改革的理念前提是四个“观”的转变,即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的转变。其中,以知识观的转变最为重要,它对于其他“三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后现代知识观背景下的教学内容而言,笔者认为,应把知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必然与偶然、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结合起来,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过程知识与结果知识、陈述知识与程序知识等统一起来,优势互补。 后现代知识观下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有
目前在语文复习课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师生认为语文课的知识点繁多,考试时又重在考查课外迁移的能力,所以将精力放在一些可以速成的题目上,对课本内容的复习很少;还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