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多情的沃土,盛产宝物。”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是情感丰富、文质兼美的名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满怀激情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披文入情,营造情感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披文入情、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煽情式的导语,以情激情,叩击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离别的礼物》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一曲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父亲》,预热学生的情感,然后动情地对学生说:“这是我喜欢的一首歌曲,它唱出了天下儿女的感恩之情。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儿女的报答之情凝聚成了两个字,那就是最真最美的亲情。古今中外,发生了多少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田世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儿子,一个感动中国的赤子,在母亲病危的时候,无怨无悔地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回馈给了母亲。可是,在亲情这部音乐史诗中,有时也会跳动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一个家庭——”这一段饱含深情的导语,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又为自然地引出新课营造了一种感情激越的氛围,学生披文入情,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冲动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起情感共鸣,诱发情感冲动。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结尾时,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漠极为不满,对于勒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一时情绪比较激动。这时,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时候,读文学作品,看电影电视,想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惨命运,总有一种想跳进作品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冲动。而读到小说的结尾,面对年老穷困、狼狈不堪的亲叔叔,面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父母,面对在亲情与同情中苦苦煎熬、无能为力的若瑟夫,你肯定会有一种改变小说结局的冲动,你最希望的圆满结局是什么?请你试着补写一个满意的结局。”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用良知、用真情为小说创设了多种美满的结局。
三、激情朗读,激发情感共鸣
“三分诗,七分读。”充满激情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神奇作用。恰到好处的音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沛浓厚的情感,能让学生自然地走进作品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配着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以沉痛怀念、深情赞美的情感范读,随着一声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总理一生走遍千山万水,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大形象矗立在我们眼前。读着读着,我不能自已地心头发热、声音哽咽起来,而学生们也受到强烈感染,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与教师、与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又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一步步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感推到了顶峰。
四、角色置换,调动情感体验
角色置换就是在分析课文、感悟形象的时候,让学生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换位体验,换一种身份和角度来理解人物、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时,我觉得文章的结尾“康肃笑而遣之”后面有大片“空白”,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我先要求学生在“笑”的前面加上修饰语,学生理解为“尴尬地笑”、“感激地笑”、“惭愧地笑”、“大度地笑”、“谦虚地笑”等;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文章的结尾写得十分精彩,看到卖油翁娴熟高超的‘酌油’本领,想到自己曾对他的傲慢无理,康肃感慨万千,定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笑’、‘遣’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如果你是康肃,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会对卖油翁说些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小脸通红,眼睛发亮,一个个都成了“小康肃”,他们纷纷在“尴尬地说”,在“感激地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和良好品质,打造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披文入情,营造情感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披文入情、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煽情式的导语,以情激情,叩击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离别的礼物》时,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一曲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父亲》,预热学生的情感,然后动情地对学生说:“这是我喜欢的一首歌曲,它唱出了天下儿女的感恩之情。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儿女的报答之情凝聚成了两个字,那就是最真最美的亲情。古今中外,发生了多少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田世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儿子,一个感动中国的赤子,在母亲病危的时候,无怨无悔地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回馈给了母亲。可是,在亲情这部音乐史诗中,有时也会跳动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一个家庭——”这一段饱含深情的导语,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又为自然地引出新课营造了一种感情激越的氛围,学生披文入情,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冲动
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起情感共鸣,诱发情感冲动。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结尾时,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漠极为不满,对于勒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一时情绪比较激动。这时,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时候,读文学作品,看电影电视,想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惨命运,总有一种想跳进作品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的冲动。而读到小说的结尾,面对年老穷困、狼狈不堪的亲叔叔,面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父母,面对在亲情与同情中苦苦煎熬、无能为力的若瑟夫,你肯定会有一种改变小说结局的冲动,你最希望的圆满结局是什么?请你试着补写一个满意的结局。”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用良知、用真情为小说创设了多种美满的结局。
三、激情朗读,激发情感共鸣
“三分诗,七分读。”充满激情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神奇作用。恰到好处的音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沛浓厚的情感,能让学生自然地走进作品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配着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以沉痛怀念、深情赞美的情感范读,随着一声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总理一生走遍千山万水,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大形象矗立在我们眼前。读着读着,我不能自已地心头发热、声音哽咽起来,而学生们也受到强烈感染,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与教师、与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又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体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一步步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感推到了顶峰。
四、角色置换,调动情感体验
角色置换就是在分析课文、感悟形象的时候,让学生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换位体验,换一种身份和角度来理解人物、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时,我觉得文章的结尾“康肃笑而遣之”后面有大片“空白”,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我先要求学生在“笑”的前面加上修饰语,学生理解为“尴尬地笑”、“感激地笑”、“惭愧地笑”、“大度地笑”、“谦虚地笑”等;此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说:“文章的结尾写得十分精彩,看到卖油翁娴熟高超的‘酌油’本领,想到自己曾对他的傲慢无理,康肃感慨万千,定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笑’、‘遣’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如果你是康肃,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会对卖油翁说些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小脸通红,眼睛发亮,一个个都成了“小康肃”,他们纷纷在“尴尬地说”,在“感激地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和良好品质,打造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