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石,无论是在当时中国革命的进程当中,还是对当今党的群众路线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毛泽东群众路线重要的理论根源,贯穿于整个群众路线的始终,也为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本文着重阐述了在毛泽东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通过总结与归纳,更深刻的理解马哲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过程和方法,从中得到对现今如何完善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的一些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哲学基础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仅提出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而且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概括地说,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观点,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一切为了群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一切工作中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就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议论中发现问题,如此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实行正确的领导。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观点,而且是党科学领导人民群众的科学工作方法。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不仅以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根本前提,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领导和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包含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基于这些原则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是科学的,必然是能够指导我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胜利的。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1.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旧哲学中抽象的人现实化,确立了实践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将实践理解为人的本质。它指出,现实的人首先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生存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物质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从事这一活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则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933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所讲的调查,实际上含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思想。他还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时毛泽东已然把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联系了起来,表明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形成。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问世,是群众路线理论成熟的又一条件。在这篇著作中,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矛盾运动的具体分析,全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都使认一识提到一更高阶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从而把群众路线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为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
2.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群众观的具体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指出人民群众参与创造自己历史的这种巨大作用是任何个体作用都无法比拟的,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还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活动主体、创造主体,更是社会生活的价值主体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作用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提出了群众是真正铜墙铁壁的著名观点。毛泽东同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善于总结群众的斗争经验,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始终贯穿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斗争实践中向群众学习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发挥和发展。
3.群众路线与认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社会实践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透过现象对社会实践进行本质性的理解、把握,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通过对毛泽东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细致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核心,这三种哲学基础贯穿于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始终,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美典范。正是基于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学习与贯彻毛泽东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将二者有机的与当今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P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6-30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P9-15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P10
[5]张本林.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本质规定及内在联系.学习与实践.2007,(1).
作者简介:
侯佳彤,女,1991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13级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哲学基础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仅提出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而且在党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概括地说,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观点,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一切为了群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一切工作中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共产党人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就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群众议论中发现问题,如此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实行正确的领导。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观点,而且是党科学领导人民群众的科学工作方法。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是因为它不仅以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根本前提,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领导和群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包含了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基于这些原则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是科学的,必然是能够指导我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胜利的。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1.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旧哲学中抽象的人现实化,确立了实践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将实践理解为人的本质。它指出,现实的人首先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生存的需要是第一位的,物质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从事这一活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则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933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里所讲的调查,实际上含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思想。他还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时毛泽东已然把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联系了起来,表明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已经形成。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实践论》问世,是群众路线理论成熟的又一条件。在这篇著作中,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矛盾运动的具体分析,全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都使认一识提到一更高阶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从而把群众路线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为毛泽东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
2.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群众观的具体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指出人民群众参与创造自己历史的这种巨大作用是任何个体作用都无法比拟的,列宁也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还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活动主体、创造主体,更是社会生活的价值主体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作用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提出了群众是真正铜墙铁壁的著名观点。毛泽东同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善于总结群众的斗争经验,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始终贯穿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斗争实践中向群众学习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发挥和发展。
3.群众路线与认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社会实践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透过现象对社会实践进行本质性的理解、把握,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通过对毛泽东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细致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核心,这三种哲学基础贯穿于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始终,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完美典范。正是基于此,我们更应该认真地学习与贯彻毛泽东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将二者有机的与当今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P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P6-30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P9-15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P10
[5]张本林.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本质规定及内在联系.学习与实践.2007,(1).
作者简介:
侯佳彤,女,1991年8月,天津师范大学,13级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