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园是大学生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校园食品的处理和加工、食堂公共卫生环境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文从校园食品安全现状入手,从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校园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索治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食品;食品安全;法律监管
(一)食堂就餐布局不合理,监管短效突出
高校学生食堂规模和设施差异性较大,食堂面积规划布局差异明显。主要体现为:食堂建筑面积不足,现有的学生食堂面积不能和逐年增加的学生人数相匹配,高校餐饮中心項目在规划之初所包含的卫生安全区域预审制度未落实,餐饮操作区域中对于原料清洗和生熟原料加工区域没有严格划分,操作空间中缺乏食品原料安全存放和操作人员洗漱消毒间。生熟食品原料没有分开存放,蚊、蝇、鼠等的防护措施缺失,食堂卫生达不到要求。
(二)校园食品安全规制严重缺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现行规章制度中对于用餐场所以及校园食品的监管尚未到位,校园餐饮从业人员招聘缺乏统一管理。人员流动性强,就业人员门槛低。主要体现在食品人员的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规定。食品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餐饮安全操作流程的培训,在实际监管中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没有落在实处、监管人员在执法和监督中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内部对于食品管理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在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中没有加入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食堂的管理和运行中没有建立食品安全负责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不能做到有效监控。
(三)溯源机制缺失,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运营中高校食堂承包给个人经营。利益最大化使得私营承包者和食品操作人员在食品原料采购过程中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在调查中发现购买食品原料油、调味品等原料时没有正规的供货渠道,采购人员购买的产品多为不正规的、没有商标并散装的来源不明的产品。在购买行为中,采购人员没有查看购买原料的相关证明材料。缺乏采购人员的监管的现状和食品原料的溯源机制缺失导致不合格的食品原料流入学校食堂操作间,从而引起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一)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从业人员培训
强化高校监察部门对校园食堂环境和校园食品操作过程化的监督力度,对食品原料采购、食品加工过程、食品售卖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从重处罚。学校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可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流程,加强校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信息交流,发挥教师,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原料采购中建立食品原料采购信息资源库,从源头把控,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食品制作和售卖过程中分时段、全过程监测校园食品安全状况,监督人员加强对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对出现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对多次出现问题的从重处罚。健全食堂从业人员上岗考核制度,在学期开学之初,对食品相关人员从原料采购、成品验收、食品加工、食品操作、成品出售等全过程进行培训考核,对培训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准其从业,强化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提高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
在监管部门人员的管理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业务知识学习和相关食品法律法规培训,在食品采购监管工作中,强化监督环节与相关单位配合监控食品原料质量安全,所采购的原料中每一批次食品的卫生许可证和批次检验报告都具备,监管人员需要加大对食用油、调味品等的抽检力度确保采购原料渠道正规,质量合格。建立校园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校园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堂承包者为第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职责清晰、过程公开、食品监督全过程的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按日执行《高校食堂食品每日留样制度》,强制实施每日留样制度;提前建立学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如果发现校园食品中毒事件,可以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食品安全事态发展。
关键词:校园食品;食品安全;法律监管
一、校园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堂就餐布局不合理,监管短效突出
高校学生食堂规模和设施差异性较大,食堂面积规划布局差异明显。主要体现为:食堂建筑面积不足,现有的学生食堂面积不能和逐年增加的学生人数相匹配,高校餐饮中心項目在规划之初所包含的卫生安全区域预审制度未落实,餐饮操作区域中对于原料清洗和生熟原料加工区域没有严格划分,操作空间中缺乏食品原料安全存放和操作人员洗漱消毒间。生熟食品原料没有分开存放,蚊、蝇、鼠等的防护措施缺失,食堂卫生达不到要求。
(二)校园食品安全规制严重缺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现行规章制度中对于用餐场所以及校园食品的监管尚未到位,校园餐饮从业人员招聘缺乏统一管理。人员流动性强,就业人员门槛低。主要体现在食品人员的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规定。食品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餐饮安全操作流程的培训,在实际监管中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没有落在实处、监管人员在执法和监督中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内部对于食品管理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在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中没有加入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食堂的管理和运行中没有建立食品安全负责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在食品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不能做到有效监控。
(三)溯源机制缺失,食品安全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运营中高校食堂承包给个人经营。利益最大化使得私营承包者和食品操作人员在食品原料采购过程中主要考虑价格因素。在调查中发现购买食品原料油、调味品等原料时没有正规的供货渠道,采购人员购买的产品多为不正规的、没有商标并散装的来源不明的产品。在购买行为中,采购人员没有查看购买原料的相关证明材料。缺乏采购人员的监管的现状和食品原料的溯源机制缺失导致不合格的食品原料流入学校食堂操作间,从而引起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校园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有效途径
(一)健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从业人员培训
强化高校监察部门对校园食堂环境和校园食品操作过程化的监督力度,对食品原料采购、食品加工过程、食品售卖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从重处罚。学校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可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流程,加强校园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信息交流,发挥教师,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原料采购中建立食品原料采购信息资源库,从源头把控,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食品制作和售卖过程中分时段、全过程监测校园食品安全状况,监督人员加强对校园食堂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对出现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对多次出现问题的从重处罚。健全食堂从业人员上岗考核制度,在学期开学之初,对食品相关人员从原料采购、成品验收、食品加工、食品操作、成品出售等全过程进行培训考核,对培训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准其从业,强化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提高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
在监管部门人员的管理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业务知识学习和相关食品法律法规培训,在食品采购监管工作中,强化监督环节与相关单位配合监控食品原料质量安全,所采购的原料中每一批次食品的卫生许可证和批次检验报告都具备,监管人员需要加大对食用油、调味品等的抽检力度确保采购原料渠道正规,质量合格。建立校园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校园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堂承包者为第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职责清晰、过程公开、食品监督全过程的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按日执行《高校食堂食品每日留样制度》,强制实施每日留样制度;提前建立学校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如果发现校园食品中毒事件,可以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力措施控制食品安全事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