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其实由来已久。多年来,我们都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下,由于我们对许多理论、理念的把握还不到位,因此,在实践上再次出现了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完成的。除了这些外,还必须考虑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教学前,我们必须依据课堂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业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细想一想,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担心所遇到的“这个班的学生”的水平能否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是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洞察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教学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除非这位教师马上改变、调整教学设计)。我认为,有效的教学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首先研究学生,其次研究适宜的内容,最后研究方式、方法问题。一句话,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
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只有目标适宜了,才能研究教学方法问题。方法为目标服务,我们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启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深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创设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统一整体起来考虑,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这样就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教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堂课的准备就充分了。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黄河颂》时就把它上成了社会课,在课堂上大谈特谈黄河的环境污染,学生找了很多资料,课堂氛围很活跃,但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二、课中的有效活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总是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运筹帷幄”。它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掌握,有较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素养,首先要知道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例如,同样是上《孤独之旅》,有的老师就能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教学中抓住课文题目中的“孤独”和“旅”两个词语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题目设计缺少针对性,教学活动缺少生动性,整堂课显得沉闷而呆板。其次要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与沟通,知道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完全背离了语文的特点,还有的教师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记得有一位老师就是被学生诱导谈了两节超级女声。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有效的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对于教师的提问,要做到具体、明确,不可模棱两可或范围过广,让学生感到茫然。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把这种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增强把握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提出:课文写了沙漠里的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成因是什么?通过阅读讨论,学生明确了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交代了说明的对象,并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说明结构。也可对重点词句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句子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连的词句。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提出,文章中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命是有限的,作者为何说是“无止境”的?这一问题很明显涉及中心,引导学生将生命放入历史长河中看,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显得深了。有的文章的深刻哲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如《老王》中的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的文章创造了深邃悠远的意境,抒发了心灵的感动,如《桃花源记》,但学生难以感受陶渊明避世嫉俗;有的文章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如《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学生平时没有多大接触,学起来很难。这样一些课文深课浅教,降低起点,逐步提高。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如此,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为继。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看在一段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兴趣和成绩是很重要的两个维度,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讳言学生成绩是没有道理的。
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它或者促进有效生成,或者延缓甚至阻碍有效生成。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找到思路;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重新唤起力量;个别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转变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并及时改正;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火花……所有这些都是有效的课堂生成,都可以借助评价的力量。应用即时的评价,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经常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三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教师的语言充满了激励与肯定,更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首先,教师创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师不吝啬激励性评价,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并引导他们在原有层次上更进一层。其次,教师的评价能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实实在在、有依有据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带有导向性的评价。虽然时下,课上,教师能普遍给予学生肯定与激励的评价,但如果光说“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好话”,则教师的评价未免太空洞,听多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教师应认真倾听,不仅能用激励语肯定学生,更能对学生回答的亮点给予中肯的意见,肯定他们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在评价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而且逐渐学会了阅读方法,如抓关键词、抓人物的神情与动作,等等。
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应定位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鼓励,让他们有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听、说、读、写,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索与交流,变成学生积极展示才能的舞台,变成学生体验成功、不断进步的阶梯。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教学前,我们必须依据课堂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业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细想一想,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担心所遇到的“这个班的学生”的水平能否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是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洞察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教学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除非这位教师马上改变、调整教学设计)。我认为,有效的教学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首先研究学生,其次研究适宜的内容,最后研究方式、方法问题。一句话,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
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只有目标适宜了,才能研究教学方法问题。方法为目标服务,我们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启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深入发展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创设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统一整体起来考虑,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这样就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教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堂课的准备就充分了。例如,有的老师在教学《黄河颂》时就把它上成了社会课,在课堂上大谈特谈黄河的环境污染,学生找了很多资料,课堂氛围很活跃,但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二、课中的有效活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总是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运筹帷幄”。它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掌握,有较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素养,首先要知道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例如,同样是上《孤独之旅》,有的老师就能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教学中抓住课文题目中的“孤独”和“旅”两个词语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题目设计缺少针对性,教学活动缺少生动性,整堂课显得沉闷而呆板。其次要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与沟通,知道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完全背离了语文的特点,还有的教师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记得有一位老师就是被学生诱导谈了两节超级女声。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有效的提问,包括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对于教师的提问,要做到具体、明确,不可模棱两可或范围过广,让学生感到茫然。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要把这种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增强把握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提出:课文写了沙漠里的哪些现象?这些现象的成因是什么?通过阅读讨论,学生明确了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交代了说明的对象,并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说明结构。也可对重点词句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句子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连的词句。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学生提出,文章中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命是有限的,作者为何说是“无止境”的?这一问题很明显涉及中心,引导学生将生命放入历史长河中看,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并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显得深了。有的文章的深刻哲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如《老王》中的那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有的文章创造了深邃悠远的意境,抒发了心灵的感动,如《桃花源记》,但学生难以感受陶渊明避世嫉俗;有的文章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如《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学生平时没有多大接触,学起来很难。这样一些课文深课浅教,降低起点,逐步提高。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如此,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为继。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看在一段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兴趣和成绩是很重要的两个维度,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讳言学生成绩是没有道理的。
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它或者促进有效生成,或者延缓甚至阻碍有效生成。赞赏或批评,能促进情感的生成;点拨,能促进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找到思路;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能重新唤起力量;个别学生回答中的创造,转变为全班同学的财富;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并及时改正;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火花……所有这些都是有效的课堂生成,都可以借助评价的力量。应用即时的评价,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经常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二是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三是用具象的语言启迪学生打开思路。教师的语言充满了激励与肯定,更是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首先,教师创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师不吝啬激励性评价,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并引导他们在原有层次上更进一层。其次,教师的评价能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实实在在、有依有据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带有导向性的评价。虽然时下,课上,教师能普遍给予学生肯定与激励的评价,但如果光说“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等“好话”,则教师的评价未免太空洞,听多了,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教师应认真倾听,不仅能用激励语肯定学生,更能对学生回答的亮点给予中肯的意见,肯定他们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在评价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而且逐渐学会了阅读方法,如抓关键词、抓人物的神情与动作,等等。
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应定位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鼓励,让他们有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听、说、读、写,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索与交流,变成学生积极展示才能的舞台,变成学生体验成功、不断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