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生活化的课堂导入”“生活化的知识讲解”“生活化的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入手,围绕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发表了个人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课堂导入;知识讲解;作业布置
生活化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因此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青睐。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 借助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方设法做好课堂导入工作,以求在上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强烈的了解、探究欲望。这其中,借助生活现象进行课堂导入便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如,在教学“爱护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首先利用多媒体为他们播放了一组图片:大量的生活垃圾堆在河边,含有农药、化肥成分以及未经过处理的农业用水、工业废水源源不断地被排入到水体中,水体变得污浊不堪……这些图片触目惊心,但其所反映的场景却真实地发生在学生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是他们颇为熟悉的内容。因此,待到图片播放完毕,便有不少学生主动询问笔者“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趁势,笔者便向学生点明了“爱护水资源”这一主题,并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回应。由此可见,贴合生活的课堂导入使得学生对“爱护水资源”这一学习内容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显然为他们学好这一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借助生活化的知识讲解深化学生学习认知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开始,其知识点虽然相对较为简单,但也不乏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这对于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中学生来讲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效率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但借助生活化的知识讲解却能有效扭转上述不利现状。
对此,笔者感受颇为深刻。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一内容时,涉及灭火的三种基本原理: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使氧气与可燃物隔离、移开可燃物。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笔者为他们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灭火现象:
妈妈炒菜时油锅着火了,这时她立马盖上了锅盖,神奇的是原本燃烧的火被迅速扑灭了,这是因为盖上锅盖的做法隔绝了空气,起到了灭火的目的;
据新闻报道,某地居民楼发生了火灾,前来救援的消防员用水枪成功灭火,这是因为水可以使燃烧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因此起到了灭火的目的;
森林发生火灾时,消防员会快速设置隔离带,这种做法是使森林中的树木与可燃烧区隔离,同样能够起到灭火的目的;
……
这些现象都是初中阶段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借助这些现象,学生不仅得以深刻认知现实生活与化学学科的紧密联系,树立起端正的学习價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透彻理解了“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使氧气与可燃物隔离”“移开可燃物”这三个灭火原理,真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 借助生活化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化学资源辅助进行教学,还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灵活自如地运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
对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反响异常良好。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这一部分知识之后,笔者便向学生布置了一项别具一格的作业:自由结合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区分硬水和软水。这一作业不同于以往单纯做题的死板形式,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完成积极性也格外高涨,在小组默契配合下,他们总结出了如下三种区分方式:
肥皂法:往水中分别加入适量肥皂水,产生泡沫少、且含有大量浮渣的为硬水,有大量肥皂泡沫且基本无浮渣的为软水;
加热法:取适量水加热,锅底白色固体较多的为硬水;锅底无白色固体或白色固体较少的为软水;
自然蒸发法:找一片干净、干燥的玻璃片,在玻璃片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入两滴不同的水,待其自然蒸发,白色残留物较多的为硬水,较少的则为软水。
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化学素养及其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与发展,而这显然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恰当运用之于初中化学教学确实存在着诸多突出优势。为此,我们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化学教学资源,如此,才能在提升化学学科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余峰.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管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12):77.
[2]施伟红.探索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4(14):65.
作者简介:
林佳昆,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课堂导入;知识讲解;作业布置
生活化教学是指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因此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青睐。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 借助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想方设法做好课堂导入工作,以求在上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强烈的了解、探究欲望。这其中,借助生活现象进行课堂导入便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如,在教学“爱护水资源”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首先利用多媒体为他们播放了一组图片:大量的生活垃圾堆在河边,含有农药、化肥成分以及未经过处理的农业用水、工业废水源源不断地被排入到水体中,水体变得污浊不堪……这些图片触目惊心,但其所反映的场景却真实地发生在学生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是他们颇为熟悉的内容。因此,待到图片播放完毕,便有不少学生主动询问笔者“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趁势,笔者便向学生点明了“爱护水资源”这一主题,并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回应。由此可见,贴合生活的课堂导入使得学生对“爱护水资源”这一学习内容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这显然为他们学好这一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借助生活化的知识讲解深化学生学习认知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开始,其知识点虽然相对较为简单,但也不乏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这对于正处于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中学生来讲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效率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但借助生活化的知识讲解却能有效扭转上述不利现状。
对此,笔者感受颇为深刻。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一内容时,涉及灭火的三种基本原理: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使氧气与可燃物隔离、移开可燃物。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笔者为他们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灭火现象:
妈妈炒菜时油锅着火了,这时她立马盖上了锅盖,神奇的是原本燃烧的火被迅速扑灭了,这是因为盖上锅盖的做法隔绝了空气,起到了灭火的目的;
据新闻报道,某地居民楼发生了火灾,前来救援的消防员用水枪成功灭火,这是因为水可以使燃烧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因此起到了灭火的目的;
森林发生火灾时,消防员会快速设置隔离带,这种做法是使森林中的树木与可燃烧区隔离,同样能够起到灭火的目的;
……
这些现象都是初中阶段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借助这些现象,学生不仅得以深刻认知现实生活与化学学科的紧密联系,树立起端正的学习價值观,更重要的是他们透彻理解了“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使氧气与可燃物隔离”“移开可燃物”这三个灭火原理,真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 借助生活化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化学资源辅助进行教学,还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灵活自如地运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
对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反响异常良好。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这一部分知识之后,笔者便向学生布置了一项别具一格的作业:自由结合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区分硬水和软水。这一作业不同于以往单纯做题的死板形式,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完成积极性也格外高涨,在小组默契配合下,他们总结出了如下三种区分方式:
肥皂法:往水中分别加入适量肥皂水,产生泡沫少、且含有大量浮渣的为硬水,有大量肥皂泡沫且基本无浮渣的为软水;
加热法:取适量水加热,锅底白色固体较多的为硬水;锅底无白色固体或白色固体较少的为软水;
自然蒸发法:找一片干净、干燥的玻璃片,在玻璃片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入两滴不同的水,待其自然蒸发,白色残留物较多的为硬水,较少的则为软水。
在完成生活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化学素养及其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锻炼与发展,而这显然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恰当运用之于初中化学教学确实存在着诸多突出优势。为此,我们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化学教学资源,如此,才能在提升化学学科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更好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余峰.初中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管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12):77.
[2]施伟红.探索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4(14):65.
作者简介:
林佳昆,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