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更为注重教 学相长。对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 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 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搭建对话的平台,实现有效对话。
  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考察当前语文新课程对话教学的状况,语文对话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人认为近代教育中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对话理论,其实不然。巴赫金所提出的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之间发生的内心交流:“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 对话的话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是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后被借用到语文教学领域。“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一、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1.老师与学生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育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2.对话型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满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创设游戏情境、观察比较、组织汇报讨论、开展课外实践等都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作者单位:贵州省平塘县西关中学558300)
其他文献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是细胞代谢、信号传导及细胞周期调控的重要调节步骤。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tyrosine Phosphatase-1B,PTP1B)属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是在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主要来自囊胚内细胞团及受精卵发育至桑堪胚之前的早期胚胎细胞,或者从胎儿生殖嵴分离得到的原生殖细胞以及体细胞核转移至去核卵母
患者 ,女 ,4 6岁 ,农民。以反复左上腹胀痛 3年 ,加重 7天入院。患者 3年前出现左上腹胀痛 ,不剧烈 ,无伴随症状 ,未就医。 7天前左上腹胀痛加剧 ,难以忍受 ,院外止痛治疗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真正有收获的数学课是那些有问题有差错的课,课堂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让差错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宝贵资源,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  一、巧设差错  上课开始,我把课前准备好的操作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有两根一样长的木条,有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条,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折断其中的一根再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汇报并展示操作作品。有的小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里老师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业正在进入重大的转折时期,一些新兴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正在国内迅速成长,促进了国内金融竞争局面的形成和加剧.但我国金融机构存在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又称动脉硬化性假性帕金森综合征(arteriosclerotic pseudo-Parkinsonism),主要是基底节的多发性腔隙梗死引起的一组类似帕金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
文章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国外文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林火蔓延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影响火蔓延的相关因子,全面系统地综述了Rothermel蔓延模型的原理、参数获取、构建与求解.以计算机
多细胞机体包括人 ,均存在细胞的增殖与死亡 ,以维持机体的平衡。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 :坏死和凋亡。近年来 ,细胞凋亡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其详尽机制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