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老师写课题——《少年王冕》,“冕”的上半部分是“冒”字头,“ㄇ”,最初是表示扎在头上的头巾,里面的第一横是表示发髻,第二横表示发髻下面的眉毛,发髻和眉毛是不能和头巾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两横既不能靠左也不能靠右。请大家齐声读课题。(生读)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些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师:这儿,有两个字要提醒大家注意。(映示幻灯)“载”是一个多音字,你能根据它的不同意思,为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吗?出示:载zǎi ①年;②把事情记录下来。 载zài ①用运输工具装; ②充满(道路); ③表示两个动作交替或同时进行,相当于“一边……一边……”载笑载言 载入史册 千载难逢 载歌载舞 怨声载道 三年五载
师: 那么,文中的“载着”的“载”读什么音?(生齐答zài)汉语中,一字多音是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辨别读音,明白了吗?“隔壁”的“隔”的右半部读lì,表示古代的一种炊具,相当于瓦罐。瓦罐值钱吗?
生:不值钱。
师:当年的瓦罐如果放在今天,就非常值钱了,那可是文物啊!(板书:¥)这个符号认识吗?
生:人民币的符号。
师:是的,“鬲”在当时是不值钱,所以看清楚了,这里面只有一横,不能写成人民币的符号。下面请大家在书后第3题旁边的空白处,临写一个“隔”字。
师: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读书,谁想读?(生试读)
师:读书就该这样,要老老实实地把课文读通读顺。像这位同学,还能读出一些感情来,那就更好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比较长,而且要求背诵,谁愿意读?
(生读的过程中,把“闷mēn热”读成了“闷mèn热”)
师:你读得也很好,只可惜把一个多音字的音给读错了。其他的同学听出来了吗?
生:他把 “闷mēn热”读成了“闷mèn热”。
师:嗯,听得很仔细。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闷mèn得慌”,这儿有“闷mēn热”,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区别这两个字音?
生:我觉得吧,天气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念“mēn”,而心里觉得烦躁,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念“mèn”。
师:很好,这就是根据字的意思来区分它的读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生读)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批注,相信大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请大家选择一处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批注谈一谈,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甚至是一个标点,当然也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生:我觉得王冕是个孝顺的孩子,比如“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还有“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师:你关注的是王冕的为人,说得有理有据。(板书:孝顺)
生:我想补充,王冕还很勤奋刻苦,他舍不得花秦家给的点心钱,积攒下来到书贩子那儿买书看;放牛的时候,还坐在柳树阴下看书呢!
师:确实,王冕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板书:勤奋)
生:我觉得王冕还非常懂事。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母亲让他放弃学业,给人家放牛,他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他这是为了安慰母亲,好让母亲放心。
生: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写王冕放牛,第二件写王冕学画。
师:你关注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的概括能力很强。那么,课文的哪些段落分别记叙了这两件事情?
生: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主要写了王冕放牛,第5~6自然段写王冕学画。
师: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而然就分为了四段,请拿出笔,用双竖线做上标记。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按照王冕的年龄顺序写的。
师:很好,你关注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文章从王冕七岁开始写起,然后写到十岁,再写到“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也就是十三四岁,最后写到十七八岁。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这条年龄线索隐藏在文中,留心了才能捕捉到。其余的同学发现了吗?请你们拿出笔,圈画出这些表明年龄的语句。
师:同学们,课题是“少年王冕”,于是作者写了王冕七岁一直到十七八岁,这12年间的生活经历。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详写了王冕几岁的事情,略写了几岁的事情,哪几岁没有写?
生:作者详写了王冕十岁时放牛以及十三四岁时学画的事情,略写了七岁丧父和十七八岁成才的事情,而八九岁、十五六岁没有写。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安排写作顺序和详略,有哪些好处呢?
生:按照年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而且与“少年王冕”这个题目相吻合。更重要的是,如果每个年龄段都去写的话,会给人留下“记流水账”的感觉,分不清重点了。
生:我想补充的是,这样写能够突出重点,更能让我们看出王冕是一个懂事孝顺,勤奋好学的人。
师:是啊,用典型的“放牛”“学画”这样的事例来表现人,塑造人,能使人物的特点鲜明突出。
生:这样写有详有略,使得重点突出了。
师:体会得真不错,不但有详有略,更重要的还有舍弃,这样就使得事例集中而突出,能够更好地为塑造人物而服务。同学们不用老师教,就已经读懂了许多,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呢?请提出来。
生:我不知道“黄梅时节”是什么意思?
师:“黄梅时节”指的是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的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的梅雨季节。在这段时间里,正是梅子发黄成熟的时候,所以称之为“黄梅时节”,又称为“黄梅天”。
生:我想问的是,王冕学画荷花,起初画得不好,为什么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师:是啊,王冕是自学成才,没有名师指点,他的进步为什么这么快呢?文章没有明写,谁来猜猜看。
生:我来猜。王冕读书勤奋刻苦,学画也一定如此,所以在这三个月中,他花了很多的心思,才有这么大的进步,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
生:我在书上找到这句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这说明王冕已经立下了雄心壮志,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是志向使他有了无穷的动力,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取得如此进步。
师:言之有理。我还有个疑问,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王冕说的这句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课后习题4围绕这一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这样说,是不是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谈谈你的看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我的看法是王冕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
师:究竟是想,还是不想,这就是我的疑问。(板书:想? 不想?)不管你持何种见解,都得以理服人。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文中找寻依据,把你的发现及时圈画下来,在空白处进行批注,准备交流。
生:我觉得王冕想在学堂里读书,我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看出来。如果不想读书了,又何必在放牛的时候带着书去读呢?
师:是啊,想着在放牛的时候“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足以看出王冕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好学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想在学堂里读书呢?同学们发现没有,文中也有不少细节是反映王冕的勤奋好学的,找找看……这样一个抓住任何机会,一有空闲就读书的好孩子,怎么不想在学堂里读书呢?
生:我来补充。母亲怕耽误王冕,但家庭贫困,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跟王冕提出放牛的想法。王冕说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这是为了安慰母亲,并不是他真正的本意。
师:理由充分。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故意说自己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是要让母亲放心。这是一个多么懂事、孝敬母亲的孩子啊。(指向板书)现在这“想”的后面的问号,能擦掉换成感叹号吗?(能)如果你是王冕,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段话呢?(生读)
师:下面,请持“不想”意见的同学发言。其余的同学如果觉得这两种理解都可以的话,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我觉得王冕这么懂事、孝顺,他看到自己的母亲这么辛苦,想减轻母亲的负担,所以,有可能真的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
生:我想补充,王冕不想在学堂里读书,是因为他可以在放牛的时候读书,这样就能一举两得,既减轻了母亲的负担,又读了书。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意见,可不可以这样说——王冕想读书,但由于家境原因,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而是想在放牛的时候读书。(生点头)
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吗?(同意)同学们,课文第2自然段开头有这样的语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我想问,这是怎样的三个年头?
生:是年成不好的三个年头。
生:是父亲去世的三个年头。
生:是母亲做针线活供王冕读书的三个年头。
师:这是父亲去世、母亲做针线活、年成不好的三个年头,王冕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板书:男耕女织)。缺少“男耕”,仅凭“女织”做些针线活来赚钱维持生活,还要供王冕读书,家庭的贫寒、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也难怪母亲会这样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番话时的心情了吗?(生读)
师:这是一位无奈、难受、愧疚的母亲。文章还有一处描写母亲的细节,请大家找出来。(幻灯映示)自己读一读,然后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我从“理理衣服”“含着眼泪”体会到的。我们平时遇到什么事要出门的时候,妈妈总会亲切地帮我们“理理衣服”;“含着眼泪”说明母亲心疼王冕,毕竟他才十岁啊!
师:你关注到了两个细节,并且能结合课文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这种阅读的办法真好。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母亲“含”着眼泪,而不是“流”着眼泪呢?
生:我认为母亲不想让王冕看见自己流泪,怕王冕伤心难过,所以强忍着不使眼泪流出来。
师:一字之差是小,但情意差别就大了。用“含”更能体现出慈母的情怀。阅读的时候,我们只有细细揣摩,才能咀嚼出词语的滋味来。就在母亲说的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语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仔细看,用心想,看看是哪一个?
生:我觉得是“小心”。母亲担心儿子做事不认真,会受到秦家人的责罚。
生:我觉得是“早出晚归”,因为秦家人对王冕很好,但提了一个要求,“做事要勤快些”。所以母亲要王冕“早出晚归”,尽心尽力地做事。这样,秦家人不但不会责罚他,而且会加倍地对王冕好。
师:是啊,“晚归”比“早归”更加能够体现出母亲的慈爱,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就在于此。如果不去留意,不去揣摩,我们还能品出这般滋味吗?
师:一个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从这三个细节的描写中(点击“理理衣服”“含”“晚归”),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子女无比疼爱的慈母形象。要不是家庭实在困难,母亲是绝对不会让年仅十岁的小王冕辍学放牛的。同学们,在这三年中,如果你是王冕,你可能会看到、听到些什么?
生:我可能会看见,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了,皱纹越来越深了。
生:我可能会看见,母亲在油灯下熬夜做针线活的身影,不时还捶着自己的腰。
师:如果你是王冕,目睹此情此景,听到母亲此时要你放牛的要求,你能理解母亲的苦衷吗?你能一心只读书吗?你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上课吗?你会怎样想?
生:我会想,母亲的担子太重了,我这么大了,该为家里出点力了,放牛的时候也可以读书嘛。 生:我会想,我不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读书了,我要去放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好让母亲减轻些压力。
师:是啊,现在也只有放牛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才能为母亲分忧,所以你毫不犹豫、故作轻松地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现在这“不想”后面的问号能擦掉换成感叹号吗?(能)如果说王冕想在学堂里读书,那么善意的谎言折射出王冕的好学与体贴;如果说王冕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那么焦灼的心情包蕴着王冕的懂事与孝顺。想也好,不想也罢,这都是王冕孝心的真实写照!
师:王冕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之所以产生学画的念头,得益于一次雨后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练读,争取读出感情来。(生读指名读)
师:老师还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争取通过朗读把这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谁愿意?其余的同学闭上眼睛注意听,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生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想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这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生: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比如“黑”“白”“通红”“绿”等。
师:这样一来,画面上的色彩就丰富艳丽了。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照“空中——山上——山下”这样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师:是啊,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画面上的景物就有了层次,错落有致。
生:我还发现作者用了“镶”“透”“照”这些动词,写出了动感。
师:动静结合,画面就生动了。同学们,这么美的风景,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再试着背一背。(生读背)
师:同学们,学到这,我又有一个疑问了。文题是“少年王冕”,在这儿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呢?请你小声地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结合王冕的生活经历,及王冕这个人想一想,这样的描写还有别的作用吗?
生:(冷场)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文章,那散发香气,能够拒虫的樟树,象征着一身正气宋庆龄。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阴云”“ 大雨”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王冕以前那段艰苦的生活。
师:那么,雨后那美丽的景色又预示着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是预示着王冕那段苦难的生活要过去了,从下文也可见他的生活出现了变化。
师:那么,荷花又喻指谁呢?
生:我想指的是王冕。荷花散发清香,就像王冕那纯洁的品质。
师:答得不错。荷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我们一起来看这么一段话,相信你的理解会更深刻。(幻灯映示《爱莲说》节选)
生:我知道了,莲花是花中的君子,王冕就是人中的君子了。
师:同学们,借景写人,即景抒情,这就是吴敬梓这位大家的匠心所在。今后我们在阅读写人、记事这一类文章的时候,对于写景的段落也得好好体会和玩味,这样才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内容。
师:同学们,《少年王冕》选自《儒林外史》,这部书写了近200个人物,却只有一个人是吴敬梓心目中真正的君子,他就是王冕。王冕是真君子,不仅因为他孝顺、勤奋,他还被人们誉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回,从中一定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原因。
(刘荃,特级教师,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副校长)
师:这儿,有两个字要提醒大家注意。(映示幻灯)“载”是一个多音字,你能根据它的不同意思,为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吗?出示:载zǎi ①年;②把事情记录下来。 载zài ①用运输工具装; ②充满(道路); ③表示两个动作交替或同时进行,相当于“一边……一边……”载笑载言 载入史册 千载难逢 载歌载舞 怨声载道 三年五载
师: 那么,文中的“载着”的“载”读什么音?(生齐答zài)汉语中,一字多音是比较常见的语言现象,有时,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辨别读音,明白了吗?“隔壁”的“隔”的右半部读lì,表示古代的一种炊具,相当于瓦罐。瓦罐值钱吗?
生:不值钱。
师:当年的瓦罐如果放在今天,就非常值钱了,那可是文物啊!(板书:¥)这个符号认识吗?
生:人民币的符号。
师:是的,“鬲”在当时是不值钱,所以看清楚了,这里面只有一横,不能写成人民币的符号。下面请大家在书后第3题旁边的空白处,临写一个“隔”字。
师: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读书,谁想读?(生试读)
师:读书就该这样,要老老实实地把课文读通读顺。像这位同学,还能读出一些感情来,那就更好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比较长,而且要求背诵,谁愿意读?
(生读的过程中,把“闷mēn热”读成了“闷mèn热”)
师:你读得也很好,只可惜把一个多音字的音给读错了。其他的同学听出来了吗?
生:他把 “闷mēn热”读成了“闷mèn热”。
师:嗯,听得很仔细。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闷mèn得慌”,这儿有“闷mēn热”,你能告诉我们怎么区别这两个字音?
生:我觉得吧,天气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念“mēn”,而心里觉得烦躁,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念“mèn”。
师:很好,这就是根据字的意思来区分它的读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生读)
师: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批注,相信大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请大家选择一处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批注谈一谈,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甚至是一个标点,当然也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生:我觉得王冕是个孝顺的孩子,比如“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还有“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师:你关注的是王冕的为人,说得有理有据。(板书:孝顺)
生:我想补充,王冕还很勤奋刻苦,他舍不得花秦家给的点心钱,积攒下来到书贩子那儿买书看;放牛的时候,还坐在柳树阴下看书呢!
师:确实,王冕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板书:勤奋)
生:我觉得王冕还非常懂事。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母亲让他放弃学业,给人家放牛,他却说:“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他这是为了安慰母亲,好让母亲放心。
生: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写王冕放牛,第二件写王冕学画。
师:你关注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的概括能力很强。那么,课文的哪些段落分别记叙了这两件事情?
生: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主要写了王冕放牛,第5~6自然段写王冕学画。
师:这样一来,文章自然而然就分为了四段,请拿出笔,用双竖线做上标记。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按照王冕的年龄顺序写的。
师:很好,你关注了文章的写作顺序。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文章从王冕七岁开始写起,然后写到十岁,再写到“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也就是十三四岁,最后写到十七八岁。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这条年龄线索隐藏在文中,留心了才能捕捉到。其余的同学发现了吗?请你们拿出笔,圈画出这些表明年龄的语句。
师:同学们,课题是“少年王冕”,于是作者写了王冕七岁一直到十七八岁,这12年间的生活经历。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详写了王冕几岁的事情,略写了几岁的事情,哪几岁没有写?
生:作者详写了王冕十岁时放牛以及十三四岁时学画的事情,略写了七岁丧父和十七八岁成才的事情,而八九岁、十五六岁没有写。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安排写作顺序和详略,有哪些好处呢?
生:按照年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而且与“少年王冕”这个题目相吻合。更重要的是,如果每个年龄段都去写的话,会给人留下“记流水账”的感觉,分不清重点了。
生:我想补充的是,这样写能够突出重点,更能让我们看出王冕是一个懂事孝顺,勤奋好学的人。
师:是啊,用典型的“放牛”“学画”这样的事例来表现人,塑造人,能使人物的特点鲜明突出。
生:这样写有详有略,使得重点突出了。
师:体会得真不错,不但有详有略,更重要的还有舍弃,这样就使得事例集中而突出,能够更好地为塑造人物而服务。同学们不用老师教,就已经读懂了许多,真了不起。那么,你们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呢?请提出来。
生:我不知道“黄梅时节”是什么意思?
师:“黄梅时节”指的是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的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的梅雨季节。在这段时间里,正是梅子发黄成熟的时候,所以称之为“黄梅时节”,又称为“黄梅天”。
生:我想问的是,王冕学画荷花,起初画得不好,为什么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师:是啊,王冕是自学成才,没有名师指点,他的进步为什么这么快呢?文章没有明写,谁来猜猜看。
生:我来猜。王冕读书勤奋刻苦,学画也一定如此,所以在这三个月中,他花了很多的心思,才有这么大的进步,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
生:我在书上找到这句话,“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这说明王冕已经立下了雄心壮志,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是志向使他有了无穷的动力,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取得如此进步。
师:言之有理。我还有个疑问,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王冕说的这句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课后习题4围绕这一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这样说,是不是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谈谈你的看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我的看法是王冕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
师:究竟是想,还是不想,这就是我的疑问。(板书:想? 不想?)不管你持何种见解,都得以理服人。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文中找寻依据,把你的发现及时圈画下来,在空白处进行批注,准备交流。
生:我觉得王冕想在学堂里读书,我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看出来。如果不想读书了,又何必在放牛的时候带着书去读呢?
师:是啊,想着在放牛的时候“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足以看出王冕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好学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想在学堂里读书呢?同学们发现没有,文中也有不少细节是反映王冕的勤奋好学的,找找看……这样一个抓住任何机会,一有空闲就读书的好孩子,怎么不想在学堂里读书呢?
生:我来补充。母亲怕耽误王冕,但家庭贫困,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跟王冕提出放牛的想法。王冕说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这是为了安慰母亲,并不是他真正的本意。
师:理由充分。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故意说自己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是要让母亲放心。这是一个多么懂事、孝敬母亲的孩子啊。(指向板书)现在这“想”的后面的问号,能擦掉换成感叹号吗?(能)如果你是王冕,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段话呢?(生读)
师:下面,请持“不想”意见的同学发言。其余的同学如果觉得这两种理解都可以的话,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我觉得王冕这么懂事、孝顺,他看到自己的母亲这么辛苦,想减轻母亲的负担,所以,有可能真的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
生:我想补充,王冕不想在学堂里读书,是因为他可以在放牛的时候读书,这样就能一举两得,既减轻了母亲的负担,又读了书。
师:综合两位同学的意见,可不可以这样说——王冕想读书,但由于家境原因,他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而是想在放牛的时候读书。(生点头)
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意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吗?(同意)同学们,课文第2自然段开头有这样的语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我想问,这是怎样的三个年头?
生:是年成不好的三个年头。
生:是父亲去世的三个年头。
生:是母亲做针线活供王冕读书的三个年头。
师:这是父亲去世、母亲做针线活、年成不好的三个年头,王冕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板书:男耕女织)。缺少“男耕”,仅凭“女织”做些针线活来赚钱维持生活,还要供王冕读书,家庭的贫寒、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也难怪母亲会这样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番话时的心情了吗?(生读)
师:这是一位无奈、难受、愧疚的母亲。文章还有一处描写母亲的细节,请大家找出来。(幻灯映示)自己读一读,然后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我从“理理衣服”“含着眼泪”体会到的。我们平时遇到什么事要出门的时候,妈妈总会亲切地帮我们“理理衣服”;“含着眼泪”说明母亲心疼王冕,毕竟他才十岁啊!
师:你关注到了两个细节,并且能结合课文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这种阅读的办法真好。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母亲“含”着眼泪,而不是“流”着眼泪呢?
生:我认为母亲不想让王冕看见自己流泪,怕王冕伤心难过,所以强忍着不使眼泪流出来。
师:一字之差是小,但情意差别就大了。用“含”更能体现出慈母的情怀。阅读的时候,我们只有细细揣摩,才能咀嚼出词语的滋味来。就在母亲说的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语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仔细看,用心想,看看是哪一个?
生:我觉得是“小心”。母亲担心儿子做事不认真,会受到秦家人的责罚。
生:我觉得是“早出晚归”,因为秦家人对王冕很好,但提了一个要求,“做事要勤快些”。所以母亲要王冕“早出晚归”,尽心尽力地做事。这样,秦家人不但不会责罚他,而且会加倍地对王冕好。
师:是啊,“晚归”比“早归”更加能够体现出母亲的慈爱,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就在于此。如果不去留意,不去揣摩,我们还能品出这般滋味吗?
师:一个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从这三个细节的描写中(点击“理理衣服”“含”“晚归”),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子女无比疼爱的慈母形象。要不是家庭实在困难,母亲是绝对不会让年仅十岁的小王冕辍学放牛的。同学们,在这三年中,如果你是王冕,你可能会看到、听到些什么?
生:我可能会看见,母亲的白发越来越多了,皱纹越来越深了。
生:我可能会看见,母亲在油灯下熬夜做针线活的身影,不时还捶着自己的腰。
师:如果你是王冕,目睹此情此景,听到母亲此时要你放牛的要求,你能理解母亲的苦衷吗?你能一心只读书吗?你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上课吗?你会怎样想?
生:我会想,母亲的担子太重了,我这么大了,该为家里出点力了,放牛的时候也可以读书嘛。 生:我会想,我不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读书了,我要去放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好让母亲减轻些压力。
师:是啊,现在也只有放牛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才能为母亲分忧,所以你毫不犹豫、故作轻松地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现在这“不想”后面的问号能擦掉换成感叹号吗?(能)如果说王冕想在学堂里读书,那么善意的谎言折射出王冕的好学与体贴;如果说王冕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那么焦灼的心情包蕴着王冕的懂事与孝顺。想也好,不想也罢,这都是王冕孝心的真实写照!
师:王冕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之所以产生学画的念头,得益于一次雨后的美景。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练读,争取读出感情来。(生读指名读)
师:老师还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争取通过朗读把这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谁愿意?其余的同学闭上眼睛注意听,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生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想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这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生:作者在写这段话的时候,用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比如“黑”“白”“通红”“绿”等。
师:这样一来,画面上的色彩就丰富艳丽了。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照“空中——山上——山下”这样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师:是啊,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画面上的景物就有了层次,错落有致。
生:我还发现作者用了“镶”“透”“照”这些动词,写出了动感。
师:动静结合,画面就生动了。同学们,这么美的风景,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再试着背一背。(生读背)
师:同学们,学到这,我又有一个疑问了。文题是“少年王冕”,在这儿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呢?请你小声地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结合王冕的生活经历,及王冕这个人想一想,这样的描写还有别的作用吗?
生:(冷场)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文章,那散发香气,能够拒虫的樟树,象征着一身正气宋庆龄。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段话,“阴云”“ 大雨”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王冕以前那段艰苦的生活。
师:那么,雨后那美丽的景色又预示着什么呢?
生:我想,可能是预示着王冕那段苦难的生活要过去了,从下文也可见他的生活出现了变化。
师:那么,荷花又喻指谁呢?
生:我想指的是王冕。荷花散发清香,就像王冕那纯洁的品质。
师:答得不错。荷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我们一起来看这么一段话,相信你的理解会更深刻。(幻灯映示《爱莲说》节选)
生:我知道了,莲花是花中的君子,王冕就是人中的君子了。
师:同学们,借景写人,即景抒情,这就是吴敬梓这位大家的匠心所在。今后我们在阅读写人、记事这一类文章的时候,对于写景的段落也得好好体会和玩味,这样才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内容。
师:同学们,《少年王冕》选自《儒林外史》,这部书写了近200个人物,却只有一个人是吴敬梓心目中真正的君子,他就是王冕。王冕是真君子,不仅因为他孝顺、勤奋,他还被人们誉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回,从中一定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原因。
(刘荃,特级教师,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