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生活;教学
宋代大诗人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涓涓清流离不开源头活水,好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积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
1.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摇篮,观察生活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素材变成文章的桥梁。要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倘若无心,也会犹如过眼云烟,任其聚散而无所获,写起作文来只会泛泛而谈。如让学生以“秋天”为题作文,虽然题目所需的素材学生非常熟悉,但大多数同学的习作只是一般化: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草地黄了,小燕子飞向南方去了,等等。没有个性,没有特点。如果教师通过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初秋、中秋、深秋同一季节不同时期的各种动植物的变化特点,感受体验气候的变化规律,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学生再写“秋天”也就言之有物,生动具体了。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敏感,对他们不了解的事物都感兴趣,常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儿童思维上的特点。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的目标,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教师应善于针对这些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为取得好的观察效果,观察前,教师应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指导观察方向。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的事物。如:日出与日落、下雨与下雪的景象的区别,鸡、鸭、猫等小动物生活习性的不同,花草树木各自的特征,同学受表扬或挨批评后表情的差异等,从事物的不同点着手,培养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而且可使学生更加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还可以发现习作的素材。
此外,我们还应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比如有按顺序进行观察;抓住重点和特点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想象,
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边观察边思
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2.感受生活,丰富习作内容
要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老师就应引导他们认识生活、熟悉生活、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大社会。
(1)引导型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由教师精心设计,有明确的目标,有详细的计划,有特定的内容。这类活动的组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是孩子们内心所企盼的或使他们兴奋不已的活动。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讲,听故事、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老师如果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同学们从自己和老师、同学、亲人、邻居之间发生的事例中选出一件来讲,可以是有趣的、高兴的、伤心的、后悔的、感人的,等等,要求把过程讲清楚,情节讲具体,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学生兴趣盎然,讲得津津有味,故事会一定会开得很热闹。这时,老师再要求学生把这些小故事写成文章,并出示训练要求,学生写起来就轻松多了。
(2)参与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指积极参与公益性劳动和社会实践性的活动。可由教师指导、帮助,甚至和学生一起策划,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情心和主人翁意识。
如一位同学写的《植树》一文里有这样一段:“今天参加植树的有老师、同学、干部,还有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挖好一个树坑,一位老奶奶笑盈盈地拿着一颗树苗,像呵护自己的儿孙一样轻轻地把它放在坑里,然后填上土。看着在风中摇晃的小树苗,两位老人欣慰地笑着,似乎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参与了社会活动,就会使学生得到许多灵感和启示,从而为写出好文章打下基础。
(3)自主型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指学生自发的、独立的活动,有较大的随意性,但却是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发挥的最好办法,是使他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的十分重要的一种活动。教师和学校以及家长都应给孩子们从事这种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想独立做事,显示他们个性能力的愿望。对学生这种自主型的活动,既要放手,又要引导,鼓励其探索、发现、创造。
3.积累生活,鼓励自主习作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材,自由拟题,自由构想,自由表达。我曾经在指导学生写《手》一文时,刚开始,学生满脸的惊奇与困惑。我就顺势启发:“手,在大家眼里太熟悉,太普通了,我们天天用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双特殊的手。它可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一段不平常的经历,还可能象征和预示着什么。面对一双手,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老师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学生尽其所想,畅所欲言,作文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就此我出示作文要求:①以“手”为素材,把想说的心里话,想要抒发的情感用作文的形式写出来;②自由命题、选材、构思,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这样的要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没有约束、没有框架,使学生真正做到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总之,习作教学也要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这个主题,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从生活需要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综合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第四小学)
关键词:习作;生活;教学
宋代大诗人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涓涓清流离不开源头活水,好的习作离不开生活积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
1.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摇篮,观察生活就是把我们生活中的素材变成文章的桥梁。要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倘若无心,也会犹如过眼云烟,任其聚散而无所获,写起作文来只会泛泛而谈。如让学生以“秋天”为题作文,虽然题目所需的素材学生非常熟悉,但大多数同学的习作只是一般化:秋天到了,树叶黄了,草地黄了,小燕子飞向南方去了,等等。没有个性,没有特点。如果教师通过主动引导学生观察初秋、中秋、深秋同一季节不同时期的各种动植物的变化特点,感受体验气候的变化规律,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述,学生再写“秋天”也就言之有物,生动具体了。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事物敏感,对他们不了解的事物都感兴趣,常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儿童思维上的特点。直观、具体的事物,生动活泼的目标,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教师应善于针对这些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为取得好的观察效果,观察前,教师应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指导观察方向。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的事物。如:日出与日落、下雨与下雪的景象的区别,鸡、鸭、猫等小动物生活习性的不同,花草树木各自的特征,同学受表扬或挨批评后表情的差异等,从事物的不同点着手,培养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而且可使学生更加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还可以发现习作的素材。
此外,我们还应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比如有按顺序进行观察;抓住重点和特点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想象,
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边观察边思
考,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2.感受生活,丰富习作内容
要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老师就应引导他们认识生活、熟悉生活、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大社会。
(1)引导型的活动。这种活动是由教师精心设计,有明确的目标,有详细的计划,有特定的内容。这类活动的组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是孩子们内心所企盼的或使他们兴奋不已的活动。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对于小学生来讲,听故事、讲故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老师如果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同学们从自己和老师、同学、亲人、邻居之间发生的事例中选出一件来讲,可以是有趣的、高兴的、伤心的、后悔的、感人的,等等,要求把过程讲清楚,情节讲具体,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学生兴趣盎然,讲得津津有味,故事会一定会开得很热闹。这时,老师再要求学生把这些小故事写成文章,并出示训练要求,学生写起来就轻松多了。
(2)参与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指积极参与公益性劳动和社会实践性的活动。可由教师指导、帮助,甚至和学生一起策划,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情心和主人翁意识。
如一位同学写的《植树》一文里有这样一段:“今天参加植树的有老师、同学、干部,还有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爷爷挖好一个树坑,一位老奶奶笑盈盈地拿着一颗树苗,像呵护自己的儿孙一样轻轻地把它放在坑里,然后填上土。看着在风中摇晃的小树苗,两位老人欣慰地笑着,似乎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参与了社会活动,就会使学生得到许多灵感和启示,从而为写出好文章打下基础。
(3)自主型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指学生自发的、独立的活动,有较大的随意性,但却是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发挥的最好办法,是使他们的好奇心得以满足的十分重要的一种活动。教师和学校以及家长都应给孩子们从事这种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想独立做事,显示他们个性能力的愿望。对学生这种自主型的活动,既要放手,又要引导,鼓励其探索、发现、创造。
3.积累生活,鼓励自主习作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材,自由拟题,自由构想,自由表达。我曾经在指导学生写《手》一文时,刚开始,学生满脸的惊奇与困惑。我就顺势启发:“手,在大家眼里太熟悉,太普通了,我们天天用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双特殊的手。它可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一段不平常的经历,还可能象征和预示着什么。面对一双手,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老师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一个无限遐想的空间,学生尽其所想,畅所欲言,作文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就此我出示作文要求:①以“手”为素材,把想说的心里话,想要抒发的情感用作文的形式写出来;②自由命题、选材、构思,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这样的要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没有约束、没有框架,使学生真正做到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总之,习作教学也要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这个主题,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从生活需要入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自主学习,综合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第四小学)