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儿25-羟基维生素D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PICU危重患儿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符合条件的危重症患儿295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收集儿科门诊体检正常儿童44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于住院第1天和第7天(在PICU住院达7 d者)各抽2份2 ml血,分别检测血清25(OH)D和VDBP水平;对照组正常儿于入组当天抽取2份2 ml血,采用相同方法检测25(OH)D和VDBP水平。通过血清总钙、28 d病死率、器官衰竭率、住PICU时间、机械通气率、PRISM Ⅲ评分等判断预后。

结果

(1)295例患儿中,各系统疾病患儿25(OH)D缺乏率、VDBP水平下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的25(OH)D、VDBP水平较对照组低[(61.38±29.42)nmol/L比(97.11±30.11)nmol/L;(514.36±211.13)μmol/L比(840.82±448.9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5(OH)D充足(n=85)、不足(n=97)、缺乏组(n=113)间VDBP水平、第28天病死率、器官衰竭率、机械通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缺乏及不足患儿比充足组患儿住PICU时间更长,PRISM Ⅲ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入住PICU第7天较第1天25(OH)D升高[(71.14±31.78)nmol/L比(60.65±30.77)nmol/L,P<0.05],VDBP水平升高[(532.23±148.49)μmol/L比(484.73±128.17)μmol/L,P<0.05],PRISM Ⅲ评分降低[2.0(0.0~5.0)分比5.0(3.0~8.0)分,P<0.05]。(5)295例危重患儿中,第28天存活257例(87.1%)、死亡38例(12.9%),死亡组较存活组25(OH)D水平更低[(51.17±29.65)nmol/L比(62.89±29.15)nmol/L ,P<0.05],PRISM Ⅲ评分更高[8.5(5.0~14.3)分比4.0(1.0~7.0)分,P<0.05]。

结论

危重患儿普遍存在25(OH)D、VDBP水平不足或缺乏。维生素D水平不足或缺乏的危重症患儿临床预后较维生素D充足者差。25(OH)D水平变化与VDBP水平变化不完全一致。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l)是一种高度保守的DNA结合蛋白,HMGB1的功能取决于其分子定位,生理情况下HMGB1存在于细胞核内,具有稳定核小体的结构和促进基因重组、修复、转录等作用,有"DNA伴侣"之称,胞内HMGB1对心脏肥厚、心力衰竭、胰腺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特征、结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依据,改善新生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16例李斯特菌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围生期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李斯特菌感染新生儿中,早产儿14例、足月儿2例,5 min Apgar评分≤7分7例。15例血培养阳性,4例脑脊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