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材走进名著名篇摭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高考作文的特定作者是阅卷老师,如果要想得到满意的分数就要选择打动阅卷老师的题材。阅卷老师都是成年人,经验丰富,阅读面广泛,所以考生作文选择名著名篇的题材,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就能得到很高的分数。
   走进名著的思路有三:一是对名著的细节进行合理扩展。根据主题需要对名著的某个精彩的细节进行扩展,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生动的故事。二是对名著的结局进行创新性续写。借助名著的详知性信息和典型情节,就其结尾进行扩展赋予一种新的意义。第三是对一个或多个典型人物进行抒情或说理。所谓“多个任务”一般是指三、四个左右,期间要有内在联系,即都要围绕主题和话题。
   这些名著有:《三国》《水浒》 《西游》《红楼》《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家》《鲁迅小说》 《神曲》《唐·吉诃德》《浮士德》 《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名著大约每个同学都知道一些,作文中只要应用一点就会使文章不同凡响。
   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有考生写《相逢是一种偶遇——现代西游记》,写《八戒破产记》;2004年考“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个话题,有考生写《孙悟空再打白骨精》,考“遭遇挫折放大痛苦”这个话题有的考生也用到了取经故事;2005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的满分作文中《没有了妖魔的取经路》也绝妙地化用了取经的故事。《三国演义》故事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运用这个材料的也很多,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就有不少像《三国英雄开会》 《赤兔之死》 《三国演“异”》这样的佳作;2003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也有《孔明挥泪斩马谡》等好文;2004年“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关羽之恨》;2005年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则有《马谡日记》等。另外运用较多的名著就是《红楼梦》,如:《送玉僧妙语如珠解心结 贾宝玉思前想后出家门》(2002年“心灵的选择”)、《宝钗鸣冤》(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薛宝钗魂断大观园》(2004年福建“人物或文学形象”)、《晶莹雪 寂寞林》 (2005年福建卷“圆形与星形图”)、《花气袭人》(2005年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等。
   走进名篇也是使自己的思路马上进入题材的好办法。旧瓶装新酒,可以写故事新编,可以就名篇评论,借名篇抒情,可以化用名篇的意境写散文,方法不一。可以走进的名篇主要是写你熟悉的名篇,也可以是你学过的名篇,能背下来的名篇,这些名篇要有张力,要是经典,有再创造和多角度分析、解读的可能性。
   这里主要谈谈课本上的名篇。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经典,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写作的最好素材。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学生无暇阅读太多的课外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就不会赢得理想分数。因为我们12本还有掌握的最熟的材料——初中高课本。课文作为第一手材料,一定要把他们作为高考作文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考试的时候可以先回想学过的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可以与实体建立联系。
   课本篇章大多数都是一些经过几代人筛淘的经典作品,有着很深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他就像一大批品质很高的原材料,可以让我们加工和再创作。很多同学关注了这笔财富,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幸福者》 (2004年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孔雀东南飞〉新传》(2004年江苏卷: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愚公移山吃官司》(2005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都是取材于我们最为熟悉的课本材料。
   利用课本名篇做文章,关键在于立意要新,要旧瓶装新酒,要有化腐朽为神奇,要善于挖掘新的表现角度。
   比如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收藏古典——〈红楼梦〉》:
   《三国演义》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池,纵横捭阖之心;《水浒传》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西游记》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事,伸张正义,斩妖除魔之心。独《红楼梦》写少男少女之事。小小女儿国里,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流淌青春。故于茫茫书海,我收藏心中的最美——《红楼梦》。
   把四大名著恰如其分的引入作文中,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提高了作文的档次,自然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付明忠,教师,现居吉林梅河口。
其他文献
聋子捻羊毛的时候我从未看到过他的脸,只有直立立的头发,俨然草般竖立在他头顶。他的头发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黄、红、灰这些颜色混搅在一起的发丛,阳光射在他微微前倾的头上,我眼里便出现混浊的,模糊的,很难形容的一片。捻羊毛的聋子,除了他的双手,整张身体都是凝固不动的。他身后的墙体污浊不堪,他的专注贴着墙上的石头缓慢地沉淀。很漫长的时光,羊圈高高的窗口上的太阳一直摇摆,没有任何一丝跌落或者倾斜的姿态
作文教学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和焦点话题。然而关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却难称为“百花齐放”。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研究倾向于思辨型、直觉型、经验型的“写论文”,而不是“做研究”。翻阅浩如烟海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的真情实感哪里来”之类的研究成果,总让人感觉到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学理不足,很难跟“学术”挂上钩。   下面评述的三篇论著,是从本年度硕士学位论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重点从研
我爱仰望蓝天,因此时常会看到飞鹰。它在空旷的天穹盘旋着,一层一层向上攀高,像圆舞曲,一章高过一章,直至最高音度。懵懂的我时常疑惑,天的那一边到底有什么,会使这些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终成为天边可望不可及的一个黑色小圆点?  鹰的飞翔是感人的。开始它只是在天空低低地盘旋着、徘徊着。可,渐渐的,它拼命地向四周划出完美的弧形,一圈又一圈,层层拔高,阶阶递进。那样的飞翔似乎永远不会停止,永远只有前进。那
传统方法教《史记》,百分之九十的语文老师应该是这么个教法:每篇文言文要是不给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要是不讲解出特殊句式通假字一词多义,那谁还敢放了这篇文言文!非要把它肢解零碎,使劲“填”到学生肚子里不可。为什么呀?不放心!不敢!高考指挥棒指哪里我们就往哪里冲!以往每周的语文课连早读加晚自习八九节课,语文老师可以有时间小火熬煮炖《史记》中的任何一篇5000字左右的什么《荆轲》《飞将军李广》。但是,新课
在一次以“积极自主思考,生动活泼参与”为主题的全国课堂教学文化研讨活动中,江苏省常州中学程代军老师执教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他授课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选用一个词说说看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整体印象。  学生的回答有:难、深、有哲理、精彩、迷茫、深奥……  第二环节:教师直接向学生展示自己给课文做的梳理:一部分是证据、证明;一部分是村庄、家园。  第三环节:教师让学生谈谈“文章有没有特别精
一  连续几年,都有教材选文增删引发新闻围观,尤其是删除一篇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教材编者不能给出让大多数人接受的理由,往往成为舆论焦点。  这些围观中有两个有趣的现象:  第一,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篇由教材编写者专门就某一篇选文的增删作详细解释,基本上都是网友的揣测和编者接受采访时的零星言论。综合网友揣测和编者零星言论,删除部分经典篇目的原因,要么主题思想对青少年来说“危险”,如《鲁提辖拳打
新教材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自己锻炼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语言文字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活动,此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
《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也是几易初中语文教材后的保留篇。然而,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待“愚公移山”,我认为愚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属愚人之举。  首先,困难太大,力量太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仅凭人力去搬掉它们,那比登天还难,即使有千军万马也奈何不了两座高耸入云,方圆几百里的大山。更何况愚公只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力量之微薄显而易见。正如愚公妻子所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
小说、戏剧等之类的作品,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细节是构成情节的“细胞”。一篇小说可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却不能没有场面和细节,否则就会失去形象性特质而走向抽象化、意念化。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看似漫不经心,实是独具精心的细微描写。黄政枢在《笔谈散文》中对杨朔的散文结构作了这样的比喻:“读杨朔的散文,像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意界深邃;读杨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