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zi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无论是在当时中国革命的进程当中,还是对当今党的群众路线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毛泽东群众路线重要的理论根源,贯穿于整个群众路线的始终,也为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通过总结与归纳,更深刻的理解马哲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过程和方法,从中得到对现今如何完善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一些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哲学基础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仅提出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而且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概括地说,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观点,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一切为了群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一切工作中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就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议论中发现问题,如此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实行正确的领导。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观点,而且是党科学领导人民群众的科学工作方法。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不仅以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根本前提,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领导和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包含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基于这些原则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是科学的,必然是能够指导我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胜利的。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1.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旧哲学中抽象的人现实化,确立了实践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将实践理解为人的本质。它指出,现实的人首先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生存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物质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从事这一活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则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933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所讲的调查,实际上含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思想。他还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时毛泽东已然把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联系了起来,表明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形成。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问世,是群众路线理论成熟的又一条件。在这篇著作中,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矛盾运动的具体分析,全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都使认一识提到一更高阶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从而把群众路线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为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
  2.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群众观的具体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指出人民群众参与创造自己历史的这种巨大作用是任何个体作用都无法比拟的,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还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活动主体、创造主体,更是社会生活的价值主体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作用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提出了群众是真正铜墙铁壁的著名观点。毛泽东同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善于总结群众的斗争经验,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始终贯穿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斗争实践中向群众学习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发挥和发展。
  3.群众路线与认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社会实践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透过现象对社会实践进行本质性的理解、把握,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通过对毛泽东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细致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核心,这三种哲学基础贯穿于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始终,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美典范。正是基于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学习与贯彻毛泽东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将二者有机的与当今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P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6-30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P9-15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P10
  [5]张本林.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本质规定及内在联系.学习与实践.2007,(1).
  作者简介:
  侯佳彤,女,1991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13级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群众精神文化发展和知识普及、团结凝聚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央“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的号召下,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局面,群众文化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各阶层群众的热情参与下,进入了一个新形势。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群众文化成为其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一环
摘 要:社区网格化管理在空间地域上对社区划分和整合,是社区管理上的创新。了解分析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取得成效及出现的问题,可以更好的研究出解决方案和发展途径,有益社区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社区;实践;探索  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一种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社区管理辖区划分成单元网格,在统一的城市管理和数字化平台上,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实现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管理形式
摘 要:关于“多余人”这个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的一种译稿中就出现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的两句:有人远在他们之外,像多余的东西茕茕孑立。后来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文学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诸多传统的主题,“多余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同创世英雄
摘 要:不论是哪一个时代的、哪一个国家、民族的歌剧,宣叙性段落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分段式歌剧中,主要以宣叙调与咏叹调为主,而在连续式类型的歌剧中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宣叙性段落。在20世纪,在相当大一部分新音乐的歌剧中,不管是接近分段式歌剧还是连续式歌剧,甚至是某些个性突出自成一体的歌剧,一般来说,宣叙性段落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宣叙性段落不仅是歌剧音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在歌剧
摘 要:本文围绕“互联网+”时代出租车的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讨论,利用 聚类算法,建立起讫点 模型,结合空车出行模型,求解不同时空出租车资源的“供求匹配”程度。  关键词: 聚类算法; 模型;空车出行模型  1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B题,是关于“互联网+”时代出租车资源配置问题。题中要求搜集相关数据,根据实际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合理的指标,分析不同时空出租车资源的“供求匹
摘 要:保护个人信息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现在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个人信息的保护在我国同样不容乐观,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或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并予以出售、非法提供,使得公民的权利尤其是隐私权被严重的侵犯,扰乱社会秩序。本文首先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完善建议  
摘 要:新闻可视化发展历程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绘画、设计、图形、描绘的产生为新闻可视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人类的测量、记录消息、传播、文字的出现,同一时期新闻可视化也同时产生了。  关键词:新闻;可视化  1 新闻可视化思想的起源(15世纪—17世纪)  在15世纪到17世纪中期是新闻可视化探索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标志着可视化思想的萌芽。在欧洲晚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还有文艺复兴的发展使得人文
摘 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只有结合具体工程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规、条例的要求,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人们对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布局自然、安全性高和低成本高环保的建筑要求。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一、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与研究  (1)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一般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工期在10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