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科齐的北约梦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en65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数萨科齐出任法国总统以来的外交大手笔,最令人关注的当属他在9月底向美国媒体透露全面重返北约的意图。
  目前,法国是北约成员国,也是北约的创始国之一。法国重返北约的问题是指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即北约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
  这条消息之所以在法国朝野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萨科齐此举试图颠覆戴高乐的遗产。而一旦法国全面回归北约,将意味着法国外交和安保政策的重大转变。
  长期关注欧洲防务问题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马里奥·泰罗教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与其前任希拉克总统相比,萨科齐上台后更青睐跨大西洋合作,“前提是,美国总统布什意识到了傲慢自大的单边主义政策已经失败。”
  
  法国与北约的恩怨史
  
  1966年,戴高乐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此举被视为法国独立的标志,戴高乐也被奉为维护法国荣誉和尊严的民族英雄。
  当年,雄心勃勃的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主张西欧应该摆脱美国控制,放弃美国主导下的大西洋集团。戴高乐先后对美英表示,法国应和美英一样承担起它在世界上的责任。他要求修改北约章程,建议在北约内建立三国指挥机构。
  
  美英以解放者的姿态拒绝了戴高乐的建议。戴高乐随即宣布:法国的舰队不受北约指挥;拒绝美国在法部署核武器,并积极发展自己的核力量;法国还同苏联和东欧国家改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1966年3月,戴高乐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正式退出北约各军事机构,并宣布在7月之前撤回受北约指挥的全部法国军队,同时还取消了北约军用飞机在法国过境和降落的权利,限令美军及其基地在一年内撤出法国。7月1日,法国退出北约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至今日,北约总部还屈居于布鲁塞尔城郊结合部一家医院的改建工程里,可见戴高乐当年的举动对北约是多大的打击。
  与美国闹了几十年别扭,法国也没有占多大便宜。法国的国际影响力实际上在走下坡路,发挥大国作用的空间受到了局限。虽然法国目前仍积极参与了北约其他机构的各项行动,也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现在约有5000名法国军人参与了北约在阿富汗和科索沃等热点地区的军事行动。法国每年向北约提供的资金分别高达北约非军事预算总额的15.3%和军事预算总额的13.8%。但与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盟领头羊的地位相比,不掌握北约主导权就意味着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地区安全组织内缺乏发言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考虑到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同时为了扩大法国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希拉克总统曾启动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进程,但是最终因美国拒绝将北约南部司令的位置让给欧洲人并反对法国关于北约改革的设想,希拉克于1997年宣布“暂停”了重返进程。时隔十年,爱丽台宫的新主人再次试图推进希拉克未竟的事业。
  
  萨科齐仍是戴高乐信徒?
  
  8月27日,萨科齐在当选法国总统100多天后第一次公开明确了他的外交政策。他说要像对待内政一样致力于外交。而他的外交政策重点是“阻止世界分化成多极的、弱肉强食的权力中心”。
  萨科齐认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欧盟和北约形成统一的军事战略非常必要。“我们的目标是,既要有 独立的欧洲防御政策,还要继续保留北约。而我们在北约中仍要发挥完全的作用。”
  萨科齐还说,“欧洲的统合建设是法国的头等大事。”其实不管是推动欧盟,还是重返北约,萨科齐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恢复法国的大国荣耀。从这个意义上说,萨科齐今天的动作与当年戴高乐退出北约是殊途同归。
  笔者9月份参观爱丽舍宫时看到,法国总统办公椅后仍摆着戴高乐将军的照片,总统办公室的陈设、装饰基本还是当年戴高乐时代的样子。
  法国大选前,萨科齐曾经到戴高乐的故居和墓碑前凭吊。早有法国媒体把“法国政坛继戴高乐以来最伟大人物”的高帽扣在了萨科齐头上。
  然而,萨科齐不再像戴高乐、甚至希拉克那样批评美国,这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要知道,同为戴高乐主义者的希拉克总统,以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而让法国人扬眉吐气。希拉克执政以来,尽管内政乏善可陈,但外交上的成就却得到了法国人的认同。
  执教于巴黎政治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欧洲防务问题专家克里斯蒂·勒凯内教授对本刊指出,相对于希拉克,萨科齐的外交政策更倾向于以价值观为导向。他认为法国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西方世界必须要捍卫其民主价值观。
  正因如此,萨科齐的立场更接近于美国。萨科齐很少批评美国的外交政策,包括美国对伊朗、伊拉克和中东的政策。法国外长库什内甚至不顾法国在伊朗的重大经济利益,不顾上届政府一直坚持与伊朗对话的事实,竟然在电视媒体上发出了对伊朗动武的警告。这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是前所未有的姿态。
  勒凯内这样揭示其中的奥妙,“法国重返北约有两个好处,一是标志着法国属于联合统一的西方世界(欧洲和美国的价值观很相似),二是纵观近年发生的重大的地区冲突,如前南斯拉夫、阿富汗等地区,会清楚地发现有能力干预并产生有效成果的组织就是北约。萨科齐总统很可能认为,只有美国和欧洲一致的时候才能制止冲突。”
  
  难圆的北约梦
  
  据悉,法国将在2008年召开的北约峰会上提出全面重返北约的要求。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实现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无论戴高乐还是希拉克,他们对美国和北约的要求从来没有被答应过。
  萨科齐明确提出,法国重返北约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美国接受欧洲享有独立防务;二是法国必须在北约指挥架构中居于“最高级别”。这两个前提条件,是否因为他和布什喝过茶就能够得到接受,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美国目前不会接受欧盟建设独立防务的要求。美国一方面推动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另一方面致力于北约全球化,所有小算盘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并不是真的为欧洲人考虑。再说,萨科齐还得想办法说服新加入欧盟的国家,这些中东欧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基本上成为美国在欧洲安插的“特洛伊木马”,削弱了欧盟制定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能力。
  其次,美国不会轻易接受法国进入北约最高指挥机构。美国人对以法国为代表的“老欧洲”的防范是根深蒂固的,并不会因为换了一个亲美的总统就改变局面。
  萨科齐说过,“我想告诉美国朋友,他们可以依靠我们的友谊,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法国将永远站在他们身边,但法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或许,正是法国“自己的想法”,让美国有疑虑。比如,萨科齐认为,美国在阻止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应该受到谴责。美国自然担心,法国人会阻碍美国将北约变成自己全球体系内的多边军事机构的野心。
  在相继更换领导人之后,英、法、德三国都不同程度调整了对美关系,一旦形成合力,将对跨大西洋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为了美国在欧洲的长远利益,美国宁愿让他们彼此离得更远一些。
  萨科齐重返北约的努力只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因法美达不成协议而再度搁浅;二是法国公开放弃戴高乐主义,屈尊俯就,在“各国平等,美国当家”的北约中成为一个“正常的成员”。
  不管是哪种结果,法国事实上都难以实现其重返北约的初衷。
其他文献
如果我们都在泰坦尼克上,即使坐头等舱又有什么用?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全球正努力把泰坦尼克改造成诺亚方舟,而巴厘岛会议正是这个艰难历程的关键一步    12月初,全球媒体的目光聚集在印尼的巴厘岛。如果说,日本京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程中的起点,那么,巴厘岛就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驿站。  正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将讨论并制定“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2005年生效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这次警察枪击医生的事件中,警察处理得妥当吗?  余凌云(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从事行政法、警察法研究。曾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供职):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我觉得他违反了《警察法》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他如果受到危及生命的暴力威胁,可以开枪,但他并没有受到这种威胁。  中国新闻周刊:警方的初步调查结果是,轿车拖了他。  余凌云:如果轿车确实拖了他,造成生命受到威胁的结
从理念上说,是有进有退。进的是全民慈善意识普及,退的是慈善的民间性    1998年,这年被杨团视为中华慈善总会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南方发生大洪灾,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现在国人面前,光彩耀人;同样在那一年,中国开始了政府机构改革,大量的人员分流进入中华慈善总会。拖延已久的杨团,也是在那一年,离开“当孩子养一样”的中华慈善总会,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独立与自治基础  1994年
中国新闻周刊:由政府来出钱,补贴医院,建立起平价医院,把医疗价格降下来,来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看病难问题,你怎么评价这件事?  李木盾(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应该说,作为医院和地方政府,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认为这样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问题在这里:政府是不是能保障全社会的供给?使全社会的人都能享受这种基本的医疗保障?如果要提供这种供给,就不能只办一家两家这种平价医院。  中国新闻周刊
当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再次喊出之时,人们很难不将其与10年前的房改思路联系起来——因为在10年前,这一口号曾被反复提及。  1998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福利分房的旧体制被迅速打破。  同年,“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当刊规定,经济适用房要能够覆盖的群体约占到城市人口的60%~70%。  但是,之后房地产
“台湾新电影”是台湾电影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页篇章,杨德昌在这段历史中占据着不是最重要但却不可或缺的地位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成功,主要由两股影坛新势力汇聚而成。自1982年台湾影坛陆续出现十几位新锐导演,虽也有所谓“本土派”与“留洋派”之分,但他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在银幕上下都留下不少的佳话。  若加以细分,同是1982年出品的《光阴的故事》和《小毕的故事》可以视为两组新锐
中国社会的贫弱及其在人特身上刻下的创伤,始终没有影片中找到任何确实、有力的表现。而正是这些现实,才是霍元甲精武精神的来源和依托。    “陪着爸妈—起去看霍师傅”,一位朋友就这样完成了本年度的最后一次隆重观影。无疑,《霍元甲》是一部近年来少见的老少皆宜的片子:它打斗激烈、画面刺激——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当然,中老年人的眼球也得到了暴力按摩),同时又在政治上保持正确——满足了众多朋友的正义感和道德感
当萨科齐用“生硬”的方式赞美兵马俑时,人们可以确定,法国总统的中国行将是一次愉快的访问。更何况,这位新科总统首次以元首身份访华,就抱了价值200亿欧元的经贸合同回家。  三天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一个务实的法国总统,但人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他将给中法关系、乃至中欧关系带来的具体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告别了希拉克和施罗德的中欧关系,已经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观察家将过去十几年形容为中欧关系
自2002年招拍挂制度开始,开发商们就摸索出了一套在招拍挂制度的程序下,“变相协议出让”的方式。决定土地归属的不是公平的市场,也不是政府苦心营造的招拍挂制度,而是交易中的默契。这一情况在2007年仍然继续    2007年中国土地市场的一个热闹场景,是土地价格在招拍挂中不断被刷新着纪录。各地的“地王”纪录陆续被房地产上市企业(H股和A股)刷新:上半年北辰实业和城开联合斥资92亿天价在长沙拿地,刷新
黑龙江黑河读者资某来电说:我发现许多孩子发烧感冒去医院看病,医生都要求进行“扎手指”验血,请问这是为什么?  答資某读者:  “扎手指”验血是进行血常规化验的步骤。不能小看血常规化验对感冒用药的指导意义,导致孩子感冒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和支原体这几大类,血常规检验既有助于医生判断是何种致病微生物侵袭孩子,从而对症下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此外,不少疾病的早期表现与感冒类似,简单的血常规检查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