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第一天,我们班来了一个“怪孩子”,从进校门起就不停的哭闹,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任何人都劝不住。他妈妈走后,老师去招呼他,他对老师拳打脚踢,不招呼他,他就在地上满处打滚,直至搞得筋疲力尽了才停止哭闹。
我向他妈妈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他妈妈说,这孩子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乱发脾气,砸东西,甚至自残,他爸爸脾气也很暴躁,因此孩子经常挨打,可是不但没有好转,脾气反而越来越差了,老师,我们是没有办法了,就看你们能不能教育好他。
听了他妈妈的话,我的心非常沉重。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一天午饭,却发现他吃饭时要背对着老师和小朋友,把头埋得紧紧的,不允许老师和小朋友看他,否则,他宁可不吃饭。他上课时不发言,不插嘴,就连老师和他说话,他都怕得要命,更别说和小朋友交往了,班里的一切活动似乎都与他无关,整天都是一个人呆呆地坐着。
一天下午,语言活动时,我请他指出自己的五官,没想到全班小朋友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他不会!”我心里不由得一紧,走过去蹲在他的跟前,拉着他的手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你一定会,是吗?“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走了上去。虽然动作有些慢,但他指得很正确,我和全班小朋友齐声鼓励他,哟,“你真棒”!这时的他虽有些腼腆,脸上洋溢着被赏识后的自信和快乐。
这以后,我发现他的目光时时追随着我,不时看着我笑。当我回头望他时,他便立刻羞涩地低下头。又过了一天,吃完午点后,我在活动室转了几圈,发现他的桌子上沾了好多面包油,看见他用自己的袖子在擦,我连忙问?你干吗用袖子擦呢?要讲卫生,他偷偷看了我一眼,没理我,我便拿抹布去擦,顺口说了句:“真难擦呀!”没想到他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我心头一热,多可爱的孩子,他开始和我沟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有意识的接近他,跟他聊天,陪他搭积木,不时的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小脸,组织活动时常常让他回答问题。每当他有进步时,我都带领全班鼓励他 “你真棒”!
慢慢的,我发现他有了显著的变化。配班老师也很惊奇:“‘怪孩子’这两天变得活泼起来了,开始参加游戏,和小朋友一起玩了。”老师还教他走高跷,他特高兴,脸上露出了一丝丝微笑。他妈妈高兴地对我们说:“这孩子最近特别喜欢上幼儿园,每天都催着我早点送他,说要当第一名。”
如今“怪孩子”不怪了,事实说明,孩子的心灵深处渴望得到成人的爱,儿童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赞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显然是教育不好孩子的,特别是性格倔强的孩子,因为儿童最能敏锐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儿童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赞赏则是激发儿童内心张力的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在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中逐渐认识了自我,从而树立自我意识,培育自主精神,增强自信心,这些可贵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儿童时期因为受到老师的赞赏,哪怕偶然一次,从而找到自我,恢复自信,发掘潜能,后经不懈努力,终成大业的人不乏其例。如赏识教育摸式的创造者周弘,能把天生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的海伦、凯勒”,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启迪,赏识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具有极大的感召作用,它就像一缕缕柔和灿烂的阳光,一滴滴晶莹剔透的甘露,催开了无数人才的花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我们教师把这温馨阳光洒向每一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俗话说,好孩子不是天生的,是夸出来的,这话不假,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发现,在学说话,学走路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学说话时,孩子再迟父母从不抱怨,会说“贵人语迟”,会不断地鼓励赞赏,学走路时,孩子摔跤再多,父母从不嘲笑,给予的是坚持不懈的帮助,结果,每位幼儿都学会了说话,走路,原因是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会赏识每位幼儿,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无论他们取得的进步是多么微小,幼儿的成长的确需要赏识教育,虽然不是针对那些所谓的“笨孩子”、“坏孩子”提出来的,但它的实质就是承认差异,不怕失败,人的精神生命中最自然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并及时发现其优点和长处,抓住不放,甚至可以“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让孩子踏着爱和赞赏的基石,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我向他妈妈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他妈妈说,这孩子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乱发脾气,砸东西,甚至自残,他爸爸脾气也很暴躁,因此孩子经常挨打,可是不但没有好转,脾气反而越来越差了,老师,我们是没有办法了,就看你们能不能教育好他。
听了他妈妈的话,我的心非常沉重。从那以后,我特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一天午饭,却发现他吃饭时要背对着老师和小朋友,把头埋得紧紧的,不允许老师和小朋友看他,否则,他宁可不吃饭。他上课时不发言,不插嘴,就连老师和他说话,他都怕得要命,更别说和小朋友交往了,班里的一切活动似乎都与他无关,整天都是一个人呆呆地坐着。
一天下午,语言活动时,我请他指出自己的五官,没想到全班小朋友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他不会!”我心里不由得一紧,走过去蹲在他的跟前,拉着他的手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你一定会,是吗?“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走了上去。虽然动作有些慢,但他指得很正确,我和全班小朋友齐声鼓励他,哟,“你真棒”!这时的他虽有些腼腆,脸上洋溢着被赏识后的自信和快乐。
这以后,我发现他的目光时时追随着我,不时看着我笑。当我回头望他时,他便立刻羞涩地低下头。又过了一天,吃完午点后,我在活动室转了几圈,发现他的桌子上沾了好多面包油,看见他用自己的袖子在擦,我连忙问?你干吗用袖子擦呢?要讲卫生,他偷偷看了我一眼,没理我,我便拿抹布去擦,顺口说了句:“真难擦呀!”没想到他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我心头一热,多可爱的孩子,他开始和我沟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有意识的接近他,跟他聊天,陪他搭积木,不时的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小脸,组织活动时常常让他回答问题。每当他有进步时,我都带领全班鼓励他 “你真棒”!
慢慢的,我发现他有了显著的变化。配班老师也很惊奇:“‘怪孩子’这两天变得活泼起来了,开始参加游戏,和小朋友一起玩了。”老师还教他走高跷,他特高兴,脸上露出了一丝丝微笑。他妈妈高兴地对我们说:“这孩子最近特别喜欢上幼儿园,每天都催着我早点送他,说要当第一名。”
如今“怪孩子”不怪了,事实说明,孩子的心灵深处渴望得到成人的爱,儿童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赞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显然是教育不好孩子的,特别是性格倔强的孩子,因为儿童最能敏锐感觉到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儿童自身言行作出价值判断的依据,赞赏则是激发儿童内心张力的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在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中逐渐认识了自我,从而树立自我意识,培育自主精神,增强自信心,这些可贵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儿童时期因为受到老师的赞赏,哪怕偶然一次,从而找到自我,恢复自信,发掘潜能,后经不懈努力,终成大业的人不乏其例。如赏识教育摸式的创造者周弘,能把天生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的海伦、凯勒”,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启迪,赏识教育在教学工作中具有极大的感召作用,它就像一缕缕柔和灿烂的阳光,一滴滴晶莹剔透的甘露,催开了无数人才的花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我们教师把这温馨阳光洒向每一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俗话说,好孩子不是天生的,是夸出来的,这话不假,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发现,在学说话,学走路阶段,孩子进步最快,学说话时,孩子再迟父母从不抱怨,会说“贵人语迟”,会不断地鼓励赞赏,学走路时,孩子摔跤再多,父母从不嘲笑,给予的是坚持不懈的帮助,结果,每位幼儿都学会了说话,走路,原因是父母总是用最得意、最欣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因此作为教师应当学会赏识每位幼儿,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无论他们取得的进步是多么微小,幼儿的成长的确需要赏识教育,虽然不是针对那些所谓的“笨孩子”、“坏孩子”提出来的,但它的实质就是承认差异,不怕失败,人的精神生命中最自然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并及时发现其优点和长处,抓住不放,甚至可以“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以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让孩子踏着爱和赞赏的基石,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