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内肿块性病变双能量CT扫描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双能量CT(DSCT)技术对肺内肿块性病变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100例肺内肿块行CT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增强扫描,经后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VNC)和肺灌注图.利用F检验或t检验对比分析VNC和常规平扫肿块平均CT值、强化值、信噪比(SNR)、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采用Wilcoxon分析VNC和常规平扫对肿块病灶显示情况.结果 动脉期[VNC(A)]CT值[ (32.89±12.58) HU]、实质期[VNC(S)]CT值[(30.86±9.60) HU]和常规平扫肿块平均CT值[ (35.89 ±9.99)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8,P>0.05).VNC(A)SNR( 3.29±1.45)、VNC(S)SNR(3.93±1.49)与常规平扫SNR(4.6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5),常规平扫高于VNC.常规增强动脉期肿块强化值[ (60.74±13.9) HU]与VNC(A)碘分布图肿块强化CT值[(58.26±31.99)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常规增强实质期肿块强化CT值[(56.51 ±17.94) HU]与VNC (S)[(52.65±16.78)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5).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4.69±0.06)分]与VNC(A)[ (4.60±0.09)分]、VNC(S)[(4.61 ±0.1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14,P> 0.05).整个扫描期间DSCT扫描辐射剂量(6.4 mGy×2)较常规扫描辐射剂量(7.5 mGy x3)降低9.7 mGy(43.1%,9.7/22.5).41例肺门肿块中18例肺叶或段性出现灌注降低或缺损区;59例外周型肿块均表现为肿块区域灌注缺损.结论 DSCT技术通过一次增强扫描可获得VNC图像、碘分布图及全肺虚拟灌注图像,对肺内肿块性病变的检查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统一管理的要求,《中华放射学杂志》已于2011年7月1日起开始采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作者投稿时请登录中华医学会门户网站地址http://www.cma.org.cn,点击“业务中心”,进行具体操作。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rCT)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早期认为GrCT可能来源于横纹肌细胞,又称其为"颗粒性肌母细胞瘤",随着电镜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检查的深入研究,支持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具有Schwann细胞分化的神经源性肿瘤[1-2].软组织GrCT的影像表现国外文献报道较少,且多为个例报道[3-4],国内个例报道多关注临床表现及病理.笔者搜集本院经
期刊
目的 探讨应用CT和MR图像测量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病灶体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评价坏死病灶体积在预测股骨头塌陷中的价值.方法 将18例因ANFH而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5个股骨头的CT、MR图像与大体标本剖面做对照分析,使用移水法测量坏死病灶的体积;用计算机软件分别测量CT和MR图像上坏死病灶的体积,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CT、MRI和大体标本所测得的病灶体积行统计学比较.对行CT扫描确定的未发生
目的 探讨MRI诊断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损伤性改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治疗的女性SUI患者及3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盆腔MRI表现并对比分析,观察女性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特征.SUI患者尿道中段韧带形态改变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女性尿道中段的支持韧带包括尿道周围韧带(1条)、耻骨尿道韧带(2条)、尿道旁韧带(2条)和尿道下韧带(1条),韧带在
随着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特别是CT和MR技术也随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在腹部脏器检查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入。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CT及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混合型肝癌的CT和MRI表现.18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特征.结果 18例行CT检查的患者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15例),并有淋巴结肿大(5例)、血管侵犯(7例)、卫星灶(5例)、假包膜(9例)、肝内胆管扩张(1例)等恶性肿瘤的特征;5例行MR检查的患者平扫T1WI
目的 运用DTI初步探讨无创评价活体椎间盘纤维环退变.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腰椎门诊就诊行腰椎MR检查患者,排除脊柱畸形、肿瘤及相关手术患者,共纳入研究对象88例,年龄16 ~63岁,平均(37±13)岁.对研究对象进行快速自旋回波及平面回波成像.剔除磁敏感重的图像,共获得428个椎间盘,测量其平均扩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并获得其纤维环成像图,根据纤维环示踪图(FT
患者女,31岁.因头痛并自发性呕吐5次、昏迷18h,于2010年12月5日就诊,既往有头晕、头痛反复发作2年.体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c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强;膝径反射正常.影像检查:CT示:左侧脑室前角区有一密度不均匀增高肿块,考虑合并瘤内卒中,大小约3.9 cm ×3.6 cm ×4.2 cm,CT值76 HU,周围有低密度带,左大脑半卵圆区有结节状高密度病灶
期刊
目的 探讨利用MR DWI评价不同生理状态下涎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30例涎腺功能正常的鼻咽癌患者行DWI EPI扫描,b值取0、400、600、800、1000s/mm2.先于静息状态下对腮腺及颌下腺各扫描1次,然后给患者含服维生素C 100 mg×6片,于酸刺激状态下重复对腮腺扫描7次,每次间隔18 s.比较静息状态下腮腺和颌下腺ADC值的差别,以及酸刺激前后腮腺ADC值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
为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激励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发扬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精神,1994年,经科技部奖励办注册设立吴阶平一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吴杨奖以其科学、严格的评选程序和严肃、认真的评审态度确立了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声誉和地位,成为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努力争取的一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