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米:中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选择”上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u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请一位老朋友提个问题,我们好久没见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吉米,希望你的问题客气一点。”3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快结束时,大会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打破由主持人挑选提问者的惯例,亲自点名,把最后一个提问机会留给了老朋友——CNN北京分社社长、首席记者吉米·福罗库兹。
  “我们认识20多年了,当时,她是一名年轻的外交官,我当记者的时间也不长。”20多天后,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吉米如是说。他和傅莹虽然见面不多,但时常通电话,“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意见分歧,但是基本上能谈得来,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兴趣——外交和国际事务。”
  在那次新闻发布会上,吉米提了一个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傅莹说:“我与一些国家接触,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现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难,不比中国的困难小,但是没有听说他们要改变自己的政治制度,要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中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正确道路,而且正在取得成功,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对这个回答,吉米感到“满意”,值得进一步探讨。他不只对这一个回答满意。当有记者问到环境污染问题时,傅莹说:“我家也有两个口罩,我女儿一个,我一个。”吉米对此评价是“很人性化”,“中国的官员要更多地展现出人性化的一面,避免一些套话、官话。”
  吉米是中美建交后最早的驻中国记者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两会对外媒开放,就开始参与两会报道。教育、医疗、贫富差距……他的关注点总能切中要害。
  吉米的办公室很局促。摆在房间对角线上的办公桌——一张中国老式四腿高脚桌,把办公室分成两部分,里面的三角区是休息区,外面的三角区摆放了两把木椅子。这些桌椅都已跟了他20年,连同窗台上的10多尊毛泽东、周恩来、列宁等人的塑像,以及七八个有三四十年历史的钟表,都是他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淘来的。与这些充满历史感的陈设比起来,窗外则是另一番景象。办公室地处北京东二环建国门桥东北角,透过窗户正好能看见CBD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是如何拔地而起的。鲜明的时代对比,让他对中国寄予厚望,“中国会很快壮大,不光从实力,而且从内心。”
  北京是他的福地
  形容吉米,有3个词组不可少:菲律宾人、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当了30多年美国记者。1971年,20岁的吉米与另外14名菲律宾青年学生受邀来到中国参加交流学习活动。没想到,这次出国有去无回。因为反对菲律宾时任总统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吉米被勒令不得回国,在中国开始了流亡生活:在湖南种水稻、喂猪,在山东帮人捕鱼……攒下了一些积蓄后,1974年他又回到了学校,先是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后在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历史。“历史和我的兴趣——新闻能够联系起来,想当中国问题专家,了解中国历史很重要。”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美国媒体陆续在北京开设分社。1982年,吉米大学毕业,成了美国《时代》周刊北京分社的一名记者。2001年,他又到了CNN。
  回顾30多年的记者生涯,吉米说,起初他的工作既简单又困难。外国媒体的采访往往由中方组织,“两会将在几月几日开幕”就可以成为外媒关于中国时政的最重量级报道。“没人通知我们开会的日期,更不用说会议的内容,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猜。有时,我们还会看谁跟领导人坐得近,猜测谁会升迁。”在吉米的印象中,最初参加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一般就念念稿子,20分钟左右,发布完新闻就结束,不回答问题”。
  那时,吉米的采访机会和能做的报道少之又少。“住什么地方是指定的,出去活动也有指定的工作人员陪着。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躲着我们。最早的报道主题是北京烤鸭、中国熊猫,中国没有广告、没有送比萨的,这些都是可以当新闻写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发布会越来越密集,老百姓也越来越愿意接受采访,“与中国人交朋友比较容易了,选题多了”,外国媒体报道中国的敏感问题也多了。2008年,中国网友指责CNN对西藏暴力事件存在不实报道, 为此义愤填膺,“做人不能太CNN”成为当年的流行语。对此,吉米说:“中国人有权利对我们的报道做出评价。但我也希望大家不以个别报道来判断CNN的所有报道。”他把中国比喻成一幅马赛克画,每个故事、每个报道就像其中的一块,要想看清楚马赛克画整体传达出的信息,必须站得远一些。
  吉米说,北京是他的福地,不但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成就了他的姻缘。吉米的妻子也是菲律宾人,她到北京探亲时认识了吉米。他们有一双儿女,男孩24岁,在美国洛杉矶半工半读,女孩22岁,刚大学毕业,也在美国当记者。“有时候,我半开玩笑地和她说:‘你应该学法律或是商业,当记者很辛苦,也不会发财。’但她不听话,可能或多或少也受到我的影响。她经常跟朋友们说:‘我爸爸采访过姚明。’”
  接受国新办邀请,给官员做培训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中国40多年了,您觉得,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吉米: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算是个奇迹。但是对我来讲,更值得称赞的是社会变革。我来的时候中国还处在“文革”时期,一开始还觉得挺新鲜,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别,也几乎没有腐败。现在的中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很多东西是40多年前想象不到的。我觉得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选择”两个字上,你可以选穿什么样的衣服、交什么样的朋友、住在哪个地方、做什么样的工作等等。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环球人物杂志:您在提问时,问到了关于改革的问题。作为一名中国问题观察者,您如何评价中国的改革进程?
  吉米:中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不少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希望能够继续中国现有的改革政策。但同时,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到了一个该改变的时候了,因为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说腐败、污染、社会公平、贫富差距等。中国未来应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社会公平和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上,不要光顾发展速度。我想,“美丽中国”也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个外国观察者,我只能等着看。
其他文献
1.外福来走进一家甜品店,选了靠窗的位子坐下来,边喝饮料边往窗外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