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带来档案事业三大发展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一页。1979年12月,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批转的《区委办公室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几点意见》决定:区委恢复档案科,建立档案馆,编制暂定4人。档案科、馆是一套机构、两个名称。既是区委的机构,也是区政府的机构,由区委办公室主任领导。
  1983年10月,档案科(馆)成为独立机构,隶属中共东城区委。
  1985年11月,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调整档案工作领导体制成立区档案局的通知》决定:“成立东城区档案局。区档案局既是区委机构,又是区政府直属机构,列入区政府编制序列,日常工作由一位副区长领导。区档案馆归口档案局管理,与区档案局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区档案局成立后,原来的区档案科即行撤销”。
  1986年12月,档案局(馆)开始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最初只设档案管理科、业务指导科和办公室,定编8人,1992年扩编为20人。
  在1995年的机构改革中,区档案局被列入政府序列,并在内部增设了法制科、编研科和教育培训科,人员定编24人。1998年,随着关藏档案数量的增加,区编办在《关于为区档案馆增加事业编制的批复》中为档案馆增加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名,使局(馆)人员编制达到26名。
  2001年,根据区编办《关于东城区档案局转为事业单位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档案局“三定”方案的批复》精神,区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转为区委、区政府直属相当于正处级事业单位。合署办公后,档案局仍为区政府负责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履行全区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职能,隶属区政府管理。
  2004年,档案局馆与全区党政机关一道纳入工资规范管理单位。
  2008年,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各区县党校、区县档案局(馆)、党史研究部门等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的通知》精神,档案局馆干部又跨入了“参公”的行列。
  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东城区档案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档案事业从沧桑走向辉煌。30年间的三次变
  革,促进了档案事业的三大发展。
  
  第一次变革:档案新馆的建设,使全区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利用服务水平迅猛发展。
  
  从1979年恢复档案科、成立档案馆到1983年科(馆)成为区委独立机构,直到1986年档案科升格为档案局后开始设置内部机构,档案科、局、馆的人员编制仅为8人,位于半地下的档案库房仅有5间,面积不足100平方米,馆藏档案不到20000卷。兰台人的自赋诗《兰台颂——献给东城区档案局成立20周年》中写道“忆当年,地下库房潮湿暗,档案沉睡不见天。五节柜、占地宽,手工检索慢又烦。档案利用廖无几,档案法制薄又淡。人员办公条件差,档案保管环境烂。手摇铅字打印机,现代管理无从谈。”就是当时我区档案保管环境和工作条件的真实写照。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后,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档案事业的投入,投资360余万元在外交部街建成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面积2776平方米的档案馆新馆,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按照《档案馆建筑规范》建设的地市级档案馆,在北京的18区县也是首屈一指。《档案法》的实施和档案保管条件的改变,使档案馆的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其中的馆藏真迹——邓小平同志1983年9月为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堪称我馆的“镇馆之宝”。
  1996年,东城区档案馆跨入北京市一级区(县)档案馆行列,馆藏档案数量翻了两番,档案利用条件不断改善。阅档室的宽敞明亮、接待员的灿烂笑脸,使档案利用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我们开展的工作日全天候接待、休息日预约接待、电话咨询、代查档案等服务项目,深受利用者好评。档案利用率最高时(1996年编史修志)年接待量达12009人次,利用档案38261卷次。1996年,区档案馆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不断在馆藏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上下功夫,以馆藏档案资料为依托、以弘扬优秀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馆藏潜力、不断拓展教育功能,先后举办《京城活雷锋——孙茂芳》、《走进东城四合院》和《档案就在您身边》等十几个展览,并开辟了网上展室。几年间,“教育基地”的网上展室接待网上观众2万多人次,流动展览下社区、入校园、上庙会、进书市,接待参观160多万人次,为东城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三次蝉联“北京市国家档案馆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第二次变革:法制教育科的设立,使各级领导的档案法制观念和社会民众的档案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1995年机构改革中,全区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幅削减,档案局馆却增设了法制科、编研科和教育培训科。根据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法制科和教育培训科后合并为法制教育科。在我国档案法制建设逐步走向正轨的新时期,法制教育科的设立,为全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1996年,全区81个处级立档单位实现达标升级“满堂红”。区档案局紧抓机遇、创造条件,采取六种形式向各级领导进行档案法制宣传。一是向区长办公会汇报档案工作;二是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档案法》;三是区人大(或其专业委员会)安排档案法制学习;四是区属各单位领导班子每年至少学习一次《档案法》,研究一次本单位的档案工作;五是在“两会”会场举办展览,向各级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工作;六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档案工作。此间,档案工作和档案知识的社会宣传活动也蓬勃展开。利用各种纪念日(如:学雷锋日、档案法宣传日、宪法宣传日)在东单北大街、北京站前广场、地坛公园等繁华地区,以及街道和社区举办的大规模宣传活动中,采取发放宣传材料、接待档案咨询和举办“档案知识”、“家庭档案”讲座等形式向社会民众广为宣传。档案馆制作的展览《档案就在您身边》,从“国家档案”和“家庭·个人档案”两个层面,向社会公众介绍档案知识、档案内容及档案工作情况,使其了解档案的作用,扭转了大多数人认为的档案就是“人事关系”的偏见,感受到档案就在眼前、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大力开展档案法制和档案知识宣传的同时,区档案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每年与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区政府法制办联合组成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档案执法检查。检查中,我们坚持“四个结合”(即:行政执法与业务指导相结合,执法检查与升级复查相结合,单位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检查结果与双先表彰相结合),体现“三个注重”(即:在检查的组织领导上注重力度;在检查的标准上注重明确;在检查的程序上注重规范)。在全区各立档单位普遍自查的基础上,对重点单位进行抽查,对存在问题较多单位当场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并及时进行跟踪检查,促使这些单位的档案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三次变革:数字档案馆建设,推动了档案科研工作和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东城区的档案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管理到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历程。2002年6月,区档案局成立了信息技术科,加快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科研的步伐。经过三年的努力,档案信息化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两网一库一站”式(即:“两网”指内部局域网与区政务专网,并实现了互联互通;“一库”指区档案目录中心基础数据库;“一站”指东城档案信息网站)的格局,在馆藏存量档案目录数字化工作中,已涵盖全部案卷级目录和部分文件级、专题级目录。在增量档案目录数字化工作中,制作了档案目录的录入系统,统一了档案目录数据标准,为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东城区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基于区政府电子政务平台,通过网络环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高度整合、统一管理和分级利用。区数字档案馆包括:档案资源采集与管理、数字档案管理、数字档案馆内部利用、数字档案馆对外服务、局馆网上办公、触摸屏查询、LED信息发布和数据迁移等八个系统,各系统依托区电子政务网络环境,构建区数字档案馆业务平台,形成连接市、区两级的档案信息网,实现全区电子文档一体化、资源采集网络化、档案管理数字化、利用服务多元化。
  基于区电子政务平台的数字档案馆的实现,为全区档案资源的采集提供了网络化渠道,提高了采集的时效性;网络化工作环境,便于档案资源的管理,明确了档案利用对象的类别及可访问档案资源的范围,进一步提升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局馆的科研项目《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档案管理研究》就是数字档案馆应用的一个典型范例。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档案的管理,实现了“树立一个理念、建立二个网库、探索三种模式、实现四个转变” 的最终目标,树立了前端分散管理、终端集中控制的新理念,建立了档案资料信息网和档案信息数据库,通过探索档案实体分散保存、档案信息集中管理、档案利用网络共享的新模式,实现了收集方法从实体分散到信息集中、管理方式从静态无序到动态规范、管理手段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模式、利用服务从单一被动等待到全方位主动出击的转变,让四合院档案在东城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和危旧房改造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局馆的两个科研项目《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数字档案馆总体框架和实现技术研究》和《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档案管理研究》先后荣获北京市档案科研成果二等奖,其中《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数字档案馆总体框架和实现技术研究》荣获国家档案科研成果二等奖。
  回眸过去,岁月峥嵘,硕果累累。30年不平凡的道路走得步履坚定,扎实稳健。
  展望未来,百舸争流,前景辉煌。我们将为实现《东城区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计划》提出任务目标奋力拼搏,再创佳绩。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档案局(馆)
其他文献
今年,是绍棠先生逝世十周年。  3月12日上午,记者采访通州区档案馆“刘绍棠文库”,有幸随同参加了通州区档案馆、绍棠先生夫人曾彩美女士及亲属子女进行的扫墓活动。参加这次扫墓的有通州区档案局馆长苏光兴、党组书记罗文路、副局馆长李树森和著名作家丛维熙,还有绍棠家乡的有关负责人和部分学生代表。  绍棠先生墓地坐落在他的家乡西集镇儒林村。在政府和乡亲们的支持下,通州区档案局馆早已将墓地修葺一新,使曾彩美女
顺义区档案馆五一黄金周期间向社会开放  为丰富市民假日生活,由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区档案馆共同主办的《顺义区“十五”辉煌成就展》在五一期间向社会开放,档案馆以优质的服务迎接了每一位参观者。(顺义区档案馆)    朝阳区档案馆编研成果得到区领导肯定  依据馆藏编写的《朝阳区委常委会议回眸》得到区委书记的充分肯定,要求区委有关领导阅读、研究,并强调  “研此对安排好、记录好常委会有帮助,对强化意识有
在当代各种各样信息载体中,期刊独具特色。因为它出版形式多样,刊载内容广泛而多彩,所以它受到各类读者的广泛欢迎与爱戴。实践证明,期刊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信息工具,无疑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知识宝库。    一、档案核心期刊    档案期刊属于专业性期刊的一种,“文革”前是一枝独秀,只有《档案工作》一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档案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初具规模。据19
一、奥运档案工作的基本特点    1、广泛性。奥运档案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全区绝大部分单位都有奥运档案产生。根据档案的形成特点和规律,在保证档案完整和有机联系的基础上,区档案局将奥运档案划分为十五大类,即组织协调、工程建设、环境整治、安全保障、赛事、窗口服务、志愿者服务、新闻宣传、文化活动、信息保障、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和其他等类,涵盖了奥运会全过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阶
自2003年底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成立至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指挥部办公室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在全力组织建设精品奥运工程的同时,提出了争创一流档案工作的工作目标。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几年来,指挥部办公室各部门团结协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了本机关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30000余件室藏档案见证了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奥运工程建设的峥嵘岁月,记
董化斌:(丰台区档案局局长)农村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都做出了重要部署,区委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我刚到档案部门工作时间不长,在这个问题上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重视农村档案资源,提高对农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认识一是要跟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实施“三同步”二是要加大对三农档案工作的投入  第二,要加强农村档案
2017年,北京市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和中高考改革,新改革理念要求更加突出学生优势,尊重学生个性,支持学生多元发展,让学生有更多学习选择;使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动力,确立职业志向,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学校需要整合多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生涯发展课程和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思考和发展。因此,近年来,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在学生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上进行了较为深
2008年10月,奥运圣火刚刚熄灭,我接到了参加北京奥运档案整理突击队的任务。带着为奥运做贡献的渴望和激情,我加入到突击队行列之中。    争分夺秒地工作    2008年9月16日,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落下帷幕时,奥运档案工作开始进入倒计时。我们突击队的任务是帮  助各奥运组织机构在10月底前,完成向北京市档案馆移交奥运档案的任务。当时,距离这一目标已不到一个月了,我们每个队员都意识到时间的
【摘 要】数学实验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解决中职生厌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中职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指数函数教学为例,从课时教案、实验报告、教学检测、数学实验学案四个方面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数学实验设计在教学过程之中,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让数学实验呈现其价值。  【关键词】数学;数学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
“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师生之间往往需要通过远程网络进行教学,微课是网络教学中非常实用的一种方式。在师生通过网络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技术问题使教学过程受到干扰。如学生在讨论时录入文字慢,无法正常与教师沟通,学生上传的作业拍得模模糊糊,甚至图片方向还是倒着的……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帮助教师、学生解决这些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的技术问题,使师生之间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