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一直相信付出就有回报,但反复实践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究其原因,一些劳动带来的效益不高,诸如:无效的讲解提问、机械重复的练习、过度的发散、不必要的多媒体运用等等。在追求效益的今天,为了减轻师生的负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必须在构建有效课堂上下工夫,控制教学投入,提高教学效益。
一、 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课堂中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对应教学目标,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可有的课堂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师生互动浮于浅表层面,降低了教学效益,让宝贵的课堂时间无端地流失。如:
师:我的家住在哪儿?
生:我的家住在月亮湾。
师:月亮湾是个什么村子?
生: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师:村子前面有一条什么样的小河?河水怎样地流着?
生: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水缓缓地流着。
……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月亮湾》的片段。初看,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十分顺当,但没有情感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除了把课文读一遍外没有其他任何价值,“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得肤浅,问得毫无意义,师生的互动只是浅表的,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二、 控制成本,巧用身边资源
课程改革搞得如火如荼,各种媒体充斥课堂。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者习惯把课文语言描绘的画面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画面过早的定格,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阅读、思维、想象的过程,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一旦失去这些外在手段的冲击,学生在课上就提不起兴趣,况且这些媒体在运用前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有效的教学,应该巧用身边的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最“便当”的教学方法,最经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好的教学效益。
我在教学《狐假虎威》第6至8自然段时,不让学生看课件,而是让一小部分学生当演员,大部分学生当导演。演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潜心会文,考虑各种小动物各站在什么位置。导演们为了给演员出谋划策,用眼看课文,用心想文字,仔细理解和揣摩文章中所描绘的过程。这样,课堂便成了读书的“场”、品味的“场”。学生头脑中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表演者表演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对“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也理解得非常透彻。这样有机地把表演与阅读、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以演促读,以读助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 手段翻新,增大教学产出
为了让课堂体现生命的活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一堂好课的标准,增大教学产出。为此,我摒弃了以前朗读指导存在的错误倾向:成人化的定位(这句话用高兴的语气读,那句话用惊讶的语气读)、程式化的指导(先听老师朗读,再辅导用什么语气读,最后学生练读)、形式化的评价(读得真有感情)。因为这些倾向导致学生或模仿教师朗读,或按照教师说的语气读,简单划一,学生失去了读的个性,失去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辅导可谓效益不高。所以,我在读的指导上,手段翻新,使其更富有挑战性。如:
师:学了《云房子》最后两节,你们敢和老师比赛朗读吗?
生:敢,我们有信心,不比老师差!
师:不过,知己知彼才能取胜。想胜过老师,必须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哪儿读得好,用什么语气读的,哪儿还可以怎样加工,这样才能超过老师。(教师范读)
师:你们推荐谁?
生:×××。
师:你们要向×××提出什么希望吗?
生1:“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读这些话时,要用疑惑不解的语气读。
生2:“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读这些话时,要用惊讶的语气读。
生3:×××,虽然云房子不见了,但天空中还挂着笑眯眯的太阳,读最后一句时可以高高兴兴地读。
……
学生为了赢得胜利,静心地听教师朗读,琢磨教师哪儿读得好的,刻意去模仿,发挥了教师范读的作用。其他同学为选手从读书姿势、声音、心情、语气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评价时还听到“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评价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自信大胆批判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潜力也得到充分地挖掘,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别致的创意中闪烁。
如何打造有效的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中教师每经营一项活动,都要追问一下自己:这种活动对提高学生、发展学生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办法?这样下去,语文课堂才能不断地走向有效,充满魅力。
(责编钟岚)
一、 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课堂中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对应教学目标,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可有的课堂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师生互动浮于浅表层面,降低了教学效益,让宝贵的课堂时间无端地流失。如:
师:我的家住在哪儿?
生:我的家住在月亮湾。
师:月亮湾是个什么村子?
生: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师:村子前面有一条什么样的小河?河水怎样地流着?
生: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水缓缓地流着。
……
这是一位教师教学《月亮湾》的片段。初看,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十分顺当,但没有情感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除了把课文读一遍外没有其他任何价值,“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得肤浅,问得毫无意义,师生的互动只是浅表的,白白地浪费了时间。
二、 控制成本,巧用身边资源
课程改革搞得如火如荼,各种媒体充斥课堂。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者习惯把课文语言描绘的画面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画面过早的定格,使学生失去了独立阅读、思维、想象的过程,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一旦失去这些外在手段的冲击,学生在课上就提不起兴趣,况且这些媒体在运用前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有效的教学,应该巧用身边的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最“便当”的教学方法,最经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好的教学效益。
我在教学《狐假虎威》第6至8自然段时,不让学生看课件,而是让一小部分学生当演员,大部分学生当导演。演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潜心会文,考虑各种小动物各站在什么位置。导演们为了给演员出谋划策,用眼看课文,用心想文字,仔细理解和揣摩文章中所描绘的过程。这样,课堂便成了读书的“场”、品味的“场”。学生头脑中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表演者表演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对“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也理解得非常透彻。这样有机地把表演与阅读、理解课文结合起来,以演促读,以读助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 手段翻新,增大教学产出
为了让课堂体现生命的活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一堂好课的标准,增大教学产出。为此,我摒弃了以前朗读指导存在的错误倾向:成人化的定位(这句话用高兴的语气读,那句话用惊讶的语气读)、程式化的指导(先听老师朗读,再辅导用什么语气读,最后学生练读)、形式化的评价(读得真有感情)。因为这些倾向导致学生或模仿教师朗读,或按照教师说的语气读,简单划一,学生失去了读的个性,失去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辅导可谓效益不高。所以,我在读的指导上,手段翻新,使其更富有挑战性。如:
师:学了《云房子》最后两节,你们敢和老师比赛朗读吗?
生:敢,我们有信心,不比老师差!
师:不过,知己知彼才能取胜。想胜过老师,必须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哪儿读得好,用什么语气读的,哪儿还可以怎样加工,这样才能超过老师。(教师范读)
师:你们推荐谁?
生:×××。
师:你们要向×××提出什么希望吗?
生1:“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读这些话时,要用疑惑不解的语气读。
生2:“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读这些话时,要用惊讶的语气读。
生3:×××,虽然云房子不见了,但天空中还挂着笑眯眯的太阳,读最后一句时可以高高兴兴地读。
……
学生为了赢得胜利,静心地听教师朗读,琢磨教师哪儿读得好的,刻意去模仿,发挥了教师范读的作用。其他同学为选手从读书姿势、声音、心情、语气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评价时还听到“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评价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自信大胆批判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潜力也得到充分地挖掘,学生创新的火花在别致的创意中闪烁。
如何打造有效的课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中教师每经营一项活动,都要追问一下自己:这种活动对提高学生、发展学生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办法?这样下去,语文课堂才能不断地走向有效,充满魅力。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