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育从教育理念上来说,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把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列入教学目的之中,并在实践中切实加以落实。学生即要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素质,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教育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升学率。正如孟国华老师所说的,应试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事情,但作为美术教育,不应该仅从应试这层面来进行教学。学生可能会去寻找速成的方法以走捷径,会猜题,揣摩院校会喜欢什么样的画法等。然而,竞争是激烈的!我们更应该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下功夫。不按照学习的规律来学习美术,不经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不具备真正扎实的写实功底,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夺魁,难!所以在此,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基础性知识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性知识能力的培养
面对高考时间的紧迫,形势所逼,有些教师或学生过于急噪,把基础性知识这一环跳过去。比如头像素描,不是先掌握头颅骨的基本结构框架,不是先学习头部大的几何形体的概括画法,不是先学习五官的最基本的形体结构关系及透视关系,而是直接进入头像写生,把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带到头像写生训练之中想慢慢解决。所以出现了学生训练了一两个月下来。诸如眼睛是球状的,画出来却是平面的,鼻子、头颅骨上的头发等总也立不起来这种状况,更别谈什么神态、情感了。这样反倒挫败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基础性知识的教学。按程序系统地去学习,掌握最基本的规律,这样才不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脱节、偏差与缺陷,成为营养不良者。那么既然是基础教育,素描头像是如此,其他学科也应如此,我们应寻找它们内在的规律与秩序以及自身系统性连带性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举一反三,把大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融入到每一堂课之中,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呈阶梯状,循序渐进的提高。
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及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注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万不可将“能力”的培养等同于“能手”的培养。绘画中观察方法的培养,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它们在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呢?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在个性上大胆表现,在思维方法上有所不同。比如写生中不同的是视点、不同的角度,所呈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等等。其次是鼓励学生平时多欣赏些好画。例如名家大师的作品,每天抽几分钟读读,提高自己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画画首先要懂得看画,才能更好的去表现画画;其次,还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相互探讨,好在哪?不好在哪?审美能力上去了,眼界高了,才知道如何去处理画面,才能画出更好的更有艺术性的东西。
三、高考学生应具备的关键几点
虽说最终高考成绩将决定着学生自己的一生命运,是人生一大转折点,明白这一道理并付诸实践的学生有,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毕竟自控能力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在学习中状态及态度波动非常大,这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考生切记以下几点:
1、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学改画,这是没用的,老师讲授的知识自己要通过在绘画中去消化,去吸收。哪怕你画得很少,但你是带着理解、带着思考去画的,你一定会进步而且进步的幅度不亚于那些模仿能力强而理解的少的人,死画是行不通的。
2、勤奋要强,积极向上。勤奋这点在速写中体现的尤为重要。每天都得画,而且每天都必须练习到10张以上,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飞跃。色彩、头像也是如此,正所谓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嘛!为什么说要强呢?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态度。你可以画得不好,但你一定要有变得更好的决心,并贯穿始终。高考就如战场,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敢,要有比别人强的决心。相比那些无所谓的学生,一定是进步最快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3、勤问老师,主动请教,态度谦诚。不要自个一味的自己画自己的,是好是坏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应怎样解决都不知道,老师主动教你,你就听,不讲你也不问,这是最不好的学习态度要好,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成绩,你画画的水平高低。
4、高目标,高起点。美术高考生更应该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文化成绩是美术高考生录取的大学基本保障;美术专业更要强,因为专业是美术高考生录取大学的前提。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灌输这一思想,让学生明白来干什么?要什么?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树立高目标,让学生为自己目标﹑﹑理想去长期努力﹑拼搏…
总之,我们的教育理念应体现出这样一种精神,即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一种审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对于老师老讲,更应创造性地制订训练方案,按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教学和训练;对于考生而言,按程序系统地去练习才是捷径,才能使你在不断变化的美术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孟国华主编美术高考试题《分析与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2、齐大任主编《艺术教育》艺术教育部编辑2006年第二期。
高中教育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升学率。正如孟国华老师所说的,应试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事情,但作为美术教育,不应该仅从应试这层面来进行教学。学生可能会去寻找速成的方法以走捷径,会猜题,揣摩院校会喜欢什么样的画法等。然而,竞争是激烈的!我们更应该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下功夫。不按照学习的规律来学习美术,不经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不具备真正扎实的写实功底,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夺魁,难!所以在此,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基础性知识能力的培养。
一、基础性知识能力的培养
面对高考时间的紧迫,形势所逼,有些教师或学生过于急噪,把基础性知识这一环跳过去。比如头像素描,不是先掌握头颅骨的基本结构框架,不是先学习头部大的几何形体的概括画法,不是先学习五官的最基本的形体结构关系及透视关系,而是直接进入头像写生,把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带到头像写生训练之中想慢慢解决。所以出现了学生训练了一两个月下来。诸如眼睛是球状的,画出来却是平面的,鼻子、头颅骨上的头发等总也立不起来这种状况,更别谈什么神态、情感了。这样反倒挫败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基础性知识的教学。按程序系统地去学习,掌握最基本的规律,这样才不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脱节、偏差与缺陷,成为营养不良者。那么既然是基础教育,素描头像是如此,其他学科也应如此,我们应寻找它们内在的规律与秩序以及自身系统性连带性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举一反三,把大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融入到每一堂课之中,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呈阶梯状,循序渐进的提高。
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及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注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万不可将“能力”的培养等同于“能手”的培养。绘画中观察方法的培养,基本技能的把握和审美观的形成等方面,它们在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呢?首先要有创造意识,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在个性上大胆表现,在思维方法上有所不同。比如写生中不同的是视点、不同的角度,所呈现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等等。其次是鼓励学生平时多欣赏些好画。例如名家大师的作品,每天抽几分钟读读,提高自己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画画首先要懂得看画,才能更好的去表现画画;其次,还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相互探讨,好在哪?不好在哪?审美能力上去了,眼界高了,才知道如何去处理画面,才能画出更好的更有艺术性的东西。
三、高考学生应具备的关键几点
虽说最终高考成绩将决定着学生自己的一生命运,是人生一大转折点,明白这一道理并付诸实践的学生有,但还有大部分学生毕竟自控能力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在学习中状态及态度波动非常大,这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考生切记以下几点:
1、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学改画,这是没用的,老师讲授的知识自己要通过在绘画中去消化,去吸收。哪怕你画得很少,但你是带着理解、带着思考去画的,你一定会进步而且进步的幅度不亚于那些模仿能力强而理解的少的人,死画是行不通的。
2、勤奋要强,积极向上。勤奋这点在速写中体现的尤为重要。每天都得画,而且每天都必须练习到10张以上,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飞跃。色彩、头像也是如此,正所谓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嘛!为什么说要强呢?这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态度。你可以画得不好,但你一定要有变得更好的决心,并贯穿始终。高考就如战场,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敢,要有比别人强的决心。相比那些无所谓的学生,一定是进步最快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3、勤问老师,主动请教,态度谦诚。不要自个一味的自己画自己的,是好是坏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应怎样解决都不知道,老师主动教你,你就听,不讲你也不问,这是最不好的学习态度要好,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成绩,你画画的水平高低。
4、高目标,高起点。美术高考生更应该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文化成绩是美术高考生录取的大学基本保障;美术专业更要强,因为专业是美术高考生录取大学的前提。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灌输这一思想,让学生明白来干什么?要什么?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树立高目标,让学生为自己目标﹑﹑理想去长期努力﹑拼搏…
总之,我们的教育理念应体现出这样一种精神,即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一种审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对于老师老讲,更应创造性地制订训练方案,按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教学和训练;对于考生而言,按程序系统地去练习才是捷径,才能使你在不断变化的美术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孟国华主编美术高考试题《分析与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2、齐大任主编《艺术教育》艺术教育部编辑200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